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品牌科学研究的统计分析3.1 19982012 年中国品牌科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对 19982012 年 CSSCI 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的品牌学研究文献及其关键词进行逐年检索,获得每年出现的品牌学研究的发文数量、关键词总个数和关键词总频次(见表 1) ,进而得到中国品牌学研究文献及其关键词的发展趋势(见图 1) 。其中,19982001 年,每年的发文量和关键词总个数均有小幅上升,但始终保持在 100200 篇和 400600 个之间;20022006 年,属于发文和新词汇快速持续增长期,每年发文量和关键词总个数分别保持在 200600 篇和 8001600 个之间,说明这一时期有关品牌
2、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在不断扩大;20072012 年,论文的发文量及其关键词总个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分别保持在 600300 篇和10001600 个之间。 对于一门学科的演进研究,分期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什么标志来划分这个演进历程;二是如何进行时间的分段;三是把分期标志作为研究维度,刻画出每个阶段的特征。传统的研究基本都是以学科的传播过程(广度与深度)作为标志,导致无法深刻揭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一门学科的发展也符合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等一般的创新规律。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传播过程,而是品牌学的发展过程,因此品牌学内容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将成为我们探讨
3、的核心,前者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内容,后者包括品牌宏观环境、品牌教育发展和学者队伍发展等因素。根据图 1 中国品牌学研究文献及其关键词产出的发展趋势,可以将19982012 年间中国品牌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如表 2 和图 1所示。 总体而言,在 2001 年以前,中国品牌研究开始起步并处于学习引进和平缓渐增的状态,研究内容从商标和名牌问题逐步过渡到品牌及其各个内涵方面的认识和描述上;在 20022006 年间,受入世和研究生扩招等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研究产出出现快速持续增长的势头,同时学科建设问题被正式提出,研究内容逐步扩展到对品牌各个外延的定性研究上;2007 年以后,基
4、于中国情境模仿国际前沿方法和内容进行高水平的理论创新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研究质量和产出出现明显的拐点,一增一减现象突出,整体走向呈现逐步下降之势。 3.2 19982012 年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逐年变化趋势 词频分析法的作用和意义表明,关键词的总体分布和逐年变化的情况能够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其主干理论的变化趋势。表 3 列出了19982012 年各年高频关键词的前 10 位排序。 对表 3 各年关键词的排序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图 3 中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作者,节点的大小表示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说明两个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发文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合作的强度即合作次数越多连线越
5、粗,如赵平-李清-杨德锋、刘华军-杨塞等。其中,蓝色表示两两合作,红色表示三人互相合者,黑色表示四人互相合作,紫色表示五人互相合作,灰色表示六人互相合作。图 3 是由一个个子网所组成。刘蓓等将典型的子网划分为六类,以说明各子网的信息流通性及网络结构的稳定性。 单点型: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没有联系的子网络,图 3 中呈紫色的圆形就属于此种类型,如“刘建梅” 、 “杨重庆”等,他们分别独立发文在 2 篇及以上。 双核型:仅作者两人合作发文形成的子网络,图 3 中呈红色的圆形就属于此种类型,如“余伟萍与段桂敏” 、 “张新国与崔冬冬”等。 流线型:各节点一个接一个,呈线性连接。团体中没有中心人物,也不
6、构成稳定的团体,该类型极不利于信息流通,结构稳定性非常差。以“孙曰瑶”为代表的子网属于此类型. 核心型:网络中以一个重要的节点为中心,与其他节点连接,呈中心向外扩散形态。核心型又分为核心发散型和核心蛛网型两种。 (1)核心发散型,是指除中心节点外的其他节点没有连接或仅有少量连接的核心型结构;其结构不稳定,整个网络对中心节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如果一旦失去中心节点,网络内部的交流合作将被完全破坏,甚至整个网络将不复存在。图 3 中,吕艳玲、张鹏、顾立汉、朱瑾、王启万等 8 人次分别与王兴元(中心节点)合作发文,此子网就属于核心发散型。(2)核心蛛网型,网络中除中心节点外,其他节点有较多联系的核心型
7、结构;整个网络对中心节点的依赖程度减弱,即便失去中心节点,网络中各节点仍可连通;其网络结构较为稳定,各节点间的关系紧密;这是一种很好的网络。图 3 中以“黄永春”和”郑江淮”作为中心节点的子网就属于核心蛛网型。 桥梁型:某一个或两个节点是两个子网络的中介点。这种网络结构也不太理想,一旦中介点破坏,整个网络便会一分为二,成为更小的子网。图 3 中,以“赵平” 、 “汪涛” 、 “于春玲”分别作为中介点的子网络就属于桥梁型。 网架型:失去任何一个节点,都不影响整个网络其他节点的连通。这是一种理想的信息共享结构。图 3 中此类型最多,如孔清溪-李若曦-丁俊杰、李启庚-余明阳-薛可-黄晶等分别构成的子
8、网。另外,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赵平-卫海英团队、赵红团队、白长虹团队等几支团队在 2012年合作程度最紧密,王海忠、于春玲、黄静、王兴元、赵平等作者度数中心度最高,合作人次均在 5 人及以上。 3.4 2012 年中国品牌科学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 在利用检索条件=(来源篇名(词)=品牌/名牌)或者(关键词=品牌/名牌)检索获得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学科领域(Subject areas)的检索。结果显示,344 篇文献分布在 13 个学科(见图 4) ,其中发文量在 10 篇以上的学科有 7 个,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艺术学、体育学和文化学。值得注意的是,少量
