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437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职能的研究摘要:在政府公共关系的众多职能中,信息传播愈为突出。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带来了先进的信息设施、便利的通讯条件,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在观念意识和外在实践条件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信息化给政府公共关系带来的压力也是客观存在的。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要通过理念、组织、制度和实践等方面不断地完善。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职能;信息传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33-02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重视,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

2、代社会,任何组织都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共关系网络之中,企业是这样,国家政府机构更是如此。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原理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内涵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特殊的管理科学和艺术,在企业组织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作为权力的行使机关-政府,其公关工作同样应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魏涛,2012)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为了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

3、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活动(詹文都,2007) 。 二、 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分类 (一)信息引导 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即有效达成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职能就是获取信息,经过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存贮,为政府管理提供各种所需信息,促使政府与其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信息来加以引导和影响。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政府系统的信息输人,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病,为公众提供一个下情上达的机会,使政府机关了解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欲望。 (二)沟通协调 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的

4、思想与信息的交流互动过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既可以让公众明了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把政府意志转化为公众意志;还可以根据民意科学决策,制定政策,从而为政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政府与公众的协调是指政府在沟通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等方式来调适、理顺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保持组织管理系统的整体平衡,以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确保计划的落实、目标的实现。 (三)形象塑造 政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组织。因此政府形象也有别于一般的组织形象。它是指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综合认识所形成的整体印象的评价。它是政府机构的静态实体(如政府设施、组织机构、政令政策及法规文件档案等)和政府人员的动态言行等因素综合作用于政府内外公

5、众主观意识的产物。良好的形象是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充分发挥其效能的重要条件。 (四)宣传教育 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传播,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获得更大的支持。宣传教育职能的内容:一方面是把政府内部的信息有效地、有目的、有步骤地向社会输出,以获得社会各方面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是教育和引导。 (五)咨询建议 政府决策是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关键。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效。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咨询建议的参谋作用,是保证决策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政府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职能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政府决

6、策的广泛民主化。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和作为国家及社会主人地位的体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将决策意图、打算和面临的困难告知公众,做到“政务公开” ,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信息化对政府公共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 信息化的到来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它为公众提供了爆炸式的信息量,信息的开发、利用、传播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面对丰富的信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政府通过互联网开展的意见征集、在线焦点问题访谈,都极大肯定了公众的参与意识,这种肯定将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其次,信息化的发展增强了公

7、众的参与能力。信息化带来的先进通讯技术和设施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提供了有效而便利的途径。 (二)拓宽民意采集渠道 现代政府高度重视舆论和民意,视舆论和民意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依据。2012 年天津市本年度已答复的申请总数为 1308 件。其中,同意公开答复 829 件;同意部分公开答复 62 件;不予公开答复 417 件。在不予公开答复的申请中, “信息不存在”67 件;“非本部门掌握”215 件;“申请内容不明确”97 件;“属于免予公开范围”20 件;“其他原因”18 件。该系统把政府管理与服务直接延伸到社区,实现了党政机关干部与社区群众“面对面”的沟通。 (三)促进政府的公共活动趋于

8、制度化 信息是公众对公共事务进行认知、思考和参与的前提条件和重要资源。有关调查显示,占全社会八成信息量的政府信息还处于相对封闭或静止的状态,而被社会公众掌握的政务信息最多不超过两成。这种不对等的信息分布成为政府与公众互信关系形成的阻碍因素。如果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比作信息交换,那么有限交换和单次交换提供的信任较少,而集中于群体的总体交换则带来较多的信任。作为一部政府法规, 信息公开条例从根本上强化我国政府的信息传播意识及公共关系观念,推动政府与媒体、公众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沟通,是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里程碑。 四、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部分工作人员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在信息化的推

9、动下我国的政府公共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仍有许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关系观念极为淡薄,不仅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更没有把政府公共关系上升为一种管理哲学和管理价值观渗透到政府的日常行政行为之中。可见,许多政府官员对公众的权力地位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政府公共关系中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 (二)部门分杂,缺乏统一规划 在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职能划分、界定比较模糊,大部分政府部门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来统筹管理公共关系工作。一般来说,承担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职能的部门和机构主要有:办公厅(室) 、宣传部门、新闻发布、信访对外联络、外事机构等。这些分散的机构单独从事着

10、公共关系的活动,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筹,呈现出零散、盲目的特点,影响公共关系工作的效率,阻碍了公共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共享,而且没有与政府组织的整体性结合起来,不利于政府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的提升,这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信息化使“蝴蝶效应”规模升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型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了实时性、跨时空性的特点,尤其是互联网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无缝隙的联系到一起。因此,一件微小的事情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扩散,将会演变成影响巨大的公众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在互联网上,网民针对那些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在比现实世界中会有更积极的发言。在现实生活中,

11、由于地域、职业等因素而毫无任何往来的人群,在网上可以发现彼此可能拥有如此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可以进行深入的讨论,产生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五、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理念导向:积极转变观念,强化政府公共关系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国政府的最高宗旨和行动指南。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对那些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积极稳妥地解决、落实。只有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和 拥护。 (二)组织基础:建立统一的

12、政府公共关系组织机构 我国各级政府陆续成立了一些公共关系职能部门,但设置分散、职责不一,很难满足日益膨胀的公共事务对政府公共关系的需要。本着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原则,我国的政府公共关系组织的设置也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宜再增设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以免层层对口引起新的机构膨胀,应该在对现有组织的调整中设置公共关系机构,增强公共关系职能。(三)制度规范: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注重信息反馈机制构建 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公众对其有相应的监督权利。对新闻发言人活动进行监督的主体不仅是专门的监督机构,还包括社会组织、新闻传媒、广大公众;监督的客体包括对其背后的支撑机构,如信息的提供者、收集者、参与发布工作

13、的讨论者以及最终拍板者。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发挥的程度与好坏,可以说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也是中国媒体危机报道不断发展的见证。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要真正发挥起桥梁作用,就不仅要重视上情下达,同样必须注重“发言”的反馈,建立起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互动机制,做好公众信息的反馈工作。 参考文献 1 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耀春.中国政府公共关系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 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蒋春堂.公共关系学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马瑶瑶.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现代商贸工业,2008, (7). 作者简介:李金润(1988-) ,女,陕西榆林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11 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张恒瑛(1985-) ,男,陕西榆林人,供职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榆林市分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