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阴阳五行学说THEORIES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与中医科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重点专科主任 杨宏志,教学目标,通过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实质能有较正确的理解。掌握阴阳概念属性分类,教学要求,1、掌握阴阳的概念和属性。熟悉阴阳学说、阴平阳秘、阴阳失调等概念。2、熟悉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应用。,什么是阴阳?什么是阴阳学说?什么是阴证?阳证?,阴阳学说应用案例-渊源学派,易经-内经,本草
2、瘟疫与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一部训练医生临床阴阳思维的巨著.火热论 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 金代人滋阴学派创始人朱震亨温补脾胃学派创始人李东垣阴症学说 王好古传染感染与温病学派-叶天士,临床案例,名医谢映庐起死回生救治痰火厥证-吃花生后昏迷发热冷僵,泛红汗珠,雄黄解毒合稀延散浓痰,神志渐清,咽喉肿胀,疏风清火药。黄芩与黄芪一字之差险送人命-高热,面赤,苔黄,胡言乱语。白虎加黄芩汤。双目紧闭,昏睡不醒,大小便失禁导赤,予清热安神,养阴。,临床案例,荔枝人参滋补阴阳气血美容佳品-太后的美容秘术,临床案例,深井污泥辨阴阳-孕妇酷暑贪吃瓜果得夹阴伤寒脉洪大重取无力,烦躁失眠,在地上睡觉,斑疹目赤畏光口干不
3、欲饮初诊中暑,冰冷入腹,痛不可忍用参附取效。腹泻自汗乏力温补加重,日夜呻吟痛苦不堪,谢诊治脉虚重按若无,额上出汗,尿少,口渴四肢逆冷,伤暑证清暑益气汤。,临床案例,慢性肝病的阴阳辨证及转化-轻度肝炎阴寒证-重度重症肝炎阳热证-热毒内盛。肺病支炎哮喘的阴阳辨证及转化-辨痰免疫性疾病阴阳辨证及转化-不足与过度,自然的阴阳变化,阴阳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朴素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中医以此为工具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运用阴阳和五行学说作为分析、归纳、推理的工具,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进行整理和概括并加以灵活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
4、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阴与阳两个方面,由于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简单的说就是研究相关事物对立双方属性总概括及其变化规律的学问.解读中医之玄。参考”走近中医“,阴阳学说,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学说.研究事物属性,变化,整体与平衡的学说. 阴阳学说的根基在易经.中医的水平就在于应用此学说的水平,历代名医张仲景,张景岳均是此学高手.也是判断中医医生水平的重要工具.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不懂阴阳出口动手便错.,什么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理,规律阴阳之理。道在那里?在阴阳五行哲理中,在太极八卦河图洛书这些抽象符号中/在奇偶之数中/时间空间中/昼夜寒暑次序中道的几种模式:阴阳、五
5、行、时空、八卦、园周十次等五级模式周易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1一阴一阳为立论基础2以循环变化观察宏观微观世界3五行生克立场观察万物时空之间关系4时空物三位一体时空观5天地四时五方五脏数字化,道的3重意义永恒活力的生生之源至高无上的评价标准发明创造的哲理之源,道的四个赋形之处太极卦象符号中阴阳五行中时空中奇偶之数中,一种优秀的认识论以大论小糸统认识论显微镜下具体认识论论证问题好模式取象比类阴阳论病时空五行论病模式化格式化,读经紧紧抓住问题提出什么问题/解答了什么问题善于提出大问题西医标准不能评判中医中医的标准是道是阴阳平衡道无法用科学标准衡量科学本身无价值判断双刃剑,阴阳
6、论病与病毒内毒素细菌论病结合四步疗法例子/免疫调节/阴阳虚实转化机制/ALT定量判断免疫耐受阴阳失调七情饮食药物起居失常/阳郁阳虚阴盛/阴阳不交不平衡阳郁/少阳厥阴病气郁证/肢冷不畏寒脉弦/四逆散加桃红阳虚阴盛/少阴病寒化证太少两感太阴病/肢冷畏寒自利脉沉弱迟/肾气丸麻附细辛附桂理中丸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阳虚理中丸,阴阳学说与临床,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冷,阳气将亡之危证。,阴盛阳微,而见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之证。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回阳救急汤于回阳固脱之外,还能益气生脉,而麝香三厘与五味子相配,一发一收,尤具相反相成之妙,适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欲脱之危证。,腹痛吐利阳虚
