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95382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扬州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扬州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扬州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扬州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扬州市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扬州市高中地理核心备课组为推进我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意见,作为我市各高级中学制订地理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一、指导思想1、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2、高中地理教学要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

2、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3、高中地理教学安排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和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扬州市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4、高中地理教学要严格执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各项规定,将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并结合扬州市和各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5、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要以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为复习纲要,并依照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复习工作。另外,选修测试的复习要增加区域地

3、理和地球地图的基本内容,以补充初中地理学习的不足。二、课程设置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共同组成,选修课程分为选修和选修两个系列。选修课程可以在“海洋地理” 、 “环境保护” 、 “旅游地理” 、 “城乡规划”四个模块中任选两个模块,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选择。选修课程为校本课程,应结合校本实际情况而开展,要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原则上先开设必修模块,后开设选修模块。建议分科选修的时间安排在高一学年结束后,选科组合可以为“物理地理”或“历史地理” 。高中各学段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如下表所示:教学时段 适用班级 教学内容第一学期 所有班级 必修 1高一第二学

4、期 所有班级 必修 2必修班 必修 3+必修 1、必修 2 复习第一学期选修班 必修 3 +区域地理复习+地球仪和地图复习必修班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高二第二学期选修班 两个选修模块+必修 1 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学期 选修班 期中:必修 1必修 2 第一、二单元复习期末:一轮复习完成高三第二学期 选修班 专题复习三、教学设计要在新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基于课程标准、反映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合理规划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任务,要突出探究问题与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说明设计的意图。其实施要点包括以下环节:1、解读课程标准的目标陈述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分析教材,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结

5、构、认知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过程。3、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确立教学或学习目标,确定教学或学习的重点和难点。4、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特别要重视选择有效的图像资料、乡土资源及时事热点材料。5、确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特别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6、设计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要针对课堂学习活动制定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标准,并利用课堂形成性检测题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率,课堂理答评价用语要有激励性。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将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突出教学重难点。1、必修模

6、块的教学重难点地理 1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重点是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天体系统、行星地球、日地关系、地球运动、圈层结构等核心概念,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等;教学难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宇宙观、地球观和生态观,逐步形成保护地球家园和科学探索的意识。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介绍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深刻影响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主要

7、包括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洋流系统等,这些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关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重点是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难点是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与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掌握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地理 2主要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与自然地理学关系密切,在高中阶

8、段地理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1) “人口与城市”重点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人口和城市变化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方法、关注人口的时空变化及城市化的进程。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重点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等内容

9、。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问题的实地调查方法、特别要关注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在鲁教版教材的必修 3 中,重点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地理 3是结合“区域的发展”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研究的案例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重点内容是“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是学习难点。(2) “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案例,如“环境与发展问题” 、“流域的开发和综合治理” 、 “农业可持续发展” 、 “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从中进一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重点是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鲁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必修 1、2、3 三册书的单元活动中。对以上教学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详

11、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地理一书。2、地理教材的分析思路教材分析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之一,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分析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是怎样达成课程标准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哪些适当的扩展,作了哪些基本知识的铺垫。(2)分析鲁教版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表述形式和呈现方法。鲁教版教材是扬州市统一使用的教材,因此,分析教材首先要提取鲁教版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教材内容所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地理基本过程的结构化知识。然后还要

12、分析教材内容的表述形式和呈现方法,认真思考课文中“正文” 、 “问题” 、 “活动” 、 “知识窗” 、 “图像” 、“单元活动”等内容的编写意图,提取其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过程,为设计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3)对比和分析同一条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差异。鲁教版地理教材是最重要的教材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资源。备课中除重点分析鲁教版教材外,还需参照其他版本的教材确定教学内容。从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差异对比中,我们可以了解理解标准的最高与最低要求。对于必修水平测试的教学,可以突出不同版本教材的共性内容;对于选修水平测试的教学,可以适当拓展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五、教学策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遵

13、循扬州市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积极学习的热情,并运用与渗透地理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对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展示与剖析,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1、自然地理课教学模式自然地理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包括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认识在人地关系中,人不只是被动的依赖于自然环境,还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谋求人

14、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自然地理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以下环节:(1)提出问题:由自然地理现象或者事实入手,通过观察、演示或列举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2)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和图册自学,获得对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3)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多媒体、教具观察演示,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4)当堂训练:即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一方面设计基础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应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这个环节由四部分组成:学生自读观察教师

15、点拨演示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教师作总结性点评。(5)延伸迁移:根据教学内容,一方面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设计高考对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2、人文地理课教学模式人文地理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城市发展、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地域的联系,认识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背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文地理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以下环节:(1)提出问题:人文地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由社会实践案例入手,让学生观察

16、生活,激起学习兴趣。(2)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案例和图册自学,获得对人文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人文地理原理和自然地理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这个环节由三部分组成:案例分析学生归纳教师点拨。(4)当堂识记:给学生适当总结,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定时记忆,当堂掌握基础性知识点。(5)延伸迁移:根据教材,一方面使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设计高考对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3、专题

17、复习课教学模式专题复习课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读书和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总结出复习专题的知识框架结构(若学生的整体水平较差,可采取填写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知识框架)。在每一部分知识复习完成时,可提供相应的典型试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典型试题的答题方法进行归类总结,目的是通过典型试题的归类,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题型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技巧。在此,建议专题复习课采取“读写议练评”五环节的教学模式。(1)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专题中的重要知识点,并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2)写:当堂默写专题中相关的核心要点与易错点,起到即时巩固的作用。(3)议:针对专题中的疑难问

