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定向增发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股权再融资的最重要方式。本文对定向增发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定向增发的基本现象、一般影响因素以及特有研究结果等角度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国内市场制度环境的特殊性。 关键词:定向增发 折价 市场效应 一、引言 定向增发具有发行门槛较低、审批流程简单、融资方式灵活的特点,被认为是融资“pecking order”中仅次于公开增发的次优选择(Ferreira and Brooks,2007) ,已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途径,2010 年至 2012 年沪深两市定向增发融资额分别为 3300 亿、
2、3588 亿和3441 亿,后两年融资规模均超过 IPO。 定向增发在国内股权融资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原因,除了近年来的政策支持,重要的一点是其用途并不限于融资功能,实施定向增发主要基于三个动因:首先是对大股东实施增发以收购资产,甚至是母公司整体上市;其次是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提高公司竞争力,或是实现战略重组;第三则是为新的募投项目筹集所需的项目资金。 二、文献综述 总体来看,定向增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解释发行中的折价现象和股价的市场效应两个方面,并由此延伸到大股东利益输送、定增前后2企业的绩效变化、定向增发的投资价值、定向增发盈余管理等领域。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一)定向
3、增发的基本现象 定向增发折价、短期市场效应是定向增发现象研究的主要结果。 1、折价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私募的折价率约为 11.3%-20.14%,而台湾地区的定向增发折价率约为 20%。 2、短期公告效应 对于折价发行的定向增发股票,市场上基本上持乐观态度,而定向增发中的短期市场效应(公告效应) ,则并未发现一致的国际证据。Wruck(1989)最早研究发现,宣告日前后存在 4.5%的异常收益,Hertzel and Smith(1993)发现 1980-1987 年间,NASDAQ106 家定向增发公司的公告期超额收益为 1.72%。一些学者对日本、挪威、美国、新加坡、瑞典等国上市公司的
4、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但是 Chen et al.(2002) ,Anderson et al.(2006)的研究没有发现显著的正异常收益。 国内方面,戴爽(2007)选取已实施定向增发的 57 家上市公司作为统计样本,发现了 11.8%的异常收益,章卫东(2007)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规模的公告效应,且面向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的定向增发将获得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此后陆续也有学者发现股改后定向增发存在正面宣告效应。 3、长期市场效应(公告效应之谜) 3与短期公告效应相反,Hertzel et al.(2002)发现,市场对定向增发的长期反应为负,三年持有期异常收益为-23.8%。Krishn
5、amurthy et al.(2004)和 Marciukaityte et al.(2005)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一问题被称为“Puzzling announcement effect(公告效应之谜) ”。 公告效应之谜在我国目前尚无定论。吴育辉等(2010)分析发现,增发后的 6 个月时间段,股票具有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章卫东、李海川(2010)的研究表明,资产注入类型、注入资产与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将显著影响到定向增发股票的长期收益率,而与短期市场表现无明显关系。邓路等(2011)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前后 5 年业绩显著好于配比公司,定向增发后两年内总体上表现强势特征,原因是投资者
6、对定向增发的公告反应不足。徐静,余斌(2012)则发现了公告效应之谜的现象,即短期内定向增发股票市场反应为正,而长期的市场反应为负。 (二)定向增发的影响因素 对于定向增发的影响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形式的新股发行都具备的一般性影响因素;另一类为定向增发的特有研究成果。1、定向增发的一般影响因素 (1)价格压力假说 Scholes(1972)指出,每只股票彼此之间不可完全替代,因此需求曲线应该向下倾斜,任何股票的发行都会导致价格下跌。有大量文献实证研究了股价和发行规模之间的关系,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明确。4Loderer et al.(1991)对增发宣告异常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进行
7、了检验,但是并未发现需求的价格弹性导致了负的异常收益。盖锐、熊发礼(2010)指出再融资将会导致企业长期财务指标下降,尤其是以包括定向增发在内的股权再融资行为。 (2)投资机会假说 Miller and Rock(1985)指出公司的投资需求为定值,任何再融资行为都是对未来现金流预期下降的结果,从而构成了公司未来收益的负面信号。Healy and Palepu(1990)认为股票发行体现了预期未来收益的波动性变大,经营风险将出现上升,再融资行为是一个“坏消息” 。贺薇(2011)也得出了类似结论。顾馨、李双杰(2012)以 2006-2009 我国主板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定向增发
8、对股权结构的改善有积极影响,70%左右的上市公司增发实施后业绩指标出现提升。 (3)财富转移假说 股票发行伴随着财富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重新分配,Galai and Masulis(1976) ;由于股权融资可以降低公司的债务风险,超预期的股票发行会使得财富从股东向债权人转移。因此,股票增发导致公司的 D/E比例下降,同时出现负的异常收益,DeAngelo and Masulis(1980) 。但是在韩国市场,Kang(1990)和 Dhatt et al.(1996)发现配股前后伴随着正异常收益,其根本原因是股权融资使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概率下降。 (4)流动性假说 交易受限股票的折价均值达