9、品牌科研文献还跨越了 2 个学科,如跨越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学科领域对同一品牌化事物的众多特性侧重有所不同。总之, 品牌问题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这些领域互相结合、相互渗透并相互推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又从各自学科的兴趣和特色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充分说明品牌学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在全球化背景的品牌经济发展条件下,“品牌”逐渐成为了很多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当前,那种试图在纯粹的哲学范围内,或是用纯粹的人文、社会或自然科学方法孤立的研究品牌问题,都将成为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障碍
10、,而只有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品牌问题,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因此, “全方位、多学科综合研究品牌问题”是品牌研究的运思范式。 3.5 2012 年中国品牌科学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表 6 所示是 2012 年,以检索条件=(来源篇名(词)=品牌)或者(关键词=品牌)为检索形式,CSSCI 来源期刊登载品牌科研文献2 篇的学术期刊。从这些登载品牌科研文献的期刊角度来看,品牌科学研究属于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大致可以反映出品牌科学研究文献期刊分布结构,并且经济类、管理类和传播类期刊是展示品牌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 由图 5 可知,2012 年的 344 篇品牌科研文献由来自 CSSCI
11、源刊的133 本期刊所登载。其中,有 62 本期刊只登载了 1 篇品牌科研文献,占总发文量的 27%;另有 25 本期刊全年均登载了 2 篇品牌科研文献,共计50 篇占总发文量的 21%。由此可见,品牌科研文献的登载期刊分布较广。高登载期刊中,居于第 1 位的期刊是软科学 ,该刊 2012 年主要登载品牌组合、品牌社群、自主品牌、来源国/原产地、品牌信任、品牌忠诚、老品牌、自有品牌、品牌延伸、品牌形象、品牌分布、品牌价值、品牌命名等方面。居于第 2 位的期刊分别是华东经济管理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编辑之友和中国出版 。其中, 华东经济管理主要刊
12、登了产业集群品牌、消费者品牌评价和决策、品牌演进路径与机制等方面的论文;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主要登载了有关品牌至爱、自有品牌、品牌形象、连锁品牌、品牌竞争力、自主品牌、区域产业品牌等方面的论文;现代传播 、主要登载了有关节目和电视品牌、栏目品牌、频道品牌、城市品牌、品牌传播和学院派品牌等方面的论文;中国出版主要登载了有关期刊品牌、学报栏目品牌、出版品牌、网络品牌和品牌广告等方面的论文;编辑之友主要登载了有关期刊品牌、品牌建设、网站品牌、品牌管理、出版品牌、栏目品牌等方面的论文。 在国内享受声誉的不同学科期刊,如管理世界 、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管理科学 、 管理科学学报 、 管理工程学报 、 中国
13、管理科学 、经济管理 、 南开管理评论 、 中国软科学 、 心理学报 、 改革 、农业经济问题 、 国际贸易问题 、 编辑学报 、 体育科学 、 旅游学刊 、 中国高等教育 、 预测 、 管理评论 、 管理学报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心理科学 、 现代传播等,均登载了品牌方面的科研文献,这表明品牌科学研究在不同学科的权威期刊中均占有一席之地。 图 6 形象地刻画出登载品牌科研的“经济学”期刊、 “管理学”期刊、“传播学”期刊与其他期刊所占的比例,从期刊角度透析出品牌科学研究所属学科领域的集中度,直观地反映出品牌科学领域正在形成的多学科研究的趋势。 3.6 2012 年中国品牌科学研究文
14、献的机构分布 图 7 所示为按检索条件=(来源篇名(词)=品牌/名牌)或者(关键词=品牌/名牌) ,检索 2012 年 CSSCI 来源期刊品牌科学研究中发表文献5 的研究机构。2012 年发表文章最多的机构是山东大学,其发文量达21 篇;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并列位居第 2 位,发文量均为 12篇;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发文量分别为 10、9 和 8 篇;中国传媒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发文量相同,均为7 篇;复旦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发文量相同,均为 6 篇;另外,有 8 家机构发文量均为 5 篇,9 家机构发文量均为 4 篇。从高发文机构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
15、985、211 和重点院校,它们是 2012 年中国品牌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和推动单位。 由图 8 可知,2012 年的 344 篇品牌科研文献由 214 家机构所发表。其中,有 136 家机构均只发表了 1 篇品牌科研文献,占总发文量的 31%;另有 41 家机构全年均只发表了 2 篇品牌科研文献,共计 52 篇占总发文量的 19%。由此可见,从事品牌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分布较广。此外,对 214 家发文机构的二级部门进行统计,发现 2012 年品牌科学研究的作者群体主要来自管理/商学院、经济/经贸/金融学院、传播/传媒学院、人文/文学/文化/文学院、艺术/美术/设计/创意学院、体育学院、广告学院、旅游学院、知识产权/法学院、教育学院、图书馆、编辑部和杂志社等。这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说明,在我国品牌科学研究已经吸引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