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1 包气带岩性特征 项目所在地 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粉土,零星分布有粘土,是由一套冲积、湖沼相沉积形成的,岩性结构为层状或透镜层状,包气带厚度 110 m,整体趋势是衡水湖周边较小,其中在衡水湖一带为小于 2 m,衡水湖周边及西北一带为 24 m,包气带厚度向东逐渐增厚至 8 m,向南逐渐增厚至 10 m。北区和南区范围内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 3.40 10-5 cm/s7.0910-4 cm/s,天然包气带防护性能为“弱”。 6.2.3.2.2 含水岩组的划分及水化学特征 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结合北区
2、和南区饮用水开采条件,根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 、 、 三个含水组,见表 6.2-15。 表 6.2-15 北区和南区第四系含水岩组划分表 地层 含水组 底界埋深 咸水垂向变化 第四系 全新统 (Q4) 第含水组 浅层含水组 4060 浅层微咸水 -咸水 -深层淡水型结构 上更新统 (Q3) 中更新统 (Q2) 第含水组 深层含水组 150180 下更新统 (Q1) 第含水组 340370 ( 1)浅层含水组 浅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即第 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岩性颗粒相对较细,以粉细砂为主,厚度 1020 m,底板埋深约 50 m,单位涌水量小于 50 m3/( dm) ,富水性差。地下水化学类
3、型主要以 ClSO4型为主,矿化度为 25 g/L,为咸水 微咸水。浅层水位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水位埋深 3.516.7 m。 ( 2)深层含水组 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包括第 含水组和第 含水组。 第 含水组由一套冲洪积、冲湖积堆积物构成沼相沉积的地层,底板埋深 150180 m,是本区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之一。 第 含水组岩性以细砂、粉细砂和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 3045 m。单位涌水量 28.8145.68 m3/( dm) ,地下水化学类型以 Cl、 ClSO4和 ClSO4HCO3型;该组上部有咸水存在,咸水底板埋深一般 60100 m,该组下段为承压淡水。北区和南区
4、第 含水组地下水位埋深 5075 m。 第 含水组为一套冲积、洪积与冰川 -冰水堆积及冲积、湖积相组成,底板埋深340370 m。是本区城镇供水和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第 含水组岩性以中粗砂和中细砂为主。砂层总厚度 58.95114.3 m,最 小处位于冀县县城东部郭家庄一带,揭露砂层 58.95 m,自该处向四周均逐渐增厚,向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的增厚速率约为2.5 ,在西南方向的增厚速率高达 15.3 ,砂层厚度最大处位于西沙村一带,钻孔揭露砂层厚度 114.3 m,其它地区砂层厚度一般为 6080 m。 第 含水组含水层富水性整体较好,单位涌水量 180804 m3/( dm) ,富
5、水性大致按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在南尉迟 -西刘家庄 -郭家庄 -东杜家庄一带单位涌水量5001000 m3/( dm) ,富水性较好;在小罗 -杜沙 -杨雨淋召一带单位涌水量 100300 m3/( dm) ,富水性中等;其余区域均为富水性略好区,单位涌水量 300500 m3/( dm) 。 地下水化学类型北部以 HCO3ClSO4型水为主, 枣强县 西北一带局部为 ClSO4型水;南部以 HCO3Cl型水为主,本组孔隙水矿化度 0.40.8 g/L,氟化物含量 0.41.5 mg/L。北区和南区地下水位埋深 80100 m。 6.2.3.2.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开发区地下水的补给、径
6、流、排泄,受地貌、地层组合等因素的影响,浅层水和深层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浅层地下水以大气降水、 灌溉入渗、衡水湖渗漏补给,调查区内地下水流自北向南径流。排泄以蒸发、越流排泄为主,有少量开采。深层地下水主要为侧向径流补给和浅层水越流补给,受西刘家庄一带小漏斗影响地下水流向整体为自西北向东南径流,排泄以人工开采和侧向径流排泄为主。 6.2.3.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扩建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本次评价采用解析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含水层中扩散并进行影响评价。 ( 1)污染源 由工程分析可知, 项目实施后 废水 主要为 冷却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 ; 职工 生活污水 排入 防渗 化粪池