9、34%,Silber(1991) ;Brennan and Subrahmanyam(1996) 、Fiori(2000)等发现,股票的流动性与收益率5负相关。考虑到定向增发股票往往存在限售条款,因此其应当存在发行折价,并具有正的异常收益。 2、定向增发的特有研究成果 (1)监督效应假说 Wruck(1989)的监督效应假说指出,定向增发会带来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或是产生新的大股东,随着大股东利益与公司趋同,大股东可能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改善公司的资源分配,或者促使公司进行有价值的兼并收购,那么公司价值将得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Hertzel and Smith(1993)以及 Wu(2004)的实证
10、结果并不支持监管假设。 (2)管理层权力扩张假说 Wruck(1989)还发现,如果定向增发导致管理层滥用权力,公司价值将会下降。基于此,Barclay et al.(2007)提出管理层权力扩张假说解释定向增发,他们认为管理层只会对不会影响其地位的友好投资者实施增发,因此定向增发对于非参与(不干涉公司管理)投资者来说是不利的,而折价现象正是对这种非参与的补偿。 (3)大股东利益输送假说 Cronqvist and Nilsson(2005)发现家族企业为不稀释控制权,不愿意选择配股和公开增发,Baek et al.(2006)通过对韩国企业集团的研究,对此提供了证据证明。张鸣、郭思永(200
11、9) ,何贤杰、朱红军(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影响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的重要因素。李传宪、何益闯(2012)指出大股东有更大的动机和能力借助定向增发进行隧道行为,而股权制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6约束这一行为。邓路等(2011)也未发现直接证据支持大股东将定向增发作为实现利益输送的工具。从投资者保护,监管大股东行为的角度,郭思永(2012)提出,良好的投资保护环境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财富转移行为。 (4)信息不对称假说 Hertzel and Smith(199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增发的折价程度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正相关。他们认为,在支付一定的搜寻信息成本前提下,投资
12、者可以观察到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企业的内在价值,而定向增发的折价就是为了补偿信息获取成本。同时,定向增发本身也释放了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投资者的认购就是对公司价值的鉴证。因此,定向增发公告会带来正的市场效应。Lee(1997) ,Kahle(2000)的研究支持了公司会凭借信息优势在股价被高估时实施股权再融资的结论。Anderson et al.(2006)对新西兰的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较少的企业,认购者对企业的价值挖掘付出了较高的成本,折价将作为他们投入信息成本的补偿。 (5)市场时机 Huson et al.(2006)提出,定向增发的定价和数量受资本市场的状况影响。当股市市值上升时,定
13、向增发数量也会增加;定向增发折价与市场收益正相关。耿建新等(2011)发现公司长期经营业绩与长期回报率会出现下滑,其原因不是市场对短期公告效应过度反应的修正,而是投资者对募投项目过度乐观。卢闯,李志华(2011)研究发现市场错误定价是投资者情绪和定向增发折价的中间变量,投资者越乐观,定向7增发折价越大。徐静、余斌(2012)进一步发现,无论是长期或是短期,市场低迷时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较之牛市行情下的市场反应更好。 三、总结 近年来,我国 A 股市场定向增发相关问题研究已经日渐成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定向增发市场开展较晚,研究样本的时间跨度相对有限,且市场环境、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独
14、特性,很多研究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首先,除了最简单的融资目的外,国内的定向增发还被广泛应用于如并购重组、整体上市等领域, 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对以重大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为目的的发行和以筹集资金为目的的发行采取了不同的定价方式。然而由于定向增发一般以相对二级市场价格折价发行,定价水平较低,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谋取私人利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何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定向增发的定价机制,修正其缺陷已成为学界的一个重大议题。 其次,国内发行周期长于国外的私募发行,一般来说,从董事会预案公告到定向增发完成需耗时半年到一年,更有甚者可以达到两年以上。这其中主要包括董事会预案公告、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证监会审核通过,发行批文颁布,承销路演,股权登记。 最后,国内定向增发还面临着“九折规则”的约束, 管理办法在定价基准日的规定上具有模糊性,公司可以自由选择基准日。目前 A 股市场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普遍选取董事会预案公告日,其原因可能是以董事会预案公告日作为定价基准日,方便董事会通过盈余管理8等手段,对发行底价区间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何丽梅.定向增发折价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综述J 改革与战略,2010(002) 2高佩.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