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隐性辍学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中存在大量的隐性辍学现象。隐性辍学群体虽然保留学籍,但处于静待毕业的状态,其形成原因有来自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自我心理环境等因素。本文将结合农村隐性辍学生群体的成因、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对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模式的介入农村隐性辍学生群体教育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和设想。 关键词:农村隐性辍学生;社会工作介入;教育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各省普九工作的完成及西部义务教育新机制的实施,辍学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 2012 年数据显示,近 10 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2011 年辍学率是 8.8%,这与 1999 年
2、的辍学率大体相当1。庞大的辍学生群体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辍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辍学状态的群体,即那部分已经辍学的学生,并且主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问题。却对大量处于显性辍学状态中的学生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云南师范大学老师兰靖、张念蒙就农村隐性辍学问题撰写了题为隐性辍学论的系列文章,系统的分析了农村隐性辍学的成因、危害等。与兰靖老师不同的是,本文将在分析农村隐性辍学的成因、危害等的基础上,对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模式的介入农村隐性辍学生群体教育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和设想。 一、何谓隐性辍学 隐性辍学这一概念首先由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董事长兰靖提出。隐性辍学的
3、概念提出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显性辍学最基本的特征为学籍辍学,而隐性辍学很明显的是指学生保留学籍 的教育状况2。具体而言指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存在的,学生虽然保留学籍,正常参加考试、参与学校活动,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静待毕业的一种“另类”教育现象,换句话来说:即“学生在选择前的自我淘汰”3,这是一种教育的不平等。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有内部张力,也有外部张力,内部张力主要指自身对学习失去信心,外部张力指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这类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被分流于差生的行列中,不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 二、农村隐性辍学成因 近 10 年来,隐性辍学成因,已不只是贫困,很多因素悄然起了变化,
4、成因主要如下: 1. 功利性隐性辍学:自 1995 年始,大学生自主就业,以及 2002 年左右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的“铁饭碗”日益不保,对于很多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改变家庭命运的家长而言,这是巨大的打击。但是,即使是外出打工,最低学历初中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很多学生不得不留在学校。2. 文化性隐性辍学:指的是打工文化,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打工潮席卷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3. 家庭性隐性辍学: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 4000 多万人4。教育功能是家庭的基本功能,父母外出务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缺少,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使得留守儿童
5、学习成绩下降,为隐性辍学留下了诸多隐患, 。 4. 教育性的隐性辍学:“农村学生更厌学”的背后,其实是教育制度的缺陷,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仍然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在中考高考及老师绩效考核的压力下,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5. 青少年心理发展性隐性辍学:青少年期(12-18 岁)又称为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可塑性很强,但他们的行为发展很不稳定,且具有一定的反抗性,这一时期常称为“混沌期” 、 “危险期”和“反抗期等”5。隐性辍学初中生在生理心理上正处于这一时期。 三、隐性辍学的危害 隐性辍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显性辍学率大幅上升;
6、二是对隐性辍学生心理的危害。三是对隐性辍学生家庭而言,隐性辍学生家庭对其安全、心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忧虑。 辍学是是一个从最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隐性转变为显性的过程。如果隐性辍学生的学业困境得不到解决,厌学情绪得不到纾解。这种隐性辍学最终会导致显性辍学即“学籍辍学” 。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教育问题 1、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隐性辍学教育的必要性 农村青少年教育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领域。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6。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已经成为急需社会干预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应当介入。 2.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模式
7、 对于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社会工作者进行干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直接针对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自身教育问题采用直接的社会工作介入;另一方面是对隐性辍学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体系的间接介入。 (1)对隐性辍学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的社工直接介入 社会工作对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直接介入可以采用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多种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多种角色,采用多种社会工作干预模式进行介入。如,针对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学习动力不足、厌学、逃学等学习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运用较简略的“危机调适”治疗模式,对其进行辅导;针对其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
8、取小组工作的方法改进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的人际互动;总之,直接接入可综合运用社工的各种工作模式与方法,帮助其建立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 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学业辅导小组工作,解决其学习困境,增强信心。小组工作介入隐性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原因在于, “同辈群体“彼此之间影响显著,青少年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不仅是学业也包括品德方面,会有巨大的改变,所以在干预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群体时可采用青少年社工工作方法。 2. 通过组织小组竞赛,可促进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奋发向上,并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使他们与同辈群体得到有效的沟通。 (2)对隐性辍学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间接介入 农村隐
9、性辍学青少年所获得的的社会支持系统,可初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支持系统,以家庭给予的物质支持为主;另一类是精神支持系统,主要以青少年教育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教育文化等等。这两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换句话说,家庭系统属于微观层面,学校系统属于中观层面,政府属于宏观层面。 五、结语 义务教育关系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出现危机就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出现危机。要逐步遏制和消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隐性辍学,才能够真正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虽然目前我国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但并不代表是不可以解决的,对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关爱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制定一些有利于农村隐性辍学
10、青少年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呼吁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关怀;而学校则应该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在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以成绩论英雄;家长、学校、社会之间要各司其职,从物质、精神、制度上形成保护农村隐性辍学青少年的有力屏障,而社会工作在此基础上的介入便可以促进支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燎原.辍学前,辍学后M.南风窗,2012(26) 2兰靖,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J.考试周刊.2008.43:204. 3布迪厄,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5-166 4燎原.辍学前,辍学后M.南风窗,2012(26) 5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