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摘要:城市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是在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由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日渐饱和、农民素质极大限制其就业,而采取的一个国家战略。因此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当然这两者两者也存在一些相悖的地方,比如两者的载体不同,同时在城镇建设中,也存在城市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加剧了农业和农村资源的流失,从而损害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科学地把握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城市化;新农村;关系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目前我们说起城市化的时候,通常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2、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我们通常把农民工进城务工作为一个“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来理解。 我们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二、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必要性 推进城市化不仅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途径,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其他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
3、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大量农民变为城市人口,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推算转移两亿左右的农民,会使耕地增加大约 1800 万亩,它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发展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有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有至少 1.亿。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农民禁锢在农村和土地上的政策及制度的松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
4、以释放流向城市。上亿民工涌入城市形成气势磅礴的打工浪潮,是向社会发出了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强烈信号。 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
5、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它的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
6、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区别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在实现现代化过程,前者主要以农村作为载体,而后者主要以城市作为载体。 也就是说前者更多地是上文所述“乡村城市化”意义上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是通过改造农村社会的一系列硬件、软件环境,从农业生产力、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乡风、农村容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实现农村和城市差距的缩小,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的无差异化和协调发展,也就是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而后者更多是上文所述“人口城市化”意义上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是通过人口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市的行业部门和空间转移,以城市社会作为场所实
7、现城市在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广大农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二是城市化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 在我们过去的城市化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非常强调要把城市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结合起来,但是城市化战略执行中的一些偏差提醒我们,要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和谐互促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曾一度通过“撤地建市” 、 “县改市” 、 “县改区” 、“乡改镇”等方式实现“行政建制的城市化” ,从 1978 年至 2004 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 2 倍多,建制镇增加 8 倍多,但城镇人口同期仅从 179%上升到 401%,将近 1 亿的“农民工“只能两栖就业;在城镇建设
8、中,过分强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使得在总体的资源需求中,城市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加剧了农业和农村资源的流失;小城镇的发展质量不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少数甚至以占用耕地侵占农民利益为代价。这提醒我们,城市化的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必须科学执行城市化战略,才能有利于农村发展。 坚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减少农民,有人难免会怀疑以 4 万亿元来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值得。其实,现在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57%,即使乐观地估计农村人口每年减少 1个百分点,到 2020 年,农村人口还会不少于 40%,也就是说仍有 5 亿多人住在农村。如果这些人不能过上现代
9、化生活,就不能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即使到 2050 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会有几亿人居住在农村。所以,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是并行不悖的两个轮子,同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内容。 五、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 经过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不仅反映在对城市和农村大不相同的观感之中,更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从城乡居民收入到生活质量和水平,从公共服务到基础设施,从教育、医疗公共资源到基本养老保障等。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城乡不统筹发展,那么,无论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
10、续发展,还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都很难实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新农村”和“城市化” ,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命题,却又总是时时透露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在如下方面: 第一,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业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市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概念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二,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时
11、还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樊纲表示,要减少农民数量从而增加每个农民的耕种面积,这样农民收入才会增加,新农村才能实现。全国政协委员郭树清则说,只有推进城市化,土地可以相对集中,农业现代化才有更好的机会。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进城农民长期被排除在城镇体系之外。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同时保障他们的利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所谓的新城市不是盖高楼,而是城市的结构要改变,要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 所以,如很多专家所说,必须认识到我们推进的城市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而不是一味求快求量。据新华网报道
1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认为,新农村的建设将减缓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预计未来年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会减慢,但这事实上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待遇也会有所改进。 第三,既然城市化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那么新农村建设,是否就应该追求城市化,直至最后消灭农民?对此,我认为: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村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进城务工农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 。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城市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难道农民不该享有政府的公共服务、不
13、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吗?即使我国现代化再发达,农业依然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农村依然是祖国河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是想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并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新农村建设想通过农村的新一轮的投资和建设,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等的差距,把农民留在农村,希望农民在农村、农业内最大限度地就业。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日渐饱和、以及农民素质已经极大限制其就业的情况下的一个国家战略。如果二者
14、协调好,可以解决不少问题,比如:缓解城市就业问题、缓解农民工出路问题、有效解决部分三农问题等等,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重复投资,还可能加剧城乡差别和社会二元结构。但是,新农村建设也没有提及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的问题,我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新农村建设成功后,反而会加固二元户籍制度。能否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逐渐取消户籍制度,这样肯定会同时激发农民的极大建设热情,有助于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五,再进一步说,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而我们又不可能完全等到高度城市化以后再来建设农村。因此,为了避免农村发展滞后拖城市后腿,为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兼顾农
15、村,实现城乡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回良玉副总理在 2006 年 2 月省部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讲话明确指出: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为城镇化,二为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减少农民和建设农村要齐头并进。 城乡统筹发展要追求的应该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的互相补充。只有科学地把握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城市人口郊区化、农村生活城镇化、城乡逐步一体化的前景才会逐步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农民的乡土意识、农村土地制度的束缚、农民的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化意义上的真正适应城市社会十分困难,也就是说通过这种人口流动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很值得怀疑;而新农村建设道路所提供的“乡村城市化”途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尝试实践,通过对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科学合理调整,完全有希望在更为稳定的前提下,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现代化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水山、许泳峰著, 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2 2农业部课题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 3张颢瀚、章寿荣,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路径 学海 ,2006 4李云才, 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