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校园枪击犯罪及其犯罪心理.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3542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校园枪击犯罪及其犯罪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析校园枪击犯罪及其犯罪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析校园枪击犯罪及其犯罪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析校园枪击犯罪及其犯罪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析校园枪击犯罪及其犯罪心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解析校园枪击犯罪及其犯罪心理摘 要 频发的校园枪击事件以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这格外体现在枪支泛滥的国外。对典型校园枪击者行为背后的分析与探讨中,无意识动机和人格因素与其犯罪联系密切。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学校安保机制和提高学校师生危机应对能力对预防此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校园枪击 青少年 犯罪心理 中图分类号:DF6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校园枪击事件在国外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体现在枪支泛滥的美国。青少年犯罪以其日益增长的趋势正成为刑事犯罪的主体,校园枪击正是其中代表性的犯罪事件。其中较为著名的 2007 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事件和 20

2、12 年 12 月份的亚当?兰扎校园枪击事件等都给世人留下无尽的反思,解释这类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相关研究者多认为与其有特定犯罪心理和人格因素相关。 一、青少年犯罪与校园枪击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由来已久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青少年犯罪在刑法学意义上是指由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该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以其日益增长的趋势正成为刑事犯罪的主体。 青少年犯罪中,主要以暴力犯罪为主,而其中的青少年校园枪击暴2力犯罪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 2007 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籍大四学生赵承熙致死 32 人、打伤 28 人这一事件,这次校园枪击堪称美国

3、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不过发生校园枪击的可不仅仅只有美国,2009 年 3 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小镇温嫩登的艾伯特维尔中学发生惨烈的校园枪击案,17 岁男孩蒂姆?克雷奇默枪杀 16人后自杀;2012 年 7 月,一名科罗拉大学博士生在丹佛市举办的蝙蝠侠首映现场枪击造成 15 人死亡,50 多人受伤。校园枪击事件在世界上比比皆是,有报道称在美国平均每一个月就会发生一起校园枪击事件,而事实却可能远高于这个比例。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与动机特点。 1、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 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有:(1)认知

4、特点,一般认为青少年犯罪者的认知特点有错误的人生观、法制观念缺乏、认知结构的片面与缺乏自省;(2)情感特点,青少年犯罪者体现为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情感的浅薄性、情感的既不稳定性、自尊与自卑并存、情感的冷酷性;(3)意志特点,具体体现为两重性、冒险性、易受暗示性。 2、青少年犯罪的动机特点。 (1)有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使人们能意识到的推动自己行为的原因与动力,人们可3以很容易分辨。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的有意识动机可以有:财物动机、攻击动机、性欲动机、报复动机等。 (2)无意识动机。 青少年犯罪的无意识动机从根源上来自生物进化而来的本能、传承的群体经验智慧与沉积的

5、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它们作为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的特殊方面,以本能冲动力、罪恶情结动力、好奇心动机、逞强动机、逆反动机等多种动机成分体现于青少年独特的人生发展时期与越轨、攻击行为之中 。以赵承熙为例,表面上推动其犯罪的动机可被认为是有意识的报复动机,但是报复动机却不能充分解释其一系列行为以及行为后果,深层次来说可能是其自身也无法意识到的一系列无意识层面的原因促使其做出极端行为。 (二)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人格特征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也早有共识,正如日本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山根清道认为所说, “几乎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与犯罪者的全部人格有关。” 精神分析学家以弗洛伊德经典理论为据,借鉴精神

6、分析理论中的精髓,多将犯罪原因与青少年的内在冲突、情绪问题及无意识的不安全感、无能感和自卑感联系在一起。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艾哈希尔提出“潜伏性青少年犯罪” ,认为除非青少年已有犯罪的倾向或禀赋,否则就不会产生犯罪行为。另外,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先驱者赫利和布若纳提出过“情绪障碍犯罪说” ,认为情绪障碍是引起请是引起少年犯罪的最主要原因,少年正常的欲求、愿望和冲4动的实现收到妨碍时就会产生长期的、严重情绪不正常问题,即情绪障碍。这些被歪曲了的情绪,具有向代偿性满足的冲动发展的强大趋势。在没有长期、严重的情绪问题的情况下,个体通过社会性行为就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在具有严重的情绪障碍的情况下,由于个

7、人的自我理想和自我控制很差,不能自觉地受社会的约束和控制,因而不能抑制违法犯罪的冲动。 三、校园枪击犯罪者心理讨论 下面以赵承熙和亚当?兰扎为例,着重探讨其犯罪心理原因。 在精神分析看来,赵承熙的行为与其早期生活经历、性本能的受挫、死本能的激发、精神缺陷有关。赵承熙八岁时候一家迫于生计移居至美国谋求发展,从他的童年经历来看,家庭的贫穷、父母的冷落、同伴的嘲笑等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弗洛伊德理论中,童年经历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并且是是导致成长后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赵承熙早期经历的许多童年创伤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消失,却以一种隐蔽的无意识方式存在并持续影响着他以后的生活;本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

