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教育均衡问题的思考教育均衡是近几年来教育热点话题。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符合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高屋建瓴式的教育导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国各地在践行这一决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举措,不断地摸索如何在目前形势下,真正实现教育均衡。种种举措之中,形形色色的联合办学和以政府行政权力促进的师资流动为主要方式。这两种主流的举措,能否真正的实现教育均衡,需要时间去验证。但近年来,以这两种方式促进教育的均衡的案例越来越多,成功的固然有,但作为教育人,我们更愿意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其中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 对联合办学的热潮的思考 在教
2、育均衡的问题上,我们普遍认为,联合办学可以促进校际之间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实现双赢。这一出发点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南通市教育局在 2007 年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索。其中,被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南通市第三中学和南通中学的联合办学。该项目由政府直接促成,有政府下发文件为保障,保留两校独立建制,分校招生,各自独立毕业发证,该项目为纯粹的公益项目,依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此后,南通市的联合办学项目越来越多,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发展方面的确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联合办学项目的的确2确促进了教育公平,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3、然而这些项目本身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新热点学校的产生说明联合办学存在问题 在南通市区,南通中学率先和南通市第三中学进行联合办学,之后几所重点学校先后采取了同样的措施。按照常理,联合办学的形式应该是抽调部分师资,输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以期联合办学的双方得到发展,但在南通地区,这种联合办学就是走形的一种形式,比如南通中学和南通市第三中学的联合办学,是砍掉了南通中学的初中部,将初中部整体搬迁到南通市第三中学,其他的几个学校的联合办学也大抵如此。这样的做法就是使原本的重点学校实现了政策性的消亡,使另外的一个学校大大补充了师资力量,是全方位的一种输出与融合。这种联合办学的结果是,市区的绝
4、大部分生源依然流进这些学校,从根本上并未改变原来的教育格局,无非是形式变了而已。从南通市整个市区来看,每年小升初的学生大约有 9000 人,大约有 1/3 的生源流进这些学校。有的学校,一轨有二十个左右的班级,每个班有六十个多个学生。虽然班级人数已远远超过规定数额,也超过班级承载量,但家长仍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入这些学校,使这些学校成为新的热点学校。 2.普通学校境遇未有实质性改变 与新热点学校相比,一些普通学校的生存仍然步履维艰。南通市区没有实行联合办学的几所学校,在发展中遇到了严重的问题生源不足。有的学校本来基础很好,师资力量相对也比较好,但在这种联合办学的形势之下,他们的生源大量流失。这里面
5、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城市3发展人口的流动问题,也有教育决策带来的问题,但我们依然能看到的是,联合办学对这些学校带来的冲击。因为这种联合办学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无非是以另外的一种形式,促进一部分学校的做大,教育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虽然教育局推行学校进行区域招生,但很多家长依然是追逐这些热点学校,这必然带来普通学校的生存艰难,因为生源不足,生源的质量的下降,给这些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甚至面临拆并的危险。如果这些学校的拆并能带来教育均衡,那么这种拆并是有意义的,如果这些学校仅仅是因为新的热点学校的产生,那么这些学校根本就没有拆并的必要,真正的教育均衡应该是普通学校力量的增强
6、,最终消解热点学校,而不是热点学校的转移。 3.对联合办学的思考 联合办学应该是实现多方生存,优化教育格局的可行性举措。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区房的升温。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南通市区的联合办学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是一些学校继续做大做强,一些学校生存维艰。问题的症结依然在于政策的不力,没有实行有效的调控。要想利用联合办学有效地实现教育均衡,必须允许多校并存,共同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控制办学规模,均衡师资的配置等等。 对师资流动形式的思考 很多人认为,师资的流动能快速地实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人是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往往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决定因
7、素,但我们不能唯教师论。学校的发展固然和师资力量的强弱有很大4关系,但以师资的流动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其实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1.学校文化传承的问题 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生源人数问题,也不是硬件建设问题,而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是历史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理念的传承问题。每一个学校,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培育和影响着自己学校的教师,教师成为一个学校文化内涵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可以试想,师资在流动的过程中,一个学校如何固化原本的内涵?一个学校文化内涵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断变更的师资如何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发展?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学校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没有了自己的
8、文化内涵,这对学校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这种流动应该有一种比较健全的模式,要兼顾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教师自身发展的问题 教师流动的措施,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理论上讲,是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自身发展。一个教师要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需要长时间的传帮带,在师资流动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形式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必然会造成责任的缺失,会使教师在流动的过程中,心里产生这样的一种想法:我在这里时间不会太长,学校的发展对我来说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如果真的产生存在,那么,学
9、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得以保障?这些流动的教师的业务5水平如何加以考核和发展?这些都是在实行这一措施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正确认识教育均衡,不能流于形式化 实现教育平衡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教育均衡,首先要对教育均衡有充分的科学的认识。如果认识不清,在具体的举措中必然带来种种偏差。教育均衡的实质是人人都拥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政府要为学校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不能以重点校、示范校、实验校的名义,人为地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给一部分学校,从而使另一部分学校成为公认的薄弱学校。教育均衡的实施是人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政府分配的资源,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均衡教育,实际上是可以让学生人人择校的教育。不过,这里的择校,不是择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是择学校的办学特色。适合自己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到最好的学校学习。教育均衡的目标是人人都获得个性化的充分的发展,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以此来看,我们在推进均衡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为了均衡而均衡,或者是为了一种均衡而变成另外一种不均衡。均衡不是损失一方利益满足另一方,它应该是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条途径。 联合办学和师资流动作为均衡教育践行中的重要举措,方法是可行的,关键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如何杜绝出现另外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