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3982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西方的“斯密问题” 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一生留下了两部巨著,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和道德情操论 。西方有些学者,据称在这两部巨著的字里行间“发现”了基础观点的矛盾,斯密有“问题”了。在他们看来,斯密这位经济学的祖师爷,也是经济学最早的“问题大爷” 。 所谓的“斯密问题” ,是指两部巨著对于基本人性的认定不同而带来的两部书之间的矛盾关系。 国富论中对基本人性的认定是“利己” ,而道德情操论中的基本人性认定,则是在同情心基础上展示出来的仁慈心、正义感等某些“利他”的规定。一个是自私自利的“威尼斯商人” ,一个是无己利人的“白求恩大夫” ,近乎

2、极端性的人性反差,支撑起了两部相互矛盾的传世之作,这自然就是“问题”了。加上斯密自己并未就两本著作之间的关系,留下任何明晰的文字解说, “斯密问题”就在后人的纷纷议论之中,绵延至今。当然,这创造了学者们大量的“就业机会” 。 那么,在这两部著作之间,斯密真的存在人性认定上的内在矛盾,从而确实有个“斯密问题”吗? 斯密是一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学者。从他的学术性格推理,他不大可能在这样两部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著作之间,留下如此明显的矛盾关系。诚然,我们这样的推理并没有足够大的说服力,证明有没有“斯密问题” ,还得回到这两部巨著之中去,关键是得出对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对贯穿于两书

3、的基本人性认定的正确理解。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两部巨著并没有就基本人性规定进行系统的论述,斯密谈到“利己”或“自爱” ,还有同情或怜悯等原始的人性认定,或寥寥数语,或以故事案例阐述。如果我们不费力梳理,似乎不足以清晰化两部著作在人性问题上的关系。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斯密问题”出现的催生剂。 其实, “斯密问题”也没有复杂到难以判断清楚的地步。 在这两部巨著里,斯密关于人性是“利己”或“自爱”的论述,虽然分散,但因为文字还是较多,所以人性成分论是深入人心的。特别是在国富论里,全书就弥漫着人性“利己”或“自爱”的底色。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斯密是人性“利己”或“自爱”的论者。然而,

4、是不是在斯密的思想里,人性就是如此简单?当然不是。 就在道德情操论的开篇里,斯密明确指出, “同情”这一天然的人类情感,完全不同于“自私” ,它也是人类的本性成分,它与“利己”或是“自爱”甚至于“自私”的人性成分,共同构建了人的基本属性。因此,我们更肯定地说,斯密是一个人性复合或是复杂论者:人是利己或自爱的,又是具有同情本质的“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这种

5、感情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样,绝不只是品德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 ” 在本书后面的论述里,我们还可以读到斯密这样坚定的说法:“同情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能看成一种自私的本性。 ”同情, “这根本不是自私” , “据我所知,从自爱推断出一切情感和感情,即耸人听闻的有关人性的全部阐述,从来没有得到充分和明白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似乎是源于对同情体系的某种混乱的误解” 。在这些论述里,斯密清晰地将人的“同情”与“自爱” “自私”等并列为人性的不同成分。 既然斯密是人性的复杂论者,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从不同的人性成分角度来讨论经济运行的最佳制度选择,以及建立在人的同情心之上

6、的社会生活和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两部著作之间并没有存在任何人性认定上的矛盾关系, “斯密问题”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在一个人身上,既存在“利己心” ,又存在“同情心” ,这是一种人性的内在矛盾,那么,斯密也只不过是将这种矛盾,通过他的研究展示在不同的著作中而已。换言之,如果说“斯密问题”真是一个问题,那也是存在于现实人身上的问题,是人自我的内心冲突和对立,而不是存在于斯密两部著作之间对于人性的认定问题。 在这里,我想,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研究和分析“斯密问题”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准确的,也代表了许多学者对“斯密问题”的看法。他说:“通常,人们错误地认为,亚当斯密将人视为一个抽象的经济人 ,他只

7、单纯追求自身利益。但是,斯密不可能认为将人看做一个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的观点是合理的。他认为,人实际上受自爱主宰,但并非不顾及别人;人能够推理,但未必以这种方式达到正确目的;人仅仅是透过自我欺骗的面纱来感知自己活动的结果。 ”(参见罗纳德H.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 ,格致出版社 2010 年 8 月第一版)在这段话里,一方面,科斯批判了人们认为斯密人性观只是“利己”或“经济人”的看法;另一方面,他总结了斯密的复杂人性观:利己又顾及他人,有理性但对于目的而言理性有限,还容易感情用事包括自我欺骗地高估自己。 人啊人,那就是一个属性复杂的灵长生物!斯密发现并在两部著作里展示了复杂人性的两面,提出了人

