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水利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精选 3 篇篇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 进入新时代,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力,全省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水利服务乡村能力显著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对水利要求的提高,我省乡村防
2、洪排涝标准不足、农田灌溉水平较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不够、农村水环境恶化、乡愁水韵情结淡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水利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省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全省水利系统应积极响应、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不断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水利保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 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水规计201839 号)、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赣发20186 号)、江西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乡村振兴水利工作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水利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总
3、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水利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解决好乡村水问题,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布局,加快促进农业稳粮、优供、增效、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农民脱贫、致富
4、、文明,持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乡村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农田灌溉和高效利用体系、农村供水安全体系、水生态文明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 到 2035 年,全省水利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建成、现代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乡村水质更清洁、水流更通畅、水系更安全、水域更秀美。 到 2050 年,根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5、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建成,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全面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三)基本原则 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水定需、因水制宜,既要满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又要满足乡村生态健康基本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湖安澜的美好乡村。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并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受益者。 提质升级,夯实基础。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及四化同步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整体增强乡村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不断壮大我省乡村经济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城乡融合、全面振兴。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促进乡村振兴与水利的有机结合。准确把握乡村振兴
7、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乡村水利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 二、主要内容 (一)筑牢洪涝灾害防线,保障乡村安全稳定 1.提升乡村整体防洪能力,解决乡村淹的问题。加快乡村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完成五河治理防洪工程及已纳入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推进其他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推进全省 15 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和单退圩堤加固整治,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巩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推进农村基层防洪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完成国家级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山塘整治工作,加快鄱阳湖区重点圩堤达标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全省乡村防洪标准达标建设。 2
8、.提高农村除涝标准,解决乡村涝的问题。推进重点区域排涝能力等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国家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和省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农村涝区应急治理建设,推进乡村涝区排涝设施改造和建设。 3.推进乡村抗旱工程提质升级,解决乡村受旱的问题。坚持新建与升级改造并重,根据各地实际,新建抗旱应急备用井、小型水库、引调提水工程,确保人畜应急供水和基本口粮田应急灌溉问题。同时,对已建乡村水利工程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重点对工程作用重要但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功能退化、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项目,逐步开展达标改造和提质升级。 (二)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4.完善
9、农业供水保障体系。结合城乡发展、产业推动、人口集聚等重点需求,优化水资源配置,重点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及花桥、井山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四方井、寒山、太湖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在全省易旱区域新建小型蓄引提调水工程,着力解决农业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时,加大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业综合供水保障能力,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保障体系。 5.推进灌区骨干工程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廖坊灌区二期工程及赣抚平原、袁惠渠、潦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推进大坳、峡江等灌区前期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规划内大型灌区及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加强灌区用水计量设施配
10、套,积极开展生态灌区、现代化灌区建设。 6.推进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完善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推进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实施农业灌溉工程,组建农田灌溉网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着力构建配套完善、节水高效、运行可靠的农田灌排体系,全面解决水源到农田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建设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到 2020 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接近 33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1 以上,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0 万亩。 7.提升水利富民水平。支持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健全水利精准扶贫机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和年
11、度目标任务,以精准扶贫为首要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投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确保不因饮水问题影响贫困人口脱贫进程。抓好绿色小水电创建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 (三)改善农民生活用水,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8.推进农村自来水建设。提升农村饮用水规划水平,积极争取支持,努力筹措资金,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加强供水工程改造升级,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动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服务,到 2020 年,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达到 5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0%以上。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后管护,
12、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长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农饮工程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规范村镇供水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保障村镇饮用水安全,维护供水单位和乡村居民合法权益,保障村镇供水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9.强化农村水源保护与水质保障。以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水质监测,完善区域水质检测中心建设,落实运行经费与管理人员。 10.统筹优化农村水环境。按照生态宜居要求,加强乡村水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开展村庄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和乡村河道近自然治理,活化农村门塘、水塘、沟
13、渠等水系,构建循环通畅的河湖水网体系,维持良好的水环境质量。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11.强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到 2020 年,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0 平方公里。继续推进赣州市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工作。 12.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村创建。继续发挥水生态文明理念在村庄整治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村,丰富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健全农村水生生态保护制度,到 2020 年全省创建 600 个水生态文明村。 (四
14、)发掘传承水利文化,发扬乡村乡风文明 13.传承和弘扬乡村水文化。积极推进乡村水文化建设,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传承、弘扬好传统水文化。深入挖掘流域历史文化,加强对古代水利工程遗址、历代代表性水工建筑物、灌溉工程遗产、古代水衙门遗陈、雕塑、碑刻和水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最大限度保护好流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努力使新建的水利工程成为独具风格的水利建筑艺术精品。 14.推动水文化与旅游融合。完善沿江、沿湖旅游经典景区体系,加强水利风景区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的融合发展;促进水文化传播与旅游宣传紧密结合;依
15、托良好的水利资源环境优势,协力打造一批集农耕文化、田园观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提升水文化品位,展示水文化内涵。 15.加强乡村水文化载体建设。出版一套挖掘江西水文化底蕴、提升江西水文化内涵、推动江西水文化发展的丛书水利江西。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不断弘扬优秀水文化,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丰富河湖文化内涵,形成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创作一批反映水文化文艺作品。 (五)深化水利管理改革,达到乡村治理有效 16.加强农村河湖渠塘管理保护。落实乡级河长湖长责任,充分发挥村级河长和民间河长作用,推动村民共治,解决好乡村河湖管护问题,有效
16、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注重农田灌排渠道生态治理,严格控制排水农沟硬化或衬砌比率,扩大具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能力的生态塘堰湿地,生态草沟面积占比。 17.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河流源头区、重要生态治理区和重要湖库生态保护补偿。推进农业水权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管理,积极引导农业水权转换和水权交易。积极探索农村水流产权确权方式,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流产权制度。 18.提升乡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加快农村水利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工程管护经费。鼓励水管单位承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