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当前,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偏少、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等诸多问题,不能满足首都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实际需求。为促进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成长和发展,本研究从强化人才顶层规划、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和提高人才服务能力六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环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领军人才 发展现状 对策 当前形势下,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迫切要求首都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为响应中央号召,将北京
2、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促进首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北京市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放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产业发展关键靠人才。近几年,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分析解决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消除束缚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加强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首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的劳动投入和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及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内涵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
3、,后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战略性产业是一国或一地区为实现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而选定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部门,是根据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对未来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预见所确定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作为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领军”一词也是源于军事术语,原指带领军队集团作战的将帅。现在的“领军”一词多比喻在某个行业或集
4、体中起领头作用。 “领军人才”意指在某个行业或集体起领头作用的人才。领军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最杰出的群体,是具有典范作用和领军功能的核心人才,主要包括两院院士、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负责人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带头人也属于领军人才的范畴。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取得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的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领导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首都颁布了一系列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建立中关村人才特区及留
5、学生创业园等方式大大促进了首都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在这些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吸引了一大批诸如施一公、饶毅等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也吸引了如刘军(恒泰艾普) 、谢良志(义翘神州)等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型领军人才。 1.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近年,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数量显著增加。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2009 年,北京共引进 179 名高端人才,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有“千人计划”5 名、 “海聚工程”11 名、 “高聚工程”12 名。2012 年,北京地区 368 名“海聚工程”入选者中,41%分布在生物医药领域。从这些数据增长情况看,
6、北京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数量显著增加。这些高端人才的集聚有效提升了北京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能力,营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2.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明专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能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近十年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居全国首位,自主创新能力领先全国。据统计,对比全国各省市,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申请量达 34118 件,远超排名第二上海的 25150 件;授权量达 12372 件,远高于排名第二山东的 7627 件。在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的支撑下,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7、自主创新能力领先全国。 3.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队伍较为年轻化。新兴产业需要其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能顺应现代时代潮流,能站在现代科技前沿和产业领域发展前沿。从目前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来看,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以这两年“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员为例,2012 年 27 人入选人员平均年龄 44 岁,最年轻的仅 38 岁。2013 年入选 33 名科技人才,最小 36 岁,最大 51 岁,平均年龄 46.8 岁。三、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逐步优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
8、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相比,尤其是与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相比,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及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等几个方面。 1.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数量缺口较大。从目前人才资源分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端人才明显不足,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人才也很短缺,具有世界水平和世界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尚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11 年,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首次发布了北京市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开发目录,涉及 17 个重点领域,并分行业明确了 280 多个专业需求,其中,能源资源、信息技术、现代制造
9、、交通运输等领域所需紧缺人才最为广泛。 2.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分布结构有待优化。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分布情况来看,当前的很多高端研发人才都分布在高校与科研院所里,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要少得多、弱得多,一些高层次创新人才远离企业这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战场。同时,高层次科技人才柔性向企业流动人数亦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难以突破,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企业吸纳高层次人才空间仍很大。另一方面,尽管首都通过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也通过“海聚工程” 、 “高聚工程”等大型人才战略计划的吸收和培养了一批高端骨干人才,但总体上看,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结构还是不尽合理,高级人才比例偏低
10、,高技能人才缺乏,急缺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市场推广人员、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和技术攻关人才,这种不合理的人才分布已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效能未充分发挥。首都领军人才队伍数量在国内遥遥领先,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业绩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区,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旧很大,这与北京高层次人才效能未能充分发挥有密切关系。以中关村每百名 R&D 人员发明专利申请数为利,中关村科技园区每百名 R&D 人员发明专利申请数为 6.7件,而这一数据在美国为 28.5 件、德国为 38.0 件、英国为 18.1 件。这与研发人才的效能并未能充分发挥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由于官本位传统
11、思想的影响,一些本该搞出科研成果的教授、博士、院士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就进入了行政岗位,这使得领军人才的创新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同时,由于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评价机制等未能从根本上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导致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才在用人单位间的流通渠道不够畅通,这也影响着领军人才效能的充分发挥。 4.国外高端智力使用尚不足。北京虽然是我国的人才聚集区,但北京借助国外高端智力的力度和水平也远远不够,这与北京的城市竞争力不足有一定的关系。2012 年,在英国经济学家公布的城市环境竞争力排行中,纽约居榜首,伦敦、新加坡排在二、三,香港、巴黎并列第四,北京、上海分别位居 39 与 43 名
12、。可以说,北京的城市环境竞争力在吸引国外高端智力方面并不占优势地位,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很不利。因此,随着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北京应增强自身的城市竞争力,在吸引和使用国外高端智力方面上加强力量。 四、促进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的政策建议 近些年,首都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才计划有“优秀人才计划” 、 “科技新星计划”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拔尖创新人才计划” 、 “海聚工程” 、 “高聚工程”及“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这些人才培养专项对首都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北京目前尚未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支持性政策,在人才发展规划中也没有涉及战
13、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这一人群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国内天津和南京等地已开始重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的塑造,而北京在支持科技人才离岗创业、在职创业方面尚无可操作性的政策。 鉴于此,结合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发展的政策性需求,本研究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立足地区需求,强化人才顶层规划。紧扣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充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遵循战略性、先导性及带动性原则,加强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一是围绕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确定
14、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规划目标,定期向海内外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二是按照首都发展总体要求和主攻方向,绘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全球分布地图。 2.强化基础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训制度,协调运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途径,构筑相互协作的多级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基础、骨干、战略梯队人才协同培养和锤炼的提升体系,建立适合新兴产业人才追加知识和更新智能的制度。一是实施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团队支持计划。重点支持从事重大原始创新项目研究、推动具有重大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转化人才团队。对于享受政府财政
15、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养创新研发人才及团队。二是开展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创造条件鼓励行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围绕本产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其相关综合知识、科技前沿的新技术和工程实践开展培训,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对技术发展的跟踪和知识更新,为领军人才成长建立沟通交流、素质提升的平台和机制。 3.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同时做好这些人才引进后的配套工作和保障措施。一是实施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英才引进计划。以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主要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
16、重点发展领域,以重大产业化攻关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高密度聚集。二是探索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梯队选拔机制,分梯次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工作。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方式,形成人才梯队集聚。 4.鼓励人才创新,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规律、工作性质、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能力和绩效评价机制,形成人才参与创新创造的多元分配激励机制与多元人才奖励体系。一是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专家库,推行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实名推荐制。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推行
17、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支持制度,调动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以首都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资源的空间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发展与产业协调互动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借鉴南京的科技九条和天津的新十条,为首都科技人才的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拓宽首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筹融资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制定优惠的财政与税收政策,降低人才创业成本。二是逐步消除户籍、社保、医疗等束缚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改革目前实行的企事业机关单位退休双轨制,鼓励人才以创新创业的方式向企业流动。三是建
18、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与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允许和鼓励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三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6.创新管理手段,提高人才服务能力。明确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愿景,强化公共服务基础管理,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创业环境,为领军人才发展提供政策性服务。一是完善人才服务网络与人才载体建设,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强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后续服务,对紧缺人才实行政策聚焦和服务聚焦,增强北京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在政府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中,对于入选“千人计划” 、 “海聚工程” 、 “高聚工程”等人员开展的、代表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创业项目,优先给与政府直接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