8、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选择建议,何矛盾之有,何问题之存啊! 我们的“斯密问题” 在西方“斯密问题”争论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不少西方学者亦否定“斯密问题”的存在,同样认为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之间并不存在人性认定上的矛盾,但他们认为,斯密是单一“利己”人性论者,而不是复杂人性论者,两部著作不矛盾是因为它们都是以“利己”的人性为基础的。 更具有特别意味的是,西方世界的“斯密问题”到了中国,东方世界的解说虽然有所不同,却落入了“斯密是单一利己人性论”的窠臼之中。这也就是我们的“斯密问题” 。 中国许多学者对于西方的“斯密问题”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认为这是某些西方学者的主观臆造,大有“借他人的烧酒,浇

9、自己心中块垒”的意味拿斯密说事,表达自己想要说出来的观点和意愿。这些学者认为,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关于人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即都认定人性是“利己”的,或者说认定“利己”的人性是最基本的,因而两书在人性问题上并不矛盾。说到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关于“同情”这类人性的东西,这些学者认为,这要么是处在次要地位的人类情感,要么就是在人类“利己”本性的基础之上产生出来的(可参阅: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 ,王莹、景枫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一版) 。 有些令人不解的,是道德情操论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的译者序言,花了较大篇幅来证明“斯密问题”的不存在,却

10、完全没有就本书中斯密关于人性“同情”的成分,给予任何正面的解说,而是将其算不得十分巧妙地,隐化到国富论关于人性是“利己”的规定之中去了。可见,这些学者在否定西方“斯密问题”的同时,将斯密的复杂人性论,强行地归依到了“利己”的单一人性论上,活生生地制造出了具有某些中国特色的“斯密问题” 。 那么,中国的“斯密问题”存在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只需要重复一下前文中讨论和引用过的斯密论述,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研究结论,我们就可以完成这里的否定。不过,为了强化否定的力度,我想再列举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关于“斯密问题”的看法。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其著作伦理学与经济学中,对现代经济

11、学割裂开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关联,只认定人性的“利己”规定,给予了严肃的批判。在追根溯源的思考中,他对“斯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结论是,斯密毫无疑问是人性复杂论者。 “斯密问题”的不存在,是因为两部著作恰恰是从人性的复杂角度来讨论的,经济学和伦理学在人性问题上是同源的,两部著作里都有复杂人性的体现,只是两者的分工不同,从而人性的论述角度与轻重不同而已。现代经济学人为地、带有偏见地割裂开来了斯密对于人性的全面认识,导致现代经济学只有“经济人”而日益成为一门贫困又贫乏,甚至伤害现实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有害学科。他还以人类社会的饥荒为例,控诉了建立在单一“利己”人性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学的“恶”

12、。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不可谓不深刻。 谈到中国的“斯密问题”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不是完成这个否定,而是为什么会产生中国的“斯密问题” ,以及中国的“斯密问题”在中国社会里,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社会普遍意识认同。 中国“斯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很显然,是我们对于斯密和他的作品了解和理解不够。坦率地讲,对于一般的经济学学者而言,中国许多熟知国富论者,并不怎么了解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理解当然就谈不上了;在知道一些皮毛的情况之下,不少学者容易得出“人云亦云”的结论。而恰恰对于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有所了解的中国经济学学者或是跨越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学者,又受历史的意识形态影响,认为人性完全属于历史范畴

13、,一定历史环境下的社会制度,决定人性的一切。斯密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那时的历史环境下,人性更趋向于“利己”或“自私” 。斯密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提倡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现并认定人的“利己”本性是自然的,合乎历史情理;而发现和认定“同情”类人性规定,进而认定仁慈、正义等“利他”情感,还加以肯定和张扬,那只能是依附在“利己”基本人性之上的,并非人性中最基本的成分。一言以蔽之,只要撕开在道德情操论里看到的资产阶级思想者温情的面纱,就会发现里面人性“利己”或“自爱” ,甚至于“自私”的丑陋本性。这样一来,斯密就在中国不少学者们的视野里,人性认定单一化了。 中国“斯密问题

14、”的存在和传播,中国社会便相对普遍地认定,斯密是人性单一“利己”或纯粹“经济人”之说的祖师爷。中国改革开放前,这种学说与我国的经济制度格格不入,我们也就长期地将斯密的理论学说,封闭在范围很小的课堂和研究室里。他的著作虽被译出,却印制成供学者们批判参考的内部用书。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推崇和实践,我们又陡然将斯密抬高到无与伦比的至高地位,并在基本没有“道德情操”关联的格局下,将斯密单一“利己”的人性规定,极端化成了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中国的“斯密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便从简单的“被拒绝” ,到了今天简单的“被崇拜” 。甚至于可以说,人是单一“利己”的人性规定,