7、 ,定期清掏 作农肥, 不外排 。 正常状况 下,本项目废水及液态原料不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非正常状况下, 循环冷却水池 为埋地敷设,在发生渗漏情况下不能及时发现,可能渗入 含水层 ,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 。 ( 2)地下水水质影响预测情景分析 预测情景主要分为正常状况和非正常状况两种情景。 正常状况 正常状况下,本项目产生的生产废水全部回用,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 定期清掏作农肥,无废水外排。 污染源从源头上可以得到控制,在可能产生滴漏的污水构筑物等区域进行采取防渗措施。因此本评价不再对正常状况进行预测评价。 非正常状况 非正常状况下,生产车间地面防渗措 施出现老化破损,可通过及时检
8、查进行修复。循环冷却水池 防渗措施出现老化破损,不易被发现,如不及时修复,可能造成废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因此,从最不利的角度,本次评价将对非正常状况下 循环冷却水池 破损导致废水泄漏 泄漏 进行预测。 ( 3)预测因子筛选 项目产生的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为 COD。针对污染因子 COD,地下水环境的评价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为使污染因子 COD 与评价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数值关系上对应统一,在模型计算过程中,参照国内学者胡大琼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普洱分局 )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相关关系探讨 一文得出的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线性回归方程 Y=4.76X+2.61( X 为高锰酸盐指数
9、, Y 为 COD)进行换算。高锰酸盐指数评价标准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中的类标准 。 各评价因子检出限及评价标准见表 6.2-16。 表 6.2-16 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一览表 评价因子 高锰酸盐指数 评价标准 (mg/L) 3.0 检出下限值 (mg/L) 0.5 ( 4)预测源强 COD 预测源强 参照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1-2008)并结合项目 循环冷却水池 容积,确定正 常状况下水池渗水量不得超过 2 L/( m2d);非正常状况下,取正常状况的 10 倍渗漏量作为源强,本次评价取废水渗漏量 0.096 m3/d,假设 循环冷却水
10、池 泄漏 50 d 后发现, 计算得泄漏量为 4.8 m3, 循环冷却水池 内废水 COD 取 300 mg/L,则进入地下水的 COD 的量为 1.44 kg,折算高锰酸盐指数 0.30 kg。 ( 5)预测模型 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运移通常可概化为两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污染物由地表垂直向下穿过包气带进入潜水含水层的过程;污染物进入潜水含水层后,随地下水流进行迁移的过程。项目厂区内包 气带平均厚度约 10 m,为了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和使预测模型简化,本次预测忽略包气带的防污作用,概化为污染物直接进入潜水含水层,然后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随着水流不断扩散。根据项目非正常状况下污染源排放形式与排放规律
11、,本次模型可概化为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污染物 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其主要假设条件为: 假定含水层等厚,均质,并在平面无限分布,含水层的厚度、宽度和长度比可忽略; 假定定量的定浓度的污水,在极短时间内注入整个含水层的厚度范围; 污水的注入对含水层内的天然流场不产生影响。 根 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6) ,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的瞬时注入示踪剂 平面瞬时点源的预测模型为: tDytDutxTLM TLeDDnt MmyxC 44 224t, 式中: x, y 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 时间, d; C(x,y,t) t 时刻点 x
12、,y 处的污染物浓度, mg/L; M 含水层厚度, m;评价区域潜水含水层平均厚度约 20 m; mM 长度为 M 的线源瞬时注入污染物的质量, kg。模拟 循环冷却水池 泄露废水量为 4.8 m3, COD 浓度为 300 mg/L(折 算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为 63 mg/L),则线源瞬时注入的污染物质量 mM为 COD 1.44 kg(折算高锰酸盐指数 0.30 kg); u 地下水流速度, m/d;由抽水试验得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 4.42 m/d。水力坡度 I 为 0.38 。因此地下水的渗透流速 u=K I/n=4.42 m/d 0.38 /0.15=1.1 10-2 m/d;
