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看幸福感的提升.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55288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论语》中看幸福感的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论语》中看幸福感的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论语》中看幸福感的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论语》中看幸福感的提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论语》中看幸福感的提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论语中看幸福感的提升摘 要 幸福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它不仅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且要求引起人们主观上的感知。从主观方面来说,幸福感的提升与积极的生命情感相关联,消极的生命情感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和沉沦。 论语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很多内容谈到了如何做人做事,它对于生命个体的完善和成就幸福人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幸福感 人性 生命情感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一、幸福感的提升是基于人性情感的需要 清人颜元习斋记馀说:“人为万物之灵,而独无情乎?”对人的属性的另一种表达: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是生命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心理反应。人与

2、生俱来拥有各种情感形态, “喜” 、 “乐” 、 “爱” 、 “欲”属于积极的肯定性情感, “怒” 、“哀” 、 “恶”属于消极的否定性情感。 从情感与外物的关系来看,情感是主体对外物的反应,是主体对外物的态度,是主体对外物自然地评价。因此,在情感中看不到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但可以透过具体的情感内容,看到情感所折射的客观世界的面影。从情感与理性的矛盾来看,情感是心灵应物起舞的活动状态,往往不能自我控制;理性则是心灵的清明宁静状态,要求对情感加以节制。正如礼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2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人生下来本是静的,这是天性;感应于外物而动,这是人性的

3、欲望。对外物知道了解后,喜好厌恶之情也就形成了。 情感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追求人生的幸福是人性情感的需要。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人们建立一个健康的情感世界,个体情感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增加正性的积极的生命情感。 二、 论语中生命情感的积极元素 论语中偏口语化的表达,微言大义,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是较为容易让人接受并起到教育作用的。孔子是在遇物而诲的过程中,与学生谈话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反省,激励学生勤奋、努力和乐道,其精神和价值中汇聚了人生强大的正能量。 1、在家庭方面,孔子重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弘扬孝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他强调的是孝的本

4、质和态度,反对只是赡养父母的孝,认为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何区别呢?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孔子强调仪式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态度和心情的真挚与恭敬。所以说,真正的孝是一种真诚的孝,高于物质的供养。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出对父母的爱敬之心。 2、在教育方面,孔子对学生的认识非常到位,从个性品质、语言、能力、为人都有全面的评价。如“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3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将仲由、端木赐进行了具体的个性划分。他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分别从德行、言

5、语、政事和文学几方面加以培养。作为教育者,他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做坦率的、有品位的、有追求的君子。子路率性、外向并且不太谦虚,孔子就经常让她三思而后行,有意抑制其个性;而冉有性格内向,孔子就经常鼓励他,让其大胆一些。 3、在做人与成人方面,孔子注重学生的精神追求的引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认为一个高尚的人追求的不是吃得如何精美,住得如何豪华,而是在做人与做事的大道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罢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应当追求道德和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引导学生做人与成人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内省、反思、好学、见贤思齐、

6、内修外化等要求和方法,做人要每天反省自己,见到别人的优点和美德,就应该向他人学习和看齐,见到他人不好的品质就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4、在诚信方面,孔子认为“信”是做人修身必备的品德,它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将个人的“信”视为车上的?和?,一旦缺失将会寸步难行,无立足之地。 “信”表现在祭祀方式上,即对待先祖、神灵的敬畏和真诚态度。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可见孔子在参加祭祀礼仪时,心怀敬畏。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交友方面,孔子注重自身信德修养和取信于友。其把朋友之间的诚信

7、视为交友之道,以“信”作为交友准则,并说:“益者三友,4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三、从论语中悟幸福真谛 从论语中学习,建立自己的内心价值系统,使其内心含有一颗淡定的力量去应对世界。当你的内心足够开阔,你的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相对而言,我们的幸福感指数就会比较高。 其一, “仁”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之,子曰:“知人” ,爱别人就是仁。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道德冷漠的现象,遇到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不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很多人在潜意识中也知道应该帮助这些弱势群体,但是知行不一。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予比获取更能唤醒我们心中充满幸

8、福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仁”的思想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变得小了。孔子虽然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关爱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定的分寸和余地。 其二,做人生减法。舍弃你心灵不需要的东西,作一次人生的减法,人的内心就会从“迷惑”走到“不惑” ,才会表现为淡定而从容。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干扰了我们对生活及其人生价值的追逐和思考,使人容易产生“迷惑” ,其内心世界会感到矛盾、无序。做人生的减法,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其实生活中

9、真正的快乐,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就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做人生的减法,剔除那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当感到精力不济、5能力不足、智力不逮,我们会自觉舍弃、删除那些心有余力而力所不及的目标,还我们一个更加充实、更有尊严的人生! 其三,追寻自己的“达?芬奇密码” 。孔夫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方向。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志向能够激发人们的意志和激情,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活、工作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 ,在我们的生命链条中一定有自己最在意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达?芬奇密码” ,但凡找到这样

10、一个寄托,就会找到自己的一个内心根据地。在论语子贡问政中,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得无畏,变得淡定。这就是“达?芬奇密码” ,它需要人生信仰,需要在心中找到一个符号的寄托。 其四,培养良好的心态。孔子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困惑。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如果我们无力改变这些,那就尝试着去改变看待事物的态度。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财富,渴望生活的幸福,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顺风顺水。当人生受到挫败时,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顺境逆境是人生的常态,在逆境中要学会坦然处之,欲望是无穷的阶梯,我们都应该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3叶晓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关系,社会心理科学J,2010.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张艳宁,孔风.成人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12. 6高峰强.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M.人民出版社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