15、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几近共同的意识认同。我想,斯密若是看到中国社会对于人性“利己”意识认同的如此戏剧性变化,特别是自己的丰富思想在中国简单化处理之后,会有如此地位上的巨变,一定会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们的“斯密问题”和我们的问题 无疑,对于我们,更重要的在于中国“斯密问题”的社会意识认同,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现实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意识认同成为社会普遍的存在之后,这个社会的运转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如此意识认同的操纵和控制。自从中国的“斯密问题”对于“利己”人性的单一化肯定,一步一步地走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后,从社会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制定,到日常的经济生活运转,整个社会

16、对于“利己”的言行,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试探,演化到认可,在演化到赞许,直到演化成今天顶礼膜拜的信仰我们社会以往还较为温和的“利己心” ,最后演化成了时下非常剧烈的“自私心”了。由此而来的社会现实是,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到了国际警戒线边缘,社会人际关系日益紧张,欺诈行为无孔不入,基本道德意识急剧弱化,社会治理成本大量增加。所有这些,都源自“利己”或“自私”人性的极端张扬,它们甚至于在动摇以“利己”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了。中国的“斯密问题” ,对于我们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无论如何说都是巨大惊人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社会的管理者一直都在寻求解决之道。然而,单一“利己”人性的意识,在我们社会里已

17、经有了相对普遍的认同,就是一些社会管理者,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这样的深层意识。在针对现实社会和经济生活问题来制定某些具体制度和政策时,他们更多地诉诸于人们“利己”的人性规定,试图通过工程技术性的手段,通过利益、权力和声誉等的正负激励,或是通过强制的法律法规制度工具,引导社会和经济生活走向和谐的秩序,缩小贫富差别,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减少欺诈行为;却很少诉诸人类本性里天生就具有的“同情心” ,以及由此而来的善意、仁慈、正义感等人性成分,加以大肆的张扬,渲染那些具有“利他”成分的社会美德,使得我们社会的管理,部分地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自我管理和自觉行为,在减少社会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感和

18、幸福感。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的确需要深层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强大的既有意识认同驱使得不知所以然。当然,我们更需要在思考清晰之后,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 举例说,治理社会酒后驾驶的问题。我们拥有先进到世界一流的监控设施,我们有准确测量血液里酒精含量的精密仪器,我们时不时又有交警集中治理的夜间行动,我们还有抓到酒驾后严厉的处罚制度,甚至还有媒体曝光、所在单位追加处罚等关系到当事人社会名声及面子的手段。应当说,所有这些治理工具的运用和治理制度的实施,都是有意义的,也有作用的。然而,所有这些办法,都是从“人是利己的”人性规定出发的,技术手段也好,处罚制度也罢,还有社会名声的贬损,无一不是运用驾驶者

19、对于自己权力、利益和名声的“自利性”或“自私性”关心,来威慑所有的驾驶者不要酒后驾驶;却没有基于人类本性里的“同情或怜悯”成分,通过张扬和渲染对他人生命权力、利益和名声的关心,唤起驾驶者内心本就有的某些“利他”本性因子,赞颂和鼓励驾驶者的道德实践,让驾驶者自觉自动地不酒后驾驶。 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诉诸“人是单一利己的”人性规定而来的社会治理选择,耗费的成本是大大超过诉诸人性复杂论而来的社会治理选择的。这是因为,后者将唤起人性的丰富内容,在广泛的社会和经济生活里,创造出社会管理和个人自我管理的双重空间和价值,至少,也会减少社会管理和个人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如果说,所有

20、的驾驶者都自觉地不酒后驾驶,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发明那么多的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又有什么必要增加那么多的管理人员呢?可见,中国的“斯密问题”已经演化成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的现实大问题,其中包括社会治理的大问题。 写到这里,我陡然想起了山东济南的“小女贼”钱海燕的一句画配诗, “安全带、安全帽、安全套,现代社会里能给人安全感的不是人际关系,而是塑胶制品” 。一句话,少说也概括了我这篇文章三分之一的文字。绝了。社会生活仅仅靠技术工具和制度工具来维持其秩序,那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又是多么地令人恐惧!但是,我还要问的是,现代社会如何才能从人际关系上给予我们安全感呢? 我们的问题有了。不过,我们的确没有清楚的答案。作为经济学学者,在认定我们社会的问题是源自我们的“斯密问题”之后,我的一个建议是,所有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你们都具有人类共同的“同情心”等“利他”的本性,好好读读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吧。读完之后,合上书,思考思考,或许你就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