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缺一不可编者按 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要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
2、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日前,记者围绕如何落实十八大有关精神,独家专访了从事多年中国法制建设工作的中国著名维稳专家、 稳定论一书作者、中国新华基金会主席张翔麟。 记者:作为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维稳专家专家,您是如何理解“稳定”这概念内涵的? 张翔麟:“稳定”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为了解放人、规范人、发展人而建立的一种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也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归纳起来,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政局稳定。邓小平多次使用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实指的就是政局稳定。政局稳定在中国主要是指共
3、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不变,特别是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不可动摇性。但党的领导不能仅仅寄托于一两个人身上,而要靠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来保证。 (2)政策稳定。主要指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 (3)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离不开经济稳定。所谓经济稳定,就是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能滑坡。但经济必须按客观规律实现协调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可靠的高速度。 (4)文化稳定。主要是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思想原则,并以这样的思想武装党和人民,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稳定。这里是指狭义的
4、社会稳定,主要包括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状况。社会风气是指某一时间内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和偏好,它主要包括党风、军风、民风、学风。由于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党风。社会治安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到他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人利欲熏心、铤而走险。为此,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6)农村稳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7)国际稳定。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两个
5、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内稳定与国际稳定一向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有一个安定的国内建设的局面,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不可能的。 记者:正确理解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历来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您是怎样看待这几个方面关系的? 张翔麟: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稳定任何时候都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当然,真正的长期稳定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社会各个阶层不管在具体利益上有怎样的不同,但不希望国家动乱、盼望社会稳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却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从实现党和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奋斗目标这个大局出发,当前
6、和今后一个时期,强调稳定的意义,巩固、发展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结我国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经验,应当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稳定观,即我们追求的稳定,不是禁锢和僵化条件下的“稳定” ,不是愚昧和落后状态下的“稳定” ,而是与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的现代化条件下的稳定。如果把稳定看作就是把人们管得规规矩矩,那样的稳定是没有活力和生机的,它既阻碍发展也不可能保持长久,因而不是真正的稳定。新的稳定观,给“稳定”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说,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稳定的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的问题。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现化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缺
7、一不可。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开放 30 年我们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根本经验。在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稳定意义的认识,增强自觉性;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拓宽思路,抓住利益协调这个关键,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造活力;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稳定虽然是前提,但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
8、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在保持稳定前提下促进改革和发展。同时,应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
9、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记者:政治文明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的状况,那么,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张翔麟: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上,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统治阶级追求的文明形态和秩序形态,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属性,又互为作用、互相促进。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动力,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政治
10、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的基本保障;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既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积极政治成果的总和,又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具体地说,首先,政治文明是与野蛮、消极、反动的东西相斗争而发展的,是与愚昧落后的不文明状况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它体现着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一定的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其次,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定社会的政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生产力发展
11、的水平不同,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实现自身进化的程度不同,决定了政治文明的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政治文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清明、政治稳定、和谐有序是分不开的。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显现的有序性和连续性,主要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政策稳定和政治生活秩序的稳定。邓小平同志曾把政治稳定概括为两句话,即“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 。(注: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17 页)政治稳定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的稳定状态,公共秩序的有序性,基础阶级关系的均衡态,以及主要政策的连续性。政治稳定与政治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上,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文明形态和
12、秩序形态,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属性,同时又互为作用、互相促进。 具体而言,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表现在:第一、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动力,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政治稳定是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所梦寐以求的“国泰民安” 、 “太平盛世” ,但政治稳定绝不是僵化的、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因而,政治稳定的实质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动态实现的过程。政治文明同样也存在动态性,它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断地改变着内容和形式。这种变化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质变就是由于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使政治文明的阶级内容和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变革为另一种政治文明形态。量变
13、则表现在阶级内容不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前提下,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机制的调整、健全和完善。政治稳定与政治文明的动态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即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系统内,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状态中达到相互统一。第二、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政治文明建设也难以进行。没有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政治文明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政治文明发展的正常进程就很难继续进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盛世兴邦,盛世发展和创造政治文明,如中国唐朝的“贞观之治”创制了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华法系的法典唐律疏议和一系列的政
14、治制度;而乱世则难以创造政治文明,统治者只能使用残暴、愚味的手段进行镇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但由于 1957 年以后我国一直处于动荡状态,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使中国长期处于斗争和运动之中,其结果是运动了群众,破坏了秩序,最终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和动乱,整个国民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非但没有发展,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特别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进取,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与此同时,政治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人治到法治;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物质文明、精神
15、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到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没有政治稳定,政治文明的建设就很难持续进行;没有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政治文明发展的既定目标和秩序就会因动乱而搁置或偏离,使政治文明的发展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目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以政治稳定作为前提和保障,倍加珍惜和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的基本保障。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不同于历史上倒可一种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其根本区别体现在政党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16、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又最终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权利,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促
17、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为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首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战略思维的视角审视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标、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稳定是为了发展,以发展求得稳定,以发展为深化改革奠定基础。改革是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搞改革,就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充满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8、,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有在稳定中才能实现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巩固稳定。正确地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要正确处理和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关系。 “三大文明”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为此,必须坚持把物质文明建设摆在第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
19、善生产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支持;坚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
20、境和坚实的保障。再次,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当代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人治走向法治,与这个变化相伴随的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复杂化、利益要求的多样化等现象的出现,以及由利益关系矛盾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 1000 美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关口,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结构变化最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处理得不好,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对于这特定时期的特定矛盾和问题,如果麻痹大意,不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深入地研究,妥善解决,小疾会成为大病,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必须要“居
21、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处理社会各种力量的平衡与协调,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实政治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前几年,您的专著稳定论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探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为重点,根据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主要领导人有关稳定与发展的论述,探讨了政治稳定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如农村问题)以及恐怖活动问题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反响较大。该书特别提出,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将会提高我国对国家稳定状况的总体识别、定量诊断和综合对策能力。如今,
2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您觉得还有那些内容需要补充? 张翔麟:的确,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的稳定观也在不断深化。如果说有那些内容需要补充的话,最重要的是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当中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当中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当中去,让加快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统筹兼顾,防止片面性、绝对化;把合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