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功用研究摘要: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向符合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需要的模式,从心理、生理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要求出发的新型体育教育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俱乐部式教学 终身体育 素质教育 健康 1.前言 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化,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正日益得到学校体育界人士的认可。这种模式,就是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增强自身的体育健康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以俱乐部形式组织教学和开展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一种体育教育模式。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现状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发展前景是关注的焦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通过调查了解,课外体育俱乐部属于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 2.1.1 目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 课外体育俱乐部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2行为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对象以普通高校居多,由于课外俱乐部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得到各院校的普遍采用;开展课内体育俱乐部高校较多,是我国高校改革的热点,它以
3、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依托,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完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教师只承担设计、辅导、检查、指导等任务,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俱乐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采用此类型的大部分高校多处于经济发达地区,院校领导思想开放,改革意识强,对开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有较明确的意向,而且学校设施相对完备,体育经费比较充裕,体育师资力量较强。 2.1.2 器材现状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实践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就学要
4、学校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场馆器材。体育场馆、器材是保证俱乐部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现在我校也在不断地充实各种体育场所,但是往往充裕的都是在原有场馆基础上进行扩建,比如足球场、篮球场等等,这些场馆都是广大学生熟悉并且经常光顾的场所,现在是比较充裕的。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小型的运动场地,比如乒乓球室、网球馆、体操馆、健美馆等场所,网球、羽毛球等小型的球类运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尤其是我校处在北方,冬季天气寒冷,开设体育教学项目单一,加大室内的场馆建设,对学校课3程的开设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对我校体育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2 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功用 2.2.1 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特征 “俱乐部型
5、”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诸多体育教学模式中较好的一种选择。我校现阶段的教学是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满足学生所需,使教学更具生命力。我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教学观念上树立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改变过去所强调的阶段性效益(即在校期间的学习教育) ,重视长远效益,并把阶段性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教学的重点重在 “学” ,而非“教” ,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而是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更注重的是个性化,而非模式化,教师要改变几十年定型化的教学,树立教学的特色意识,在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学生们遵守平等的原则,
6、不受约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和天赋;教学注重过程化,而非结果化,在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的探索和发现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教育者、讲授者,而是发掘资源的向导,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策略。 我校俱乐部教学采取的是自由加入的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培养自己的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的人文地理等条件,开设不同项目的课程,有些项目4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筹自办,自我管理,在实施上具有灵活性。但在教学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重
7、在教,而非学,教师主观的教授教学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挥。 2.2.2 体育俱乐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体育锻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然而这么重要的日常生活行动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存在很大误区,我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是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为基础,利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锻炼空间,让他们从丰富的锻炼内容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坚持锻炼的习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加强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玲.高校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4 2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