8、论中的另一重要概念,本能是推动人类行为背后的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其中死本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趋向于自我毁灭的本能,赵承熙性格孤僻,自己喜欢的女生没有接受自己,这与性本能相关,赵承熙正是在自己遇到此挫折之后将诱发的攻击行为演变为毁灭行为,我们知道赵承熙枪杀的第一个人便是他追求的女性。 赵承熙的犯罪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其无意识层面的罪恶情结动力、逆反动机等无意识动机作用于其独特的人生发展时期而导致的进一步犯罪5行为。赵承熙犯罪行为也是一种潜伏性犯罪,两年前赵承熙的同学和老师就在创作剧本中折射出其扭曲的心理,剧本中的主人公采用各种暴力方式结束引起其愤怒的他人,不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赵承熙犯罪的念头绝不是案

9、发当日一时的冲动,这中间有一相当长的潜伏期。赵承熙本身具有的犯罪倾向与欲望令他成为隐藏在人群中的“不定时炸弹” 。如果遇到挫折,他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和耻辱感,这将诱发出他的压抑的攻击欲望,导火索则正如赵承熙先前录制的一份视频中自己重点说,“这一切都是你们逼我的。 ”另外,心理学家塔尼娅?拜伦说,一些感到极度自卑的人可能会从能致人死命的武器上获得满足感,因为生杀予夺的权力让他们“克服”了自卑。不管这是无意识层面作用也好,死本能影响也好,心理失调也罢,最终赵承熙选择了以毁灭自己与他人的手段结束这一切。 而对于亚当?兰扎,许多人认为其存在人格障碍,根据了解的资料,兰扎的家庭属于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

10、家庭,其父母于四年前离婚,兰扎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性格内向,封闭,不善社交,这是许多人包括他的哥哥对他的印象,这使得许多人认为其有着孤独症,他还被认为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但是专家否认了由此原因而导致犯罪,只因从未有过此类患者有如此暴力行为。从事件后的验尸报告看,兰扎的母亲头部中了 4 枪,且所有遇难者都身中数枪,其中一人更是中了 11枪,这显示出兰扎作案时的冷酷。另外,兰扎事前破坏了自己的计算机,目的可能就是为了防止他人事后从他的电脑中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这种预谋性可以显示犯罪者的智商并不低于正常人,差异的是别的部分,比如说人格。 6兰扎好友以及亲戚提供的资料,一般认为兰扎这个曾经的荣誉学生是在

11、长期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其的管束下,抑制的冲动在压抑很久之后终于在这个特定的阶段爆发出来,在杀害母亲之后,冲向学校并尽可能杀害更多的孩子以发泄对父母教育方式的愤怒或者试图藉此向母亲证明自己。这里我们可以用情绪障碍犯罪说对其进行解释,兰扎的父母对其管教的严厉使其正常的欲求、愿望和冲动的实现受到妨碍,这进而导致兰扎产生长期的、严重的情绪障碍,这种情绪障碍有着向代偿性满足的冲动发展的强大趋势,加上兰扎母亲特别喜欢收集枪支使自己本身更容易接触到高危武器,以及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受到平时喜爱的暴力游戏的影响等,因而不再受社会规则的约束,不能抑制自己犯罪的冲动。 四、校园案件预防的心理学策略 在现代文明

12、冲击传统思想的今天,深处其中的青少年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尤其对那些还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校园内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而在学校生活中时刻可能存在着的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问题却常常被忽略。而随着世界多元化交流的深入,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想不断冲刷着身处其中的青少年,黑色、黄色、灰色这“三色污染”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青少年这一发展对象。另外,无论是在在学习、人际,或者就业、亲子等方面,青少年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反思诸如此类的校园枪击事件,如果枪击者周围的人们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适当及时处理,悲剧或许可以减少甚至能够避免。 7校园枪击事件和其他的学校暴力形式不单是学校的问题

13、或是法律执行力的问题,这涉及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青少年带着独有的生活经验来到学校,积极的和消极的都有,没有一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当一个学生表现出潜在暴力行为的信号时,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应该具有能力、更具有责任去阻止这种潜在行为变成现实,这是我们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犯罪必须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了防止悲剧的不断上演,除了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预防教育外,更重要也最有效的便是建立危机干预。高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非常有必要。其中包括:对每位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测试,从而筛选出“重点帮助”对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网络。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但依旧存在的问题

14、是已建的干预网络多大程度上能够落到实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起到作用。例如赵承熙的同学与老师,两年前就发现他的文章内容“扭曲、令人不安” ,文字描述暴力,曾请学校相关人员协助,但校方当时以自由创作不应干预为由没有处理,危机干预在此间也就没有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除了危机干预之外,建立有效的安保系统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另外,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较强的危机应对能力在处理校园突发暴力事件中已多次得到证明。 (作者单位:张三都,常谦,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犯罪心理学专业;吕川,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与测试研究) 注释: Mary Ellen OTootle.The School Shooter: A Threat 8Assessment Perspectiv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nalysis of Violent Crime (U.S.). Critical Incident Response Group.DIANE Publishing.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