7、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中焦虚寒证。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是治中焦虚寒,腹痛吐利的代表方。凡因中焦虚寒所致的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等均可应用。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呕逆证。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寒邪凝滞经脉之寒厥、血痹、阴疽等证,寒邪凝滞经脉之寒厥、血痹等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但其寒在经脉,且兼血虚,与四逆汤之寒厥有别。血痹,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本方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阴疽,既疮疡,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治阴疽之主要方剂。,中气虚弱,寒热互结于中焦而致的痞胀、呕、下利。,
8、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的病证。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主治中气虚弱,寒热互结于中焦而致的痞、呕、下利。,阴寒胸痹、胸痛-瓜蒌薤白白酒汤*阴寒腹胀-厚朴温中汤配伍以温中行气而除满为重点。*寒痰壅肺之上实-苏子降气汤,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头痛,恶寒,发热,胸脘满闷,脘腹疼痛,霍乱,呕恶泻痢,舌苔白腻。,藿香正气散集解表祛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之藿香、陈皮、白术、茯苓等于一炉,以解表散寒、化湿和胃,而善于化湿和胃。水饮滞留而偏寒者苓桂术甘汤是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法的代表方。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以桂枝为臣,温阳化气,既可温阳以化饮,又能化气以利水,且兼平冲
9、降逆;与茯苓相伍,一利一温,阳虚停水,兼有腹痛-真武汤阳虚水肿,兼有腹胀满者-实脾散,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麻黄汤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以及一切营卫不和的杂病。桂枝汤外感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兼有口苦微渴等里热证者。九味羌活汤香薷散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痞,腹痛吐泻等症。香薷散小青龙汤素有寒饮又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者。小青龙汤,寒饮内停,咳嗽痰多,清稀色白之证。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治疗寒性顽固哮喘的良方.大量案例,寒凝血瘀证,妇科经产方面,冲任虚寒,兼有瘀血内阻所致月
10、经不调的常用方;后者化瘀生新,温经止痛,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之证,产后的常用方温经汤、生化汤。肝硬化及其并发病,疟疾日久不愈,寒热痰湿与气血搏结形成之疟母,或气滞血瘀日久,癥积结于胁下者。鳖甲煎丸集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寒热并用诸法于一方,阳气不足所致的各种出血,尤多见于便血与崩漏。黄土汤属温阳止血之剂,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阳虚证,肾阳不足诸证。其中肾气丸为补肾助阳的代表方,适用于肾阳不足诸证;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及火不生土等证。治疗肾阳不足顽固哮喘的良方.大量案例,6阴阳两虚诸证。真元虚损,精血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两目昏花,久不孕育之证;肝肾
11、不足,须发早白,以及脱发,齿牙动摇等。 阴阳并补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均有阴阳并补的作用,气营分阳热证,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后者功用是清热兼以益气养阴,降逆和胃,主治热病后期,气阴皆伤,余热未尽,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等。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邪初传营,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神烦少寐,或斑疹隐隐;后者功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已入血,迫血妄行,症见吐衄、发斑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热毒证,三焦火毒热盛,症见烦热,错语,吐衄,发斑,痈疽疔毒等。黄连解毒汤上、中二焦热盛,热聚胸膈,症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等。凉膈散功用是泻火通便,清上泄下风
12、热疫毒发于头面,症见头面红肿焮痛,咽喉不利等。普济消毒饮痈疮肿毒初起,脓未成,或脓成未溃之证。仙方活命饮,脏腑热,心经与小肠有热,症见心胸烦热,口舌生疮,以及小便淋痛等。导赤散肝胆实火上攻的头痛、胁痛、目赤,口苦;湿热下注的淋浊,带下,阴肿等。龙胆泻肝汤肝火犯胃的呕吐,口苦,嘈杂,吞酸等。左金丸肺有伏热的咳喘,日晡热甚等。泻白散肺痈。苇茎汤,胃火上攻的牙痛,头痛,牙宣出血,颊腮肿痛等。胃热阴虚的烦热,头痛,牙痛,牙衄等。玉女煎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芍药汤、白头翁汤热病伤阴,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青蒿鳖甲汤、清骨散阴