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34638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建设的范围及适用的方式为主要指标,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水平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内部循环循环经济起步阶段;企业间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内部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高级阶段。通过对地方产业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与介绍,分别概括出三个阶段的各自特征以及适合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选择,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应当结合自身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经历以下阶段: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三个阶段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实现内部生产的减量化排放:综合利

2、用提高经济效益,强化综合效益;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离开产业空谈循环经济没有实际意义。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蹉而就。地方经济发展必然因地方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时间长短、人力资源差异而造成产业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制定相关发展策略时应当充分尊重客观条件,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循环经济建设。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特征进行分析与介绍,2概括出产业经济三个阶段的各自特征,提出相关循环经济政策的建议;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中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论证了采用分阶段建设循环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通过对产业

3、经济三个阶段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的循环经济政策。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产业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或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生产工艺落后,管理粗放,数量较少。在落后地区比较常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小造纸厂,还包括招商引资处于筹备期以及适应期的企业。 (二)产业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生产工艺落后,管理粗放,数量明显增多,各种类型的企业均出现,各个企业产能相差不大。在发展中的地区比较常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开始出现地方特色明显的企业,借助地方特色资源进行专项开发。 (三)产业集群发

4、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大,已经形成完备的生产体系,上下游企业建设齐全,管理先进,产品在全省或者全国具有一定地位,成为本地区发展的核心。 三、不同阶段相关循环经济建设模式的选择 (一)产业发展初步阶段及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落后地区的地方产业经济一般而言停留在初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经3济特征主要体现为: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停留在产品粗加工的水平。 这种情况下适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因此,地方应结合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奖励制度,对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手工作坊阶段,小企业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只是企业的初始阶段

5、,主要存在于村庄、乡镇、城市郊区。生产规模小,经营不规范,分散经营,不易管理。强化清洁生产是当地政府应当关注的问题,应当通过奖惩手段进行管理,如垃圾回收、定点屠宰等。 1.制定清洁生产标准。29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清洁生产概念,并与多个国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1993 年 10 月,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提出,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末端治理”向对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实行清洁生产。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 4 条指出, “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1997 年 4 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

6、见 ,要求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清洁生产纳入已有的环境管理政策中,以便深入地促进清洁生产。2002 年 6 月 29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获得通过,2003 年1 月 1 日起实施。从此,清洁生产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 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为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 中华人民4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经 2002 年 6 月 29 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8次会议通过;根据 2012 年 2 月 29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5 次会议

7、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分总则、清洁生产的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鼓励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 6 章 40 条,自 2013 年 1月 1 日起施行。 3.积极利用相关组织进行协调与监督。行业协会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方面也可发挥很大作用,协会人员熟悉本行业的工艺技术,了解行业技术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协会可组织本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经验交流,企业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达到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的目的。 4.运用环境管理工具。环境管理工具主要是指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会计等。随着各国

8、环境保护思维方式的转变,各种环境管理工具迅速风行全球,成为许多国家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和评价清洁生产过程及其效果而优先选择的重要工具。 (二)产业发展阶段及循环经济建设的模式综合利用阶段 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发展必然建立起依托本地优势的产业体系,随着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地方的产业基础。结合阶段特征,建立产业园区是地区建设循环经济的较好选择。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划定的区域内,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5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 在生态工业园区层次,按照横向或纵向工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

9、业群不但可以降低生态企业独自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将企业的废弃物变为企业的新价值源泉。但是,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因彼此之间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我国政府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 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搞好生态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 2.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制度。借鉴高新科技园的做法,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提供产权、分配、劳动人事和社会等制度条件。 3.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园区内外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

10、益。 (三)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及循环经济建设的模式循环产业链建设和社会大循环建设 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发展必然建立起依托本地优势的产业体系,随着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发展到产业集群阶段。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产业聚集、产业分工最终形成系统产业链,结合地方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形态。这一阶段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时,注重产业系统的循环利用,从产业链的源头到终端,综合建立循环体系。 1.国务院 2001 年 6 月 16 日公布施行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 。 2.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以下简称回收政策 ) 。对此,曾有业内人士将其比作6继 2004

11、 年汽车产业政策后,国家出台的又一项“关系汽车企业存亡”的重大政策。 3.2012 年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提高立法质量,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一是增加规定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二是重新确立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格制度;三是增加规定了机动车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在报废机动车拆解活动中的责任;四是补充、完善了加强监督管理的内容。 4.1993 年 8 月 10 日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 27 号) 。 四、结论 地方发展循环经

12、济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实际产业发展水平,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阶段,作出合理的选择。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企业因其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具有不同的行为冲动:在初步发展阶段,为生存的要求,必然以发展壮大为目的,控制其废弃物的排放,建立相关的清洁生产标准;在产业发展阶段,企业已经摆脱了生存的危险,如何发展壮大成为其关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园区规划,进行积极引导;在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鼓励企业内部积极参与,努力推进内部循环建设以及上下游合作。政府作为环境保护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应当针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强制性地推进废弃物零排放的进程;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

13、规体系,7激励性地推行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政策法规,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实现生态的正增长。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宏观经济与地方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 出版社,2011. 2 王成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江伟钰.论清洁生产和良性循环经济立法与 WTO 规则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 (2):95. 4 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研究,2001, (6):1. 5 陈骞.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79. 作者简介:么秀杰(1977-)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主任助理,讲师,从事会计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集宁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