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抗震纪念馆档案的体系规划及震中纪念地设计摘要:地震的纪念场所如何设计,在抗震纪念馆档案的体系如何规划,在现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区别于以往的烈士墓、纪念堂和英雄纪念碑,震中的纪念地具有其本身的规划背景、历史意义和规划意图。它首先是属于人民的,如何回归于人民,而又作用于人民百姓呢?本文抛砖引玉,作出探讨尝试。 关键词:震纪念馆 纪念地设计 灾后重建 一、前言 灾难,关于一场灾难的纪念馆,在灾难的事发地点进行灾后重建,这个地方应该是如何的呢?项目的规划设计是如何的呢?在一个庞大的事件之中,这个纪念地又如何能够找到立足点呢?体系的规划、场地的设计等等都迎面而来,一份关于地震的集体记忆,关于人民
2、关怀的社会关爱,关于宏大事件的叙述,关于细节的临摹,关于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关于心灵的交汇互动,关于这些,如何在灾后重建中体现呢?唐山抗震纪念馆、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北川地震纪念馆和青川地震纪念馆等都为抗震纪念馆档案的体系规划做出指示。本文以功能性和风格性作为出发点,探讨抗震纪念馆的体系规划与设计。 二、教育基地功能性 笔者认为无论任何一个抗震纪念馆的体系规划上都应该应该具有这个功能性,那边是教育性。不得不说,地震频发和震灾严重是我国基本2国情之一,在我国地震死亡数字达到五十五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三。建国以来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省份有 22 个。针对这个国情,向公众普及科学的地震
3、防、抗、救知识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增强全社会性的防震意识,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容忽视,更不容置疑的。 社会发展猛烈,地形变化迅速,抗震防震的设备日新月异,而城镇人口越来越密集,那么需要不断加强抗震的宣传力度,抗震纪念馆必须具备这个教育的功能性。失去这个功能性,对参观者和地方抗震管理人员没有警惕意义和教育意义,那么这个震中的纪念地便无法得到它应有的前瞻性和指向性,社会意义失去的同时,它也失去了它的革命意义。 震中纪念馆的教育性功能展示地划分为地震灾害总括、抢险救灾方法、灾后重建实录、抗震技术传授、人与自然关系等。 三、集体记忆功能性 集体记忆是指对于众多个体记忆和情感的抽象和提升中,构成
4、某一群体自我认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某个群体能够找到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个体记忆或者感受。灾难对于整个地区成员都是一种莫大的生命和心灵伤害,抗震包括整个救援和重建过程,其中散发着一种人文关怀的大爱精神,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当地人民乃至全社会的集体记忆。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成为了整个纪念场所的核心。集体的行为,集体的记忆,集体的力量,在这个宏大的叙事场景和场所的气氛中烘托出来,在震中凝聚和重现。 传递正能量信息,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未来充满希望,是在震3中纪念地中应该感受到的。也是其拥有的功能性之一。如何检验这一点呢?也就是如何去检验这个场所是否和平和睦和具有正能量呢?当一个抑郁患者,意图轻生的
5、精神患者来到这个场所,经过这的氛围和内容熏陶,如果他能够改变自身本来的想法,那么这个场所便能够体现出来这个功能性。 这是集体记忆的力量。一个纪念地,它除了关于地震主题之外,它首先是一个关于生死考验和人的价值考验的地方。如果仅仅是一个教化作用的纪念馆,不足以如此。个体的情感在此能够得到共鸣和提升,在各种生活细节中得到持续的安抚性,意识到国家和同胞对他们无私的关怀与帮助,日后生活的希望和前途的光明,个体于集体当中的价值等等。四、个人情感功能性 地震纪念性场所除了表现宏大和历史性的主题之外,一些能够表达对于个体情感关注的元素同样必不可少,一些对个人能直观感受和熟知的事物的利用都能够从细微贴近每个人的
6、心灵。纪念馆中需要有真切生活的描摹,个体情感才能得到慰藉,这是需要一种互动性。 建设冥思厅,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宣泄情感的空间。 当几个抗震纪念馆建成之后,报刊记者宣传重心放在纪念馆为市民提供了多少面积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不断地追求面积大广宽,描述城市多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成为市民集会庆典的地方,提供的场地变成园林设计,变成休闲娱乐空间,以此表示个体的人文关怀。当然如此能够把一个让市民陌生和恐惧的地方变成柔和温暖,为整个纪念馆融入了4生活的气息。但是对于这种纪念公园式设计,笔者表示怀疑。如此不仅仅对地震这件事视如儿戏,长时间变成视觉和意识的模糊,削弱了它本身应该具备的警醒意义。 另一方面设计者如何
7、不这样做,却无法填充政府提供的广阔的地面设计任务。如此形成了一个城市间的恶性竞争攀比式指标。 五、设计风格性 震中纪念地的重建设计思路应该围绕两点“旧、新。 ”旧的是本来灾难的重现,新的便是重建的部分。1、着重纪念性和公共空间的体系化,营造恰当的纪念氛围。2、尊重自然,弱化人为的景观,应避免开发。3、以朴素方式进行适度维护、修建。4、体现地域特色,重视地形和植被的地方性。5、协调新旧问题。6、日常化管理纪念馆,平民化贯穿规划的始末。 六、创意风格性 上文个人情感章节中略提到一点,便是纪念馆的参与者是否应该带着一种游园玩乐的心态进行参观和进行日常活动。笔者认为这个统一性需要具有创意性地去平衡和统
8、一。譬如台湾 9.21 地震教育园同样是灾区重建,而且保留了断裂地貌,但只是置入少量的建筑物,便共同构成了一个新地景。学校的教室实验楼都保留下来,摇摇欲坠的建筑物告诉参观者,此处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房内的布置更是仍然如故,在和睦自由的学习环境之下,还原着当时情境。参与者能够经过学习洗礼之后重新回到现实。这便是整个园区情境教育化的魔力。 总而言之,灾难是让人悲伤的,每一个经历者都带着悲痛,他们需5要鼓舞和希望,在人们和政府的帮助下走出阴影。纪念馆的体系规划和设计都应该融入人民百姓的情感生活需求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毅.抗震救灾纪念馆年鉴 2011-2012 年M.5.12 抗震救灾纪念馆,2012,06 2李向北.走向地方特色的城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