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居民的调查发现,其城镇化意向并不强烈。对城镇化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服务、信息、亲情、观念、土地、素养和户口 8 大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因素,其次是服务因素,涉及住房价格、城市就业、教育服务、医疗保障等。研究还发现信息建设、亲人观点或观念等因素在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的引导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居民 意向 影响因素 江西 一、引言 我
2、国自“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以来,人口的城镇化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当前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也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为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将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切实解决好“三个 1 亿人”的问题,我国政府分别从土地、金融、税收、住房等方面做了许多政策性调整,江西省也不例外。但是,到 2013 年末,江西省城镇化率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5 个百分点,仅为 48.87%,其中,宜春市城市化率最低,仅有 41.7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 12 个百2分点(见图 1) 。因此,江西省城镇化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本文
3、在对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改善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提出对策。 二、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调查分析 为深入了解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本文从农村居民愿意进入城市的意愿程度、愿意进入的城市类型和可能进入城市的时间段三个角度对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28 份,回收率 85.3%,调查对象考虑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水平等,比例合理。调查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表 1 可以看出,被调查农村居民愿意进入城市的只有 40.57%,比例并不高,不愿意和不确定进城的居民占了近 60%,这说明江西省城镇化
4、的任务还很艰巨。从可能进入城镇时间段调查可以看出,一年以内可能进入城镇的只有 15.09%,但有 86.79%的农村居民最终可能进入城镇,说明虽然城镇化步伐艰难,但城镇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有很强的吸引力。从愿意进入城市类型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想进入大中城市的农村居民依然占绝大部分,占比达 73.59%。 三、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1、指标的确定与度量 对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如文军(2001)从国家层面对农民进入城市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农民选择城市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但该理性选择的结果会受到农民素质、家庭观念、传统观念、制度安排、城乡富
5、裕程度差异等因3素的影响。蒋乃华(2002)在对江苏农民城市化意愿的考察中发现,农民在城市能否就业及子女能否在城市就学是影响农民是否愿意进城的主要因素。李君(2008)在对河南农村居民城市化意向的影响因素中提到,个人偏好、邻里关系和环境偏好会影响农户的选择行为。蔡玲、徐楚桥(2009)在对武汉市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发现,是否愿意退地、配偶是否在城市和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对农民工是否选择留在城市有明显的相关性。王华、彭华(2009)在对广州郊区农民的城市化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则提到,获得更多的机会或收益是农民选择迁出农村的主要因素。金艳清(2011)则提出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主要是受城
6、市住房价格、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朱琳、刘彦随(2012)在对河北郸城农村居民城市化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认为,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水平是农民进城的最大动力。 我们在对农村居民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创业环境、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恋乡情结、城市居民之间的人际沟通状况等因素可能也会影响农村居民进城意向。 通过咨询多位研究农村居民城市化方面的专家,再结合学者们的观点和实际调查访问结果,最终初步确定了 30 个影响江西省农村居民城市化意向的影响因素,如表 2 所示。 根据以上确定的指标,依据李克特量表原理,设计量表来开展调查。为了使影响程度的判断容易,又可满足研
7、究要求,我们把每个指标影响的明显程度分为 5 个等级,分别为极不符合、不符合、不能确定、符合、4非常符合,并分别用 1、2、3、4、5 五个数字来表示。 2、调查对象的选择 考虑到影响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因素的复杂性,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影响因素的实际状况,本文对调查对象在有农村户口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表 3 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合适,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四个方面虽有部分集中,但也覆盖全面,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样本状况。 3、江西省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因素检验与确定。为了确定以上 30 个因素是否合理,本文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各因子
8、载荷得分状况,依据共同度过小或各变量在不同公因子上的载荷同时过大或过小应该删除的原则,采用逐步分析法先后去除了 x1、x26、x25、x10、x30、x18、x16、x21、x17 共 9个变量,最后确定剩下的 21 个因素为影响江西省农村居民城市化意向的因素。 对剩下的 21 个因素数据进行了 KMO and Bartletts,检验和主成分分析,得到 KMO 值为 0.763,Bartletts 球状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远远小于 0.05。说明数据有效,且利用其做因子分析非常适合。在取特征值为 1 的条件下,通过正交旋转得到 9 个公共因子(见表 4) ,累计方差贡献率
9、达到 65.88%,说明这 8 个公共因子基本能概括 21 个因素的特征。 (2)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正交旋转结果可得到各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见表 5) ,其大小可以表示该公共因子所对应因素的重要程度。 F1 包含城市就业(x2) 、城市生活成本(x3) 、城市住房价格(x6)5和农村居民享受的扶持政(x29)四个指标,根据指标实际含义,将其命名“经济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 13.2%,是影响农村居民选择城市生活的第一大因素。这是农村居民理性思考的结果,因为农村居民进城首先考虑的就是生存问题。城镇就业相对困难、城镇住房价格和生活成本过高,都会导致进城居民生存困难,而近年来农村居民享受的扶持政策
10、逐渐增加又会使得农村生存成本更低,生存环境更好,这些都会使得农村居民在选择是否进城时权衡再三,也是阻碍大多农村居民进城的最重要因素。 F2 包括社会保险机制(x11) 、医疗服务(x12) 、文化生活(x13) 、基础设施(x14)和城市消费选择的多样性(x15)五个指标,根据实际含义,将其命名为“服务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 11.56%,是影响农村居民城镇化的第二大因素。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有能力进城的农村居民来说,选择城市生活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城市的服务。由于国家资源配置的城市倾向,使得城市有更完备的保险机制、更高的教育医疗服务水平、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多样化的消费选择。
