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5665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简介:焦阳,工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2011 级研究生。 摘要: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但是其中的经典理论并未改变,同时这些理论对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见。本文立足于我国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的经典理论,为科学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几点可行性建议。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经典理论 (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据统计,1800 年,全球仅有 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 1950 年,这个数

2、字迅速攀升到了 29%.而到了 2000 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至 2010 年全球总人口中,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所以于 2010 年召开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也将主题定位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对此,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草稿) 中就明确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象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 城镇化的进程,事实上是生产要素再度分配、均衡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相比较,前者在生产技术、生产资本、人力资源、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居住条件、商品交换等方面具有更多比较优势,从而吸引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活动不断地向城镇

3、聚集。这一过程,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有具体分析:“大型企业为了提高生产规模,需要很多工人在里面一起劳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工人必须住工厂的附近,并且住在一起日积月累,他们就会形成完整的村镇。这些工人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还需要其他人为他们劳动,于是鞋匠、面包师、木匠都搬到了这里。这样村镇就变化成了小城市,小城市就变成了大城市”1就此观点, 资本论第三卷中也指出:“商品的产生是由于城市工业和农村劳动的分离,因此商品的产生离不开城市的出现,同样城市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商业。 ”2 (二)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镇化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地域城镇化的前提。只

4、有当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为城镇提供更多的粮食、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满足城镇的发展要求;不断的将生产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满足城镇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需求,城镇化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指出:“食品作为劳动者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存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不断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积累更多的生活资料,农业剩余劳动力才有可能产生”3 “其他一切生产劳动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都是农业生产劳动。 ”4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断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引起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即手工业和农业劳动的分离。手工业的独立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聚集,这也是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基础。综述所述,农村

5、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不仅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促使劳动分工得以产生,改变了城乡的劳动结构,为城镇化打下了基础。 (三) 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最大动力 现代工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口的集聚提供的条件,是城镇化的最大动力。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手工业与农业劳动的分离,必然引起农村劳动力的聚集,随之而来的是专业劳动力和管理人才的聚集。马克思曾经指出:“手工工场的产品必须有不同种类的工人,共同在资本家的雇佣下,在同一个手工工场中才能完成”5“众多从事不同工作或者相同工作的工人,被同一个资本家所雇用、并且集合在一起。 ”6马克思认为:“之所以在这样额手工工场中在相同的时间里制造出更

6、多的产品,是因为手工工场这个机构能够将所有独立的工人集合在一起。 ”7手工业者的集聚效应,使得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使得工业产品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支出比例提高。这一情况说明这时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已经进一步的城镇化。 二、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以城带乡,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镇化的中心工作在于城市,在科学推进城镇的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分化明显的背景下,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这些现状均表明,促进以城带乡,加强城

7、市对农村的反哺作用更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中,城市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城市的这些特点,注定了城市同时具有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脱离农村落后愚昧状态、促进农村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效应。笔者认为,在科学推进我国城镇化,消除城乡差距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城市发展为农村带来的辐射效应。 (二) 重点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是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进程。然而由于我国个别地方政府为急速推动城市化,在没有给予农民充分的权利保障的前期下,使农民被动的变为“市民” ,农民被征地、被拆迁的事件屡见不鲜。但是城镇化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是全新的社会

8、经济形态,新的生活方式产生的过程,因此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城镇化才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心目标。 当前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一方面,应该以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所有制度为突破口,从法律层面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在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自愿的原则下,合理开展土地流转;改革城乡分离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应该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农民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农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具有一技之长。 (三)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缺陷 在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离治理的制度背景下,我国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体制性障碍。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土地

9、流转存在障碍,农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户籍管理不同轨,农民无法得到均等的就业机会;农民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与城镇居民不均等,这些问题直接造成城乡市场要素的不统一,利益关系不合理的现状。因此推动我国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应着力突破这些体制性障碍,加快对城乡二元分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城乡之自由流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现有相同的就业机会,让农民有权利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果实。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15-71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 (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2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