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化解养老服务业人才荒统计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 14%,据专家预测,2033年该比例将达到 22%-23%,即便各地已经逐步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届时老龄人口比例最多也只能降低 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短期内我国的老龄化大趋势是无法改变。 老龄人口扩容,养老人才告急 目前,我国城市失能老人占老龄人口总数的比例约为 14%,农村则高达 20%,一般情况下,三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以此计算,我国急需1000万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全国所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只有 22万,符合资格的仅 2万,巨大的人才缺口赫然在目。 南京一家民营医院下属的养老院曾公开招聘管理和护理人员,均要求有养老
2、院、老年护理机构相关从业经验。招聘信息发布近两个月,管理职位应聘者寥寥无几,而护理岗位更是几乎无人问津。 “不愁没人入院,只愁没人干活” ,成为困扰众多养老机构的一道难题。 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 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 “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之一。而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 2万-3 万人,而实际需求接近上千万人。 老年人群不断扩容,使得养老、托老服务的需求难题破解乏力。以上海为例,该市目前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逾 367万,占户籍人口的225.7%;80 岁以上高龄老人为 67万,占户籍人口的 4
3、.7%。即使将现有的近 11万张养老机构床位全部提供给高龄老人,仍有约 85%的高龄老人必须留在家中养老,特别是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均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如此庞大的老龄人队伍,使我国的养老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养老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为此,不少地方政府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然而巨大的养老专业人才缺口,却拖住了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后腿。 有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 率为 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 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临床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在南京,全市
4、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 93万,而 216家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 2000多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大都是从周边地区过来的护工,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仅占 44%,且待遇不高、工作辛苦,不但人才难招,流动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他们大都能够吃苦耐劳,但却不善于与老人沟通交流;二是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欠缺。他们大都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常识,无法承担起对患重病卧床老人的专业治疗和服务;三是缺乏老年心理学、老年医学等常识。面对老年心理障碍引起的老年突发病症,无法及时有效地进
5、行技术处理和心理安慰;四是养老业内缺乏专业管理和医学人才。由于人手有限,3养老机构不能针对老年人特长、兴趣、爱好和自理能力,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和开设具有专业性的理疗、护理等服务功能。 行业期盼高素质人才加盟 面对养老机构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我国的养老事业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所谓的一些“敬老院” ,不再只是意味着能干一些脏活和累活,更多的是需要有精神文化的介入,需要有很多新思想的注入。 结合养老机构的一些现实需求,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蕴华说:“现在很多老人也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到了长征纪念日,
6、他们就要唱长征歌,这样就需要有年轻人来教他们唱歌和跳舞。另外在护理方面,有一些新的调养、健身器械,尤其是一些国外进口的设备,其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老人根本看不懂,这就需要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在香港,800 多家养老院有 600多家是私营的,这些养老院的经营者大多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高素质人才,由他们掌管的养老院普遍搞得很好。 ” 人才外流阻碍行业壮大 养老事业发展到今天,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水平的服务与管理人才,养老业人才发展机遇日渐看好。近年来,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开设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的专业人才,但却鲜有大学生自愿到养老机构工作。 2005 年,南京应天职业
7、技术学院开设了江苏省第一个与老年人服务有关的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 。然而三年后,该专业的毕业生中仅4有两人到养老机构就业,其他人全都改了行。张桂霞和王雷,就是该专业“硕果仅存”的首批毕业生。王雷说:“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考虑毕业后有可能到民政部门从事老龄事业管理工作的,于是没多想就报了名,而毕业后要去养老院工作自己却从没想过。一些人应聘到了民办养老院,虽然专业对口,但每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这份工资与护工几乎一样,甚至还不如一名保姆。 ”而在张桂霞看来,让同学们失望的不光是待遇,还有世俗的眼光。首先,是一些民营养老院负责人,把毕业生当成了护工,仅安排他们给老人洗澡、洗脚,甚至是清理排泄物等活计
8、,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一点都派不上用场,在工作岗位上根本看不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其次,就是世俗观念,人们习惯上将服务业 看成低人一等的职业,一提到养老院,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睡的工作,不该是由年轻人来干。于是很多同学宁可改行另谋出路。 据了解,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有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美容与服饰、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等等,几乎涵盖了有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位职业技术专家曾说,他们之所以在全省率先设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养老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其实,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护理工,而是技术管理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可充实到社区、敬老
9、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旅行社、老年产业公司等单位,从而提升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重视从养老机构中培养人才 需求市场一片红火,可专业人才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有关人士5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都在刚起步的状态,还处于市场探索阶段,运作机制上还不成熟。同时,由于资金有限,加上养老机构的福利性质,注定其是微利行业,想要达到高薪目前还不太现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卫认为,从大的方向上来看,高校开设老年服务专业是很有前瞻性的,但由于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还处于数量少、层次低的雏形状态,要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养老业人才缺口,光靠学校培养还不够,必须重视养老机
10、构从业人才队伍的自身挖掘和培养。 一是选送培育一批具有养老护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在现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挑选年龄轻、身体好、爱岗位、肯学习、能吃苦、善奉献的青年骨干,选送到院校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专科,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能,弥补养老业内文化知识肤浅、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培训。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人才等保障不足的实际困难,在选送少数从业人员到院校深造的同时,应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和经营状况,因地制宜开设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从院校邀请学者、教授到本单位授课,帮助从业人员提高服务本领和专业技能,弥补专业上的不足。 三是
11、坚持面向社会,提高服务技能。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弥补知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满足老人的需求的同时,应坚持面向社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信息网络等工具,大力宣传养老机构肩负的使命责任和面对的种种困难,获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政府应给予相6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从而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专业人才技能和服务水平,推动老年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引进人才,促使从业人员向多项型发展。养老机构必须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规范管理和服务,规范从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发动、提倡、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赞助养老事业的同时,应允许经营状况好、经费有保障的养老机构,面向国内大专院校,甚至面向国外引进专业人才,大胆尝试使用国内优秀技术人才和国外的专业人才,填补多项型组合从业人才长期空缺的局面。 责编/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