11、 F3 包含农村信息闭塞(x23)和城市具有比农村更多的成功的机会(x19)两个指标,根据实际含义,将其命名“信息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 8.10%,是影响农村居民城镇化的第三大因素。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或滞后,发展机会少,很多农村居民在农村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难以实现其远大理想。开阔眼界、实现理想正是很多有志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壮年愿意进城的一个很大的推动因素。 F4 包含亲人或友人是否居住城市(x27)和亲人的观点(x28)两个6指标,根据实际含义,将其命名为“亲情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7.44%,是影响农村居民城镇化的第四大因素。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依靠的是亲友的帮扶和长辈的支持,居住城
12、市的亲友可为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提供落脚地,是其进城后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而长辈是进城农村居民的后盾,在孩子的陪护、家务的分担等方面作用明显,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进城的选择。 F5 包含坚守祖业的传统思想(x20)和农村创业容易与否(x24)两个指标,根据实际含义,将其命名为“观念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 6.58%,是影响农村居民城镇化的第五大因素。坚守祖业是老一辈农村居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也影响着部分年轻人。部分农村居民不愿进入城市的一大原因就是不愿放弃农村的祖屋,且只懂农田管理或畜牧渔业养殖等农业方面的知识,这是他们生存的根本。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强,农村创业的机会增多,更加
13、加深了他们在农村也同样能出人头地的观念,这种观念会进一步阻碍其城镇化的脚步。 F6 包含是否需要脱离土地(x7)和城市工作节奏或时间长短(x8)两个指标,根据实际含义,将其命名为“土地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6.55%,是影响农村居民城市化的第六大因素。农村居民有了土地,吃、穿、住都有了保障。是否脱离土地是那些曾经在城镇务工、生活过一段时间,并深刻感受到巨大就业和住房压力的农村居民考虑的重要方面。 F7 包含自身文化程度或技能(x5)和土地征收或补偿手续繁杂(x22)两个指标,根据主要变量含义,将其命名为“素养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 6.41%,是影响农村居民城市化的第七大因素。自身文化程度
14、7或技能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居民的能力、信心和勇气。文化程度或技能越高则生存能力越强,见识越广,信心和勇气也越足,这些因素是拥有这些素养的农村居民进城的巨大内在动力。 F8 包含城市户口安置困难(x4)和乡土观念引起的恋乡情结(x9)两个指标,根据主要变量含义,将其命名“户口因素” ,其方差贡献率为6.22%,是影响农村居民城市化的第八大因素。户口的安置与社会保障、孩子就学、甚至就业紧密相关,很多有能力的务工人员非常看重。大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户口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导致孩子就学、就业困难,没有医疗保障最终无奈回归农村的不在少数。 四、提高江西农村居民城市化意向的建议 1、合理控制城市住房价格,努力提
15、高城市就业能力 关于控制城市住房价格,一方面,政府应更合理地实施宏观调控,市场对房产的有效需求让市场自行调节,无需过多干涉,对投资性需求要合理引导、规范,对投机性需求要坚决打击。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保障房工程建设,加大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保障房资源管理,尽最大努力使进城务工农民有房住,甚至是有自己的房住。要提高城市就业能力,省委省政府应当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承接沿海国内产业转移的同时,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扶持与培养,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助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具体可以从区域企业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着手,以增加城市的就业岗
16、位,提高进城农村居民的就业率。 2、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素养 8农村信息较城市相对闭塞,有效信息获取困难,这就导致农村与城市获取成功的机会差距很大。在推进农村居民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应引导电信、联通、移动等相关企业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国际互联网、手机 4G 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地区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方面的投入,加强对教育与技能需要的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的社会竞争意识,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提高农村居民获取就业机会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
17、气。 3、努力改善土地相关政策,降低城市落户门槛 土地政策与户口政策是城镇化建设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土地相关政策涉及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土地发展权制度及土地流转制度等。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征地补偿实体内容,简化土地征收补偿手续,并以正当的程序来规制和监督政府的行为,以确保土地征收补偿的公平性。其次,应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确定土地发展权的归属,确保农民对土地享有增值收益权,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或制度。最后,应合理放松落户条件。拥有城市户口,就意味着孩子就学更加方便、医疗保险更好、就业机会更多,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居民非常看重。只有减少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口制约,才能让大批有能力进城的农村居民拥
18、有进城的动力。具体可以以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工作年限,进城务工农民在其所在单位的表现或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为标准合理放松落户条件。 4、消除传统观念,减轻进城务工人员的恋乡、恋友情节 9要消除固守祖业的传统观念,减轻进城务工人员的恋乡、恋友情节并不容易。消除传统观念,可从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入手,多加宣传城市先进理念,争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充分了解城市服务,减少他们对城市认识的局限。进城务工人员恋乡、恋友情节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距离导致的对家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及工作、交友中受挫产生的归退之意。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多关爱、尊重员工,给进城务工人员更好的就业
19、环境;其次,各级政府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执政服务水平,努力改善区域治安环境,给进城务工人员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文军:当代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根本动因谈寻求生存当代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J.开放时代,2001(10). 2 蒋乃华、封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2). 3 李君、李小建: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8(3). 4 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5 王华、彭华: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迁移意愿模型:对广州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9(1). 6 金艳清:我国城市化发展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4). 107 朱琳、刘彦随: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落户意愿影响因素: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4). 8 Jin yanqing,Lu xiaoyong: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Key of Rural Income Growth in Central ChinaC.Agricultural Reformation and Rural Proogressing,2010(9). (责任编辑: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