1、1探索教育机制改革 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摘要】 科教兴国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是教育投入现状,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却难以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求。许多贫困地区财力相对薄弱,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这种教育失衡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通过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词】 农村教育 现状 原因 对策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2、 90 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进展,但 9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到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是当务之急。1.农村教育的现状堪忧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2全国总人口的 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 2.19 亿,在农村就业人口
3、中,文盲和半文盲占 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 37.2%,每万人大学生数为 4 名,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农村普及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自从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教育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农村学校的校舍确实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
4、、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 ,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 90 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 40%左右的小学和 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需的教学材料。2.农村教育滞后不前的原因2.1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 目前,农村基
5、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担忧,而农村3职业教育未能形成体系。农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也无法扫除。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2.2 农村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 财力不足,然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按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体系来看,当地较为贫困的乡镇财政负担着农村绝大部分的教育经费。贫困的乡镇财政一般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独自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
6、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并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农村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的。2.3 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教育经费拨款应当首先保证人员工资及基本的公用经费,而不是搞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及其他形象工程。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搞信息化达标、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等,耗资大、成效少。2.4 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 1/3 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
7、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如四川省德阳市 2001 年已4流出高中高级教师 61 人,有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被沿海大城市挖走。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增加了大量代课教师,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 56 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而不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仍将不断滑坡,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条件。3.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3.1 建立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
8、位所决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 ,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就应该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减下来,不要让全体适龄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个体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大力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3.2 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应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学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制度的保障。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实现体制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
9、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作为过渡性措施,首先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其次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平均成本的额度,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5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为此,从现在就开始着手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平均成本,并按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确定各级政府分担比例,作为制定投资法规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农村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3.3 明确规定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 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
10、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县乡财政每年的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教育,一是保证教学基本用房的建设;二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缺口;三是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3.4 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 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已使农民从正面或反面,吸取打工生涯中的教训。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全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转好的前提下,各贫困地区农民将有一个参与职业教育,掌握实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低、个人文明程度低的要求和奋发学习的机会。通过基础教育,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通过较为正规的职业教育,掌握劳动力市场所必须的劳动力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自己的弱质地位,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将站在较高的平台上,拓宽就业门路,从而可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可能,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质量。4.结论重视农村教育不仅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农业发6展事关国脉民生,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转型正处在一个潜力大而压力更大的爬坡阶段。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是造成就业低层次化,收入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不彻底解决农民受教育问题,农民素质就永远不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继续受阻,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会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