13、n 有效孔隙度,无量纲;有效孔隙度 n=0.15; DL 纵向弥散系数, m2/d;根据资料,纵向弥散度 m=10 m,纵向弥散系数 DL= m u=0.11 m2/d; DT 横向 y 方向的弥散系数, m2/d;横向弥散系数 DT=0.011 m2/d; 圆周率。 ( 5)预测内容 在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后,在水动力弥散作用下,瞬时注入的污染物将产生呈椭圆形的污染晕,污染晕中污染物的浓度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随着水动力弥散作用的进行,污染晕将不断沿水流方向运移,污染晕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本次预测在研究污染晕运移时,选取高锰酸盐指数贡献浓度的检出下限值等值线作为污染晕的前锋、评价标
14、准作为超标范围,来预测污染晕的运移距离和影响范围。 本预测主要分析其污染晕的最高浓度、污染晕的 最大运移距离和污染晕是否出厂区边界等方面的情况。预测结果见表 6.2-17、图 6.2-4。 表 6.2-17 非正常状况下高锰酸盐指数在潜水含水层中运移情况一览表 污染物 预测时间 污染晕面积 (m2) 污染晕最大运移距 离 (m) 超标范围是否出厂 区边界 超出厂区最远距 离 (m) 高锰酸盐指数 100d 190.6 18.9 否 365d - - 否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非正常状况下, 循环冷却水池 废水泄漏 100 d 后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晕影响范围为 190.6 m2,污染晕最大迁移距离
15、18.9 m,超标 范围未出厂界;泄漏365 d 后高锰酸盐指数贡献浓度已降低至检出限 0.5 mg/L 以下,亦无超标区域出现。 图 6.2-4 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晕运移结果图 单位: m ( 6) 评价结论 综合以上 分析, 在假定的 循环冷却水池 底部出现破裂导致废水泄漏的非正常状况下,由 预测结果 可知,在预测期限内,超标范围未出厂界,水质 满足 地下水 质量标准( GB/T14848-93)类 标准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标准 。 6.2.3.4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根据 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建设项目特点 ,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果 , 确定
16、污染物的 运移方向及影响范围, 在预测结果 的基础上 , 提出 需要 增加或完善 的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地下水 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应 符合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和 中华 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的 相关规定,按 照“源头 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重点 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 合理可行 、操作性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环境管理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 包括 地下水 环境跟踪监测方案和定期 信息 公开等。 ( 1)源头 控制 从 源头上 采取 控制措施包括两个 方面 , 分别 是各类废物循环利用 , 减少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在 工艺 、管道 、 设备等 处 采取
17、污染控制措施, 将 污染物的跑 、 冒 、 滴 、 漏 降到 最低限度。 项目管网 之间的连接处 管口之间必须 紧 紧 咬合 和连接 紧密 ,减少 工艺 、 设备 及 处理构筑物等出现的跑、冒、滴 、 漏 ,需 在最可能 滴漏 的部位使用优质材料。 为防止液态物料(石蜡油等)、 循环冷却水池 废水对地下水影响,应对防渗措施的性能定期进行监测,对相关储存、转运设备定期检修,便于发现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污染物跑、冒、滴、漏降至最低限度。 ( 2)分区 防控措施 根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6) 要求需 结合地下水 环境影响评价 结果 ,对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
18、告提出的地下水污染方案 提出 优化 调整建议 ,给出不同分区的具体防渗技术要求。 已颁布污染控制国家标准或防渗技术规范的行业,水平防渗技术要求按照相应标准或规范执行,本项目属于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本次评价按照 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01)及修改单(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3年第 36 号) ,参考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提出防渗措施。 根据各构筑物功能和储存、使用情况,从地下水污染防范角 度,按分区防渗理念,将项目场地划分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其中, 在 “ 污染区 ” 内,再细化出 “ 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
