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空间重构语境下城市空间发展形态探究作者简介:李新洛(1989) ,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摘要: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重构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过程存在明显的“机械社会达尔文”式发展倾向,本文试图依据城市空间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对城市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以“功能分区,人居混合”为特征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以及“小聚居,大混居”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并提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困境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分异;空间重构;城市空间空间本是一个地理学和物理学概念,但是,当其运用于描
2、述城市空间时,就不仅仅局限于地理空间特性,而是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在社会理论中,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由此使得城市空间不仅具有地理空间层面的意义,更具有了社会空间层面的意义。城市空间的分异,也不仅体现出地理空间概念上的分异,同时表现出社会性空间分异的特性。 一、我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土地市场化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城市公共空间就因拥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而进入交换范畴,使得公共空间私有化、商品化倾向越发明显。 2与此同时,伴随着所有制形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我国贫富差距开始显现并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出现分异化和结构固化,这种差异反映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就致使各种独立且相互排斥的
3、阶层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转向精神消费,追求精神满足。正是由于这种市场需求的作用力,致使全社会有意识的赋予房屋住宅以价值元素,如高贵、体面、潮流等,这不仅迎合公众的消费理念,甚至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公众的消费认知。这样,住宅空间不仅拥有了本质上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则成一些阶层追求阶层地位、等级荣誉的载体。因此,城市空间分异作为城市社会阶层分异的具象化,除了表现传统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外,更多的体现了以价值观分异为核心的社会空间分异。 二、城市空间重构特征的理论分析 机械论一直以来都将自然看作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的客观存在,将自然进化过程形容为简单
4、的机械过程,指出通过抛弃过时的部件,转化更先进的构造来实现跨越。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则是极大地继承了进化论的物竞天择思想,适者生存的理念,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存在自然淘汰,无情的生存竞争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说来就是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被淘汰者,不应予以帮助。 就目前看来,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了地方政府的两种执政理想,一是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城市现代化外观。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公共空间理解上的短视和片面,使其忽略了公共空间在促进公共生活多样性,推动社会阶层整合和价值融合方面的重大作用,导致3城市空间分异并呈现出两方面的趋势,一是空间结构的分异,表现为城市居住、工业、商业娱
5、乐等城市功能不断分离,形成专业分区,由此造成城市空间小型化并彼此隔离,这其中,富人区对贫民区的空间挤占,导致城市贫困阶层逐渐离开城中区转而在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定居。另一个则是社会空间分异,突出表现为优势阶层对弱势阶层社会交际空间的排斥,致使弱势阶层很难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和人际网络当中,无形的被隔离在城市发展之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以维护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环境为由,在没有出台相应的住房就业安置方案等后续措施的情况下,强力推动对城中村、棚户区的拆迁改造,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弱势阶层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不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些客观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思路和发展进程中的机械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
6、义。三、城市“机械社会达尔文”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正如文章一开始所说,城市空间不仅具有地理空间意义,更具有社会空间的意义,城市空间的分异,也不仅体现地理空间的分异,同时表现出社会空间分异的特性。而“机械社会达尔文”的城市发展道路,其局限性恰恰就表现在只关注城市空间的地理性和物理性分异,忽视了社会性分异这一重要范畴,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极度危险的。 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地理空间分异,实际上是以阶层分异为核心的社会分异的具象化和实体化,地理空间分异只是社会空间分异的外在表象,社会空间及其所蕴涵的社会关系变化是其内在实质。而机械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思路恰恰只是4看到了空间
7、分异的表象,没有真正的体现出其对深层本质的思考和探究。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和结构固化,使得阶层之间的互动流通变得困难和不可实现,彼此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网络和交往关系,进一步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城市空间分化而导致的公共空间的私有化和门禁主义社区的出现,压缩了城市的矛盾缓冲空间,加剧了城市公民之间的和不信任,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变得更加频繁和难以调和,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以及和谐社会局面构成挑战。 四、构筑兼容和谐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长远来看,我国城市空间的合理发展形态是以“功能分区,
8、人居混合”为特征和趋势已经被广大学者所认同。而居住空间则会朝着“小聚居,大混居”的方向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 (一)规范城市发展规划。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发展规划皆以政府为主导力量,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不协调,不科学的主因。因此,笔者建议,首先,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得到法律法规层面的重视和限制,需要以一定的强制力来突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次,将城市的发展规划交予更专业更独立的第三方来完成,例如一些城市与高等院校联合,将发展规划的主导权交给学校,利用其庞大的人才队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此实现规划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
9、摆脱了政府自身的短视和房5地产商的影响。 (二)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城市空间分化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公共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公平以及各阶层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不平等。因此,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城中村和郊区较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城市在教育、医疗、交通以及商贸等资源上的公平分配,有助于解决当前城市所面临的空间分化和社会分化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 (三)加大城市内部现代高层经适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城市贫困阶层的住房需求,能够极大的促进“小聚居,大混居”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这不仅在短期内能够实现城市地理空间的
10、整合 。而且长期来看,社区之间会形成和谐良性的社会互动关系,实现城市空间混合居住的良好状况,对文化隔层和门禁主义等负面思想和价值观的淡化也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加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和教育,规范舆论媒体的宣传行为和着力点。就目前情况来看,舆论平台在宣传和塑造公民负面思想和价值观方面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新闻媒介的监管和导引,使其在构筑公平、开放、兼容、和谐的城市新文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是解决城市空间分化,构筑和谐城市,顺利实现城市化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61夏宏玉 高燕.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 2师春梅.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0(11) 3胡咏嘉 宋伟轩.空间重构语境下的城市空间属地型碎片化倾向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05. 5王万玲 万勇.居住分异现象及其对策J.住宅科技,1998(5) 6杨震 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