18、题与重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协商、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让学生及时交流讨论结果,交流时要突出思维过程的阐述。(4)练:精选与专题相关的典型试题,最好是代表和反应高考发展动向的试题,试题的数量与难度要适宜;以这些试题作为例题进行课堂训练,对试题的评析要突出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专题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针对学生成果交流与试题分析,要及时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判活动,要对学生的理解偏差提出改正建议。4、试题讲评课教学模式试卷评析是突破重难点知识,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纠错训练的良好途径。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学生就应该“储备”资源,这些

19、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地图册等;阅卷后对试题正确率、错误率的统计数据;试卷的结构、重难点的分析资料等等。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代表性答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查找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教师概述试卷、试题、考试成绩。(2)对照参考答案,自查自纠。(3)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典型答卷。(4)结合试题要求分析该答案在审题方面的特点(优点与不足) ,分析针对性问题。(5)结合答案的具体表述,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该答案在知识准确性、答案逻辑性和层次性方面的特点。(6)对比性试题回顾(做过的、同类学考试题)与分析,进行归类总结,找出规律性的特点(总结方法) 。(7)变式(或跟踪

20、纠错式巩固)训练,实现学生考试能力的提升。5、地理野外考察教学步骤地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等学习方式是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直接通道,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技能,属于体验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对家乡地形地貌特征的考察、对城市水源质量的考察、对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观察城市交通流量的变化规律、参观地质博物馆等活动。关于地理考察,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考察项目。(2)准备资料。在实地考察前,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以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3)野外观察。根据考察目的,确定考察和访问的内容及路线。在考察中,对地图上标注的地形、聚落

21、、铁路、公路、土地利用类型等予以确认;把地图上未标注的地理事物用适当的符号标注在地图上。(4)撰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已有资料同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二)主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1、问题解决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地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从而形成自己的假设、结论或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激励、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着

22、眼点;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其教学的基本环节如下:(1)提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2)探索讨论。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讨论,通过类比、联想、观察、推理、判断、归纳等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酝酿、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寻找多种途径。 (3)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探讨的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答问题,使答案具有开放性。(4)师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对他人探索和解

23、决问题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评议,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最终生成新的认识,获得新的体验。 2、角色扮演式教学角色扮演是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模仿的某种情景或剪取的某个生活片段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运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地理原理,做到“学以致用” 。如学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厂长角色,为工厂选择合适的厂址;再如在学习“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说明自己的感受。地理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演出时间可以在某节课的不同时段或贯穿

24、一节课进行,其学习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提供背景材料。根据地理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或由教师建议需要扮演的角色,搜集必要信息,讨论准备演出的内容。(2)选择参与者,分配角色。角色扮演者一般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也可由教师指定或同学推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一个角色可以由多个学生扮演,也可以是一个学生扮演多种角色。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角色扮演出现的时间和角色扮演实施的方式。(3)理解、体会角色的个性及其观点。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讨论,扮演者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地理立场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地理观点。(4)设置场景,进行表演。根据角色需求,设置合

25、适的情景,让角色扮演者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辩论,体验自己所扮演角色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5)讨论、评价、总结。让学生扮演角色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要及时分析演出的问题,对演出的准确性给予评价,对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进行总结。表演、讨论、评价可以反复进行,起到达到预期目的。3、小组合作式教学合作学习是一个充满友爱与协作的互动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其课堂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荣辱与共” ,因此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所事事,相反应担负更大的管理与调控职责,一般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协助建

26、组与角色分配。合作学习的起始工作就是分组,每小组成员以 46 人为宜,教师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性别组成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不同小组的总体构成特征具有相似性,而同一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个性差异。小组建成后,教师协助大家进行分工,确定小组长、记录员、观察员、纪律管理员、汇报员等角色,每一成员应发挥自身特长,充当数个角色,并明确自己的责任。(2)商定小组合作规则。有效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自由主义倾向,使合作流于形式。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商量,制定一份合作学习章程。(3)处理合作中生成的问题。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充

27、分的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料,而这些问题恰恰可能是师生交流、沟通的良机。概括起来看,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状况,做到全程监控、及时指导、适时干预。当学习遇到障碍时,要及时点拨和指导,使其沿着讨论轨道进行运转,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当合作中出现冲突时,要讲清道理,引导相互之间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当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不乐于表达观点或逃避责任时,要培养其自信心,可采取轮流说、轮流写的技术鼓励其参与活动;当小组喧哗、言词吵闹时,要发挥纪律管理员的作用,并利用评价杠杆进行协调,及时表扬守纪高效的小组,对纪律较乱的小组提出中肯的意见;等等。(4)评估

28、小组学业成绩。良好的评价应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并应遵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初始,教师应告诉学生将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的行为业绩,并说明具体的评价方法。从本课例的评价看,方式还比较单一,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预先设计的评价表,对小组协作的质量、个体对小组的贡献、最终的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估,并采用等级评分与质性评语相结合的呈现方式。4、案例分析式教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

29、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地理案例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其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即“教师指导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两条线索,从操作流程看,大致可分为导课、置疑、研讨、提炼、拓展等五个环节,如图 1 所示。(1)选择案例与感知案例导课环节。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要选取一个结构良好的案例,这项工作属于课前教师的备课任务。案例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等情况,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教学手段、设备等相关条件,并且每个案例都应该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而展开阐述。案例确定后,便可以向学生呈现案例了。案例的呈现实际上就是情境的创设,良好的呈现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案例的兴趣,从而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2)提出问题与自主探究置疑环节。学生感知了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就案例进行提问,这是用好案例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教师指导活动感知案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演绎应用选择案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交流总结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图 1 案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导课置疑研讨提炼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