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 苏 省 概 况江苏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 11618-12157,北纬 3045-3520之间。跨长江下游两岸,东濒黄海,有近 1000 公里的海岸线,西北连安徽、山东,有低山丘陵错落,东南与浙江、上海毗邻。地 形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组成,其中点缀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气 候全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水资源全省境
2、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长江横穿东西 400 多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690公里,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等。有大小湖泊 290 多个,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和洪泽湖像两面大明镜,分别镶嵌在水乡江南和苏北平原。 江苏水产资源丰富,有广阔的海涂、浅海,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 15.4 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泗、海州湾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江苏也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内陆水面 2600 多万亩,养殖面积近800 万亩,有淡水鱼类 140 余种,已利用的有 40 多种。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品种较多,已发现
3、的有 120 种。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非金属矿产有硫、磷、钠盐、水晶、兰晶石、蓝宝石、金刚石、高岭土、石2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银、金、锶、锰等。粘土类矿产、建材类矿产、化工原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特种用途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优势。旅游资源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常熟、徐州、淮安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省内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 13 座,包括六朝古都南京、人间天堂苏州。江苏境内有长江、太湖、徐海三大旅游区,现有 20 个风景名胜区,23 个森林公园,6 个旅游度假区,416 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苏州市 9 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 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 160.9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9.7%。旅游外汇收入 7.2 亿美元,增长 16.7%。人口统计2001 年末为 7354.9 万人人口增长率2001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2.41,比上年下降 0.15。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全省除汉族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21 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 0.29%。是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文化程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体系和城乡教育网络。全省普通高校所,在校学生 45.19 万人,在校
5、研究生 23287 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 4222 所,在校学生 43.62 万人,全省普通中学3675 所,在校学生 373.64 万人,小学 19110 所在校学生 718.55 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9.8%,初中入学率达 95.4%。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 100%。壮年非文盲率达 98%3以上。国内生产总值2001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514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400 美元。人均 GDP2001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400 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比上年增长 10.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为 12.0:51.7
6、:36.3。工 业江苏的机械工业总量为全国第一,江苏的卫星地面站、通讯设备、计算机、彩色显象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的研制、生产、开发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江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南化集团公司和南京化工厂是中国化学工业最早的基地之一,扬子石化和仪征化纤为中国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目前,江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此外,江苏的汽车工业生产规模居全国第四,纺织工业是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冶金工业方面,其先进的大功率电炉拥有量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加工能力为全国第一。 江苏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产值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 80%,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比
7、重超过 60%。 农 业江苏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苏湖熟,天下足“ 的美誉。盛产油料、棉花、蚕茧、鱼类等。2001 年,全省粮食总产达 3106.6 万吨,棉花总产量 31.5 万吨,油料总产量 226.3万吨,水产品产量 308 万吨。太湖猪、太湖鹅、高邮鸭、阳澄湖大闸蟹、碧螺春茶、泰兴4白果、白沙枇杷等名特产品享誉中外。 商 业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 6268 个,年交易额 4066.7 亿元。200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4 亿元,同比增长。财政收入2001 年财政总收入达 1065 亿元,增长 23.1。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1 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3848.5 亿元,比上
8、年增长 12.2%。外贸状况2001 年进出口总额 513.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2.5%。其中出口 288.8 亿美元,增长12.1%。外资利用状况2001 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 73.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1。5%。 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友好城市江苏省及省辖市、县级市已与 31 个国家的 139 个省州和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关系,总数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铁 路5江苏的铁路可直达全国多个大中城市。正在修筑纵贯全省的铁路,现铺轨工程已经基完成。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自年底开通以来,已经承担了的过境运输业务。 公 路至 2001 年底,江苏已经建
9、成通达各市县、乡镇的密集的公路网。省内公路主要由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组成,并有高等级公路通往省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000 公里。航 空有国内外航线 67 条。省内有 7 个城市建有民航机场。6常 熟 市 概 况地理状况常熟是江苏省省辖市,苏州市代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接近入海口处西南岸。西北距省会南京市 210 公里。介于东经 1203312103,北纬 31313150之间。东邻太仓市,距上海 109 公里;南接昆山市、吴县市,离苏州 38 公里;西接锡山市、江阴市;西北与张家港市毗连;北与南通市隔江相望。东西最大横距 49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37 公里,总面积 1142 平
