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玛县农村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2 项目区域范围与建设地点1.3 项目筹建单位的情况1.4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3.1 主要建设内容及地点3.2 项目建设规模3.3 项目建设期限第四章 项目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4.1 投资预算编制依据及说明4.2 项目总投资估算4.3 流动资金估算第五章 项目技术工艺及人员培训5.1 项目技术工艺5.2 人员培训第六章 项目环保评价6.1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6.2 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第
2、七章 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进度计划7.1 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建设7.2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7.3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第八章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8.1 经济效益评价依据8.2 基础数据8.3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8.4 敏感性分析8.5 社会效益分析8.6 经济评价综合结论第九章 结论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1 项目名称呼玛县农村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1.1.2 项目承办单位有限公司1.2 项目区域范围与建设地点1、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在呼玛县所辖的呼玛镇、韩家园镇、三卡乡。2、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在呼玛镇。1.3 项目筹建单位的情况1.4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1.4.1 编制依据1、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的通知 (发改东北 20102950 号文件);2、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 (国发200738 号文件)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3 号) ;4、 关于做好 2011 年资源型城市专项的通知 (黑发改振兴201187 号文件) ;5呼玛县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9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9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 大兴安岭呼玛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9、国家、部、省、
4、地区现行有关标准、规范;10、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的有关规范要求;11、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数据和资料;1.4.2 编制范围1、项目建设背景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项目建设内容4、项目建设的环境5、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进度设想6、项目的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1. 5 结论1.建设农村产业化基地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2.项目区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多种农
5、业项目。本项目从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考虑各子项目的综合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3.本项目各子项均引进良种栽培,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依托科研院校不断更新,做到高投入、高效益,在调整生态生产模式的同时,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拟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及畜牧良种,供应大中城市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4.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财务评价指标均高于一般农业项目,项目是可行的。5.建议:项目必须有规划,按规划组织较强的班子负责实施,技术上一定要依托
6、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指导,在实施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养殖的品种,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以保护人类自身安全和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行动”日渐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各国相继推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等。我国在结合具体国情,考察相关技术,标准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不仅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需求,更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繁荣的举措。是我国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竟争与合作,加快农
7、业产业生产经营水平,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竟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机”:表示产品是根据有机生产标准生产且经过正式确立的认证机构或管理当局认证。有机农业的基础是尽量少地使用外部进料,避免使用合成肥料和杀虫剂。有机食品的经营者、加工者及零售商应遵守维持有机农业产品完整性的标准。有机农业的首要目标是使土壤生命、植物、动物和人这些相互依存的生态群落的健康和生产力达到最优化。有机生产的田间、制作、储运、标识及销售等各阶段设立了原则。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我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产品种类多,地方传统特色食品丰富,适宜开发,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呼玛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地利”
8、优势,因“市”利导,利用国家食品行业发展的良机,突出食品特色产业,确定了产业调整的切入点,这就是绿色食品的加工。经长期考察、论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豆、小麦、马铃薯、食用菌、蔬菜等绿色食品,填补了呼玛县绿色食品行业之空白。呼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明确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扶持鼓励贫困山区合理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走向市场。实施绿色食品技改扩建项目,能够直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可以为全县种植业、养殖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呼玛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开发绿色食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以产业经营为
9、中心,走公司十科技十农户促进区域发展的路子,挖掘传统产品优势,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是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因此,抓住机遇建设无公害大豆、小麦、马铃薯、食用菌、蔬菜等加工项目,既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又发挥传统资源优势,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开发绿色食品项目十分必要的。2.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2.3.1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快更好地发展。本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生态资源优势,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之一。2.3.2 有良
10、好的区位优势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的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504920至 525358,东经 1250320至 1270130。全县总面积14335 平方公里。我县地处北温带边缘,海拔 664 米,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 80120 天,年平均降水 460 毫米,有效积温18002100。全县人口近 6 万人,农业人口仅 2.5 万,农业人口不足总人口数的 50%,人员流动、物业流动少,无大型工矿企业,水、土、大气无任何污染。全县有耕地面积 112 万亩,已被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面积 18 万亩。农业开发较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化肥、农药施用量少,危害性残留低。全县林地面积1721.8 万
1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80.1%,林田交错,形成了天然屏障,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低。雨热同季,适合各种冷凉型农作物生长和各种北方林下特有植物和药材的繁育,野生食用菌类及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更有慢山遍野的野生蔬菜和野生浆果、坚果,其蕴藏量可观,加以合理的利用,产品质量极佳。由于我县自然条件已初步具备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只要正确规范、稍加引导、重点扶持,就会很快形成批量生产。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3.1 主要建设内容及地点3.1.1 项目建设地点经过实地考察论证,比较呼玛县近郊各地实际情况后,本项目把呼玛县辖区内的呼玛镇、韩家园镇、三卡乡规划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呼玛镇内建设
12、农业产业加工基地,规划面积一万亩,在保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发挥产业基地的作用,突出科技特色,建设以生态科技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业产业基地。3.1.2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1)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面积为 100 万亩,规划为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生态农业模式的要求,科学、合理种植,并配备节水灌溉设施。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制度,制度如下:1、建立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
13、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二是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乡(镇) 、村和农户。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三是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四是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统一农户生产档案,统一田间管理记录。2、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生产资料)管理制度。一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各单元基地、农户填写好绿色食品(大豆、玉米、小麦)
14、生产资料卡,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生产农事操作和生产资料档案。二是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三是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3、建立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一是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二是建立乡镇(场) 、村、示范户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三是建立示范基地。4、建立技术培训制度。一是通过培训使基地农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基本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点。5、建立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一是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开展基
15、地环境的保护。不得在基地方圆 5 公里和上风向 20公里范围内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对基地的污染。三是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四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绿色食品原料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6、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坚持每年一次的验收检查,经常性地督促基地农户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二是构建消费监督网。加大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逐步建立由消费者组成的社会监督网。三是建立由相关部门组织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四是定期抽检。由检测机构进行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