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与鲁滨逊漂流记乌托邦思想之比较【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文人墨客的精神乌托邦,18 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文学主人公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先例,是西方乌托邦思想史及乌托邦文学史的重要环节。虽然两位作家处于不同的时代,运用不同的空间荒岛和桃源为载体,但都表达了他们的乌托邦思想。本文将分析和比较两部作品中体现的乌托邦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鲁滨逊漂流记 ;乌托邦思想 一、 “乌托邦” (utopia)这名字最早见于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一部寓意小说乌托邦 。该小说是假设世界上有一个叫“乌托邦”的岛,岛上的种种制度,人民所生活的方式,
2、都是理想完美的,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视为最早的乌托邦。其实,在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理想国度的记述。笛福笔下的荒岛和陶渊明的桃源就是这种理想国度的载体。 二、乌托邦思想 陶渊明和笛福的作品中都营造了各自的理想空间,通过文章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东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异同。 (一)相同点 1、他们的乌托邦思想都通过遥远的封闭空间做载体的。桃花源和荒岛之所吸引人,能成为一个理想空间,首先是因为它们远离我们的生活环境,远离喧嚣嘈杂。也正是因为封闭隔绝, ,可以有无穷的遐想空间,作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按照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营造一个理想的国度,从而间接的表达了他们的乌托邦思想。 2、他们所描
3、述的理想国度都是通过农业劳动自给自足。桃花源里的人通过“往来种作”获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自觉愉快的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顺应大自然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劳动使他们得以生存,也使他们通过耕稼生活找到超脱人家攘夺与纷争的慰藉。鲁滨逊在荒岛上也是辛苦劳作,生产出了各种供他生存的食物。另外,他们都亲近自然,崇尚古风。陶渊明不仅直接描绘了桃花源里的美好风光及桃源人尊老爱幼、勤于耕作、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更是假托南阳高士刘子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鲁滨逊虽然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之时,却
4、在荒岛上从头开始摸索,仿照人类之初的所作所为一样,来努力开创一个新社会。这其中都包含着作者对以往生活的肯定和怀念,也显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劳动生活的歌颂,并在劳作中找到归宿和寄托。 (二)不同点 1、理想国度的社会制度不同。或许由于魏晋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大气候的使然,陶渊明的乌托邦俨然暗含了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思想。在这样的乌托邦里没有统治者去扰民、乱民。没有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因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争权夺利的战争,没有改朝换代的痛苦经历。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面上来看是表明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他们远离战争,追求自由的重要体
5、现。同时,人民当家作主后,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创建和平幸福生活家园。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建立的是一个通过社会契约形式的政体。总体来说,社会契约就是公民答应放弃自身的一些自由或利益以换取保护。当星期五给鲁滨逊跪下是,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人身自由以换取对方为自己提供人身安全的保护。鲁滨逊和其他臣民的社会契约关系更为明显。例如他和西班牙船长订立了口头的契约。当西班牙船长动身去接另外十七名西班牙人来岛上居住时,他“郑重起誓接受鲁滨逊为他们的指挥官和领头人。 ”鲁滨逊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这个政体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统治之间,不存在成文的法律,也没有什么有组织的统治机构,他拥有的仅仅是臣
6、民对他统治地位的认可。即使他拥有统治者的头衔,依然和他的臣民共同劳动,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伙伴,使他们衣食无忧。从这一点上看,鲁滨逊很像一位贤明的君主。或许人们很难想象鲁滨逊这样的岛上社会可以被称为乌托邦。但是,在笛福眼里,这种介于无政府状态与民主之间的社会就是最好、最理想的社会。 2、理想国度形成的原因不同。桃花源的形成没有直接的描述,捕鱼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在桃花源记中也没有直接的交代,只是说他在捕鱼时迷路便进入桃花源,发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迷人的生态环境田野里有庄稼,有桑园,有竹林,水池里有鱼虾等水产品;鸡鸣狗叫,万物欢腾;老人小孩一个个都乐淘淘的,人们没有对财富的强烈渴望,有的仅仅是自给自
7、足,自娱自乐。而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看不到一个已存在的乌托邦社会。本来鲁滨逊应该过着安稳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对物质财富的无休止追求,以职业劳动或世间使命为唯一任务的天职观和爱自由独立、喜探究新奇和富冒险一试的实践主义精神使他遇到海难,流落到荒岛。在荒岛上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一个他最初视作“绝望岛”的地方改造成了一个“幸福岛” ,一个迷你的乌托邦社会。 三、结论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有与传统乌托邦作品形式的结合,却超越那种单纯的、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的表达,强有力地宣告并证明“只要有愿望和智慧,人类可以实现创举” 。陶渊明是把乌托邦思想与隐逸精神契合起来了, 桃花源记把华夏隐逸精神唱到了极至,长出了华夏
8、千古文人对隐逸乌托邦的渴望。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笛福和陶渊明乌托邦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后世乌托邦思想及乌托邦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和诠释这两部经典作品。参考文献 1 Defoe, Daniel. Robinson Crusoe.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 Inc., 1975 2 李斯斌.桃花源记的游仙叙事与新自然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 2 期,第 91 页。 3 钟鸣.鲁滨逊漂流记的双重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2 年第 3 期,第 80 页。 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魏颖超.鲁滨逊精神面面观J.外语研究,2003 6 伍厚恺.欧洲近代小说的先驱:笛福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作者简介:李宏珍(1989-2) ,女,山东菏泽人,电子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