10、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 24.3 平方公里。现辖虞山镇、福山镇、浒浦镇、梅李镇、碧溪镇、王市镇、唐市镇、支塘镇、练塘镇、徐市镇、大义镇、沙家浜镇、吴市镇、赵市镇、何市镇、王庄镇、兴隆镇、周行镇、淼泉镇、珍门镇、东张镇、董浜镇、古里镇、藕渠镇、白茆镇、任阳镇、辛庄镇、莫城镇、杨园镇、张桥镇、冶塘镇、谢桥镇等 32 个镇。市政府驻虞山镇。总人口 104.4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3.4 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壮、满、蒙古、苗、土家、白、布依、侗、高山、朝鲜、瑶、拉祜、彝、藏、羌、维吾尔等 17 个少数民族 400 多人。全境多为平原占全境面积的 76%,水域占 22.8%,山丘占 1
11、.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 15 米。长江流经常熟北境,拥有岸线 37 公里,水深江阔,有天然良港之誉。境内有昆承湖、尚湖等大小湖泊 13 个,望虞河、张家港、元和塘、常浒河、白茆塘、福山塘、盐铁塘、锡北运河、耿泾等大小河流 5000 余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市域中央突兀着虞山,形如卧牛,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 261 米,山脊线长 6.4 公里。属北亚热带南部温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 15.4,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2.7 ,年平均降水量 1054 毫米。78历史沿革 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让国奔赴南方,建勾吴,常熟为勾吴北境。春秋时属吴国,秦
12、汉时为会稽郡吴县北境,三国属吴南沙乡及虞乡,至西晋太康四年(283)以虞乡建立海虞县,此为常熟建县之始,海虞城址即在现在的古城区。东晋时划海虞县西北境的南沙乡设立南沙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将南沙县改名常熟县。隋开皇年间,并海虞县等入常熟,并以常熟升为常州,未几,常熟复为县,属苏州。唐武德七年(624)移县治至海虞城,至今城址未变。宋时属两浙路平江府苏州。元升为常熟州,属平江路。明废州复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 ,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西境置常熟县,以琴河为界两县同城而治。清宣统三年(1911) 复将两县合并为常熟县。1947 年 4 月 27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常熟,以城区设常熟市
13、,县市并治。同年 5 月12 日,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分治区域,常熟县辖 7 个区 49 个乡,常熟市辖 8 个乡镇。1954 年 11 月,常熟市升为省辖市。1958 年 4 月,撤常熟市,建立虞山镇,市境划归常熟县。1961 年 11 月,划大义以北 14 个公社和 1 个农场归属新设置的沙洲县。1983 年 1 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常熟县,以县域范围改设为常熟市。9城市特点常熟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古城格局,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和精巧别致的园林景点,以及众多的历史名人,1986 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存的古城,具有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西北隅有虞山绵延伸入古城,境内有形似古琴的琴川河
14、,故向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古城面积约 3 平方公里,城内街坊巷弄有 300 多条,至今仍基本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城内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古代建筑均有,城内民居绝大多数仍保留着典型的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虞山面尚湖,风景绝佳,素以“ 虞山十八景 “脍炙人口。山、水、城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独具一格,享誉国内外。常熟向以“ 文化之邦 “著称。地灵人杰,名人辈出。上有商代的丞相、天文学家巫咸,春秋时期孔子的著名弟子、启迪东南文化的先驱言偃,下有清代状元宰相、两朝帝师翁慈同等。自唐至清,常熟共出宰相 9 名,状元 8 名,进士 483 名。与此同时,还涌现了众多独树一
15、帜、蜚声中外的艺术家、文学家和其他专门家。著名的有名列元代四大画家之首的黄公望,首创“ 虞山画派“的王石谷、吴渔山,唐代草圣张旭,明代雕刻名家王叔远等。常熟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 18 名。历史长河给常熟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列入国家太湖风景区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尚湖、沙家浜风景区,使常熟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游览胜地。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常熟独特的吴地风情。常熟农作物以稻、麦、棉为主,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旅游资源丰富。 10城市现状现在的常熟是一座融商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山水城市。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 180.25 亿元。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
16、县(市) 中,名列前六位,是全国十大财神县之一,年财政收入 11.53 亿元。商业集贸市场规模大、专业性强,现有三产企业 9078 家,有形市场139 个,市场成交额 132.36 亿元。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年自营出口额 4.2 亿美元,纺织、轻工等 200 多个产品销往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拥有工业企业 3600 多家,固定资产110 多亿元,纺织、轻工、冶金、机械、电子仪表、建筑材料、工艺美术等门类齐全,年产值 505.2 亿元,利税 17.3 亿元。获部、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 20 个,其中“波司登”羽绒制品等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组建企业集团 87 家。农业耕地面积 6.6 万公
17、顷,农业总产值 14.2 亿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机械总值 2.2 亿元。畜禽、林果、水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多种经营收入 23.74 亿元。旅游资源丰富,虞山尚湖风景区是江南独特的山水型风景旅游胜地,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100 多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 2.37 亿元。市内交通形成以公路为主、内河航运为辅,依托常熟港连接海洋航运的交通网络体系。全市公路里程 385 公里,航道里程 533 公里。形成 38 条配载线路,辐射全国 100 多个大中城市。邮电通讯全部实现电信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全市程控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 30 万门,农、市话总数 12.9 万户,话
18、机普及率每百人 21.8 部。无线寻呼 3.47 万户,移动电话信道 431 个,用户数超过 7000 户。实施科技规划取得较好成果。1993 年,国家科委批准建立常熟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并首批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市) ”行列,1996 年进入“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 前十名。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1992 年成为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市,1995 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现代职教制度试点县(市) 。文化艺术事业以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积淀为基础,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艺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32 个镇全部成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新闻事业获得新发展,现有省以上批准出版的报纸 1 种。常熟广播电视台拥有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