19、染防治区 、简单污染防治区” ,形成针对性的地下水污染防范措施。 6.2.4 声环境影响评价 6.2.4.1噪声源强参数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 密炼机、开炼机、挤出机、风机、空压机、泵类 等各种机械及车辆等,噪声级为 7095 dB( A)。项目主要噪声源的噪声值及降噪 措施 见 表 6.2-18。 表 6.2-18 项目主要噪声源强及降噪措施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台(套)数 单机噪声级 dB( A) 降噪措施 治理后噪声级 dB( A) 1 切胶机 2 70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 55 2 密炼机 2 80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 65 3 开炼机 4 80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 65
20、 4 挤出机 6 70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 55 5 牵引机 8 70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 55 6 切割机 8 75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 60 7 水泵 6 70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隔声 罩 55 8 风机 5 95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消声器 /隔声罩 70 9 空压机 1 95 厂房隔声 、 基础减震、消声器 /隔声罩 70 6.2.4.2预测方法 ( 1)厂界噪声预测模式 LA(r)=Laref( r0) -( Adiv+Abar+Aatm+Aexc) 式中: LA( r) 距声源 r m 处的 A 声级; Laref( r0) 参考位置 r0 m 处的 A 声级
21、; Adiv 声波几何发散引起的 A 声级衰减量; Abar 声屏障引起的 A 声级衰减量; Aatm 空气吸收引起的 A 声级衰减量; Aexc 附加衰减量。 几何发散 对于室外点声源,不考虑其指向性,其几何发散计算式为: L( r) =L( r0) -20lg( r/r0) 对于室 内声源,计算 k 个声源在室内靠近围护结构处的声级: 然后,计算室外靠近围护结构处的声级 L2: L2 L1( TL 6) 式中: TL 围护结构的传声损失,把围护结构当作等效室外声源处理。 遮挡物引起的衰减 遮挡物引起的衰减只考虑各声源所在厂房围护结构的屏蔽效应, 中已计算,其它忽略不计。 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
22、 ki LigL 1 1.01 10101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按下式计算: Aatm=( r-r0) /1000 式中: r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 m); r0 参考点距声源的距离( m); 每 1000 m 空气吸收系数。 当( r-r0) 200 m 时, Aatm近似为零,所以在做噪声厂界预测时此项忽略不计。 附加衰减 附加衰减包括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云雾、湿度梯度、风及地面效应引起的声能量衰减,本次评价中忽略不计。 因此,计算结果仅代表逆温、静风条件下,除设备围护结构外无其他障碍物遮挡时,项目噪声在地面所造成的影响。 ( 2)预测程序 预测点噪声级预测计算基本步骤如下: 选择一个坐标系,确
23、定各噪声源位置和预测点位置; 根据已获得的声源参数和声波到预测点的传播条件,计算出各声源单独作用在预测点时产生的 A 声级 Li; 把 N 个声源单独对某预测 点产生的声级值按下式叠加,得该预测点的声级值 LA; ( 3)预测内容:预测项目投产后的厂界噪声、环境噪声。利用预测模式分别计算各声源对预测点的贡献值及各预测点的最终预测值,并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提出防治对策建议,反馈指导环保工程设计。 6.2.4.3预测结果 根据噪声预测, 项目 噪声等声级图如下: ni LiA gL 1 1.0101 0 1图 6.2-5 项目 噪声等声级图 项目的厂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 6.2-19。 表 6.2-
24、19 项目厂界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 dB( A) 项目 东 厂界 南 厂界 西 厂界 北 厂界 项目贡献声级 dB( A) 45.6 38.5 40.1 48.5 现状声级 dB(A) 昼间 52.3 51.9 53.5 54.7 夜间 46.4 45.1 45.7 46.8 预测值 dB(A) 昼间 53.1 56.1 54.2 54.8 夜间 47.4 45.2 57.3 67.3 标准声级 dB(A) 昼间 60 夜间 50 从表 6.2-24 中可以看出, 四 厂界噪声 贡献 值 介于 38.548.5 dB( A)之间,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中的 2 类 功能区限值要求( 昼间 60 dB( A)、夜间 50 dB(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