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聚类分析评价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现状差异性,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对企业环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差异性的形成原因。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 环境管理体系;聚类分析方法;运行效益;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22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0036-02 0 引 言 近年来环境管理体系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程序
2、复杂、实施比较复杂等因素,企业的运行效益呈现了不同的状况。而鉴于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在经济、社会、环境上的作用,想要提高其运行效益,需要从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环境绩效等方面来分析,从而做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的评价。 1 背景和方法 我国于 1996 年引进 ISO14000 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但在多年实施过程中,各个企业的运行效益状况并不理想。因而对环境体系的运行效益评价,并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便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效益评价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一般都是基于最优化原理进行的,并且这些方法都要考虑各个指标的权重,对于得出的结果掺入了主观性,影响了测定结果的真实
3、性。所以本文选择聚类分析法,因为在对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的效益评价时,并没有事先的经验或一些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分类便会显得随意和主观。这时只要设定比较完善的分类变量,就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法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类别。本文对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评价法进行了如下对比: 层次分析法: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模糊评价法:评价的结果为集合、适用于定性指标的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通常具有唯一性、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主成分分析法:可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可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聚类评价法:适用于没有
4、先验知识的分类,能够分析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并根据相似性原则对事物进行分组并且不需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 聚类分析法 系统聚类分析,一种使用于小样本的样本聚类或指标聚类,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具体的又可以分为凝聚的和分裂的两种方案。无论哪种方案其聚类原则都是相近的聚为一类,即距离最近或最相似的聚为一类。分类是否合理的评判标准:同类样本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 设将 n 组样本分成 k 类 G1,G2,Gk,用 xit 表示 Gt 类中的第 i个样本,nt 表示 Gt 类中样本的个数,xt 表示 Gt 的重心,则 Gt 类中的样本离差平方和为 St=(x
5、it-)T(xit-) (1) 总的类中离差平方和为 St=(xit-)T(xit-)=St(2) 先将 n 个样本各自看作一类,每合并一类时其离差平方和就增大,选择使 S 增加最小的两类进行合并,直到所有的样本归为一类1-2。 3 实例分析 3.1 实例 本文研究的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问题,就决策单元的选取上,考虑到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会因企业的规模大小、对环境污染程度高低而产生很大差异,因而我们收集规模相当、对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20 家企业作为决策单元,其中包括纺织业 6 家、造纸和纸制品业 4 家、石油加工业 6 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 家。收集分析的数据如表 1。 3.2
6、 评价指标 对于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效益评价来说,企业的投入对应的通常有两种效益,一种为环境效益另一种为经济效益,而环境效益并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和体现,所以我们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所用评价指标通常为环境成本、环境收入、环境收益。环境成本基本上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包括环保设备购买费用、环保设施建设费、环保设备维护费用、环境方面的其他支出(人员培训费用、环保监测费用和废物处理费用等等) ,而对环境收入来说能够定量的分析的因素包括利用“三废”加工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排污权转让收入、废弃物处理收入、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节约材料和能源而降低的成本、开展环保活动取得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入、低息及无息贷款收入3。在许多因素并不能用数据直接体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环境收益等于环境收入减去环境成本。本文使用的是对于20 家企业搜集的数据,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益进行评价。本文中利用 SPSS 软件得到了聚类结果。 3.3 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 SPSS17.0 进行 Q 型聚类,聚类方法采用组间连接法,并采用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得到如下结果。 由树形图(图 1)直观可见: 企业 A、企业 J、企业 M、企业 S、企业 T 为一类,企业 R 为一类,其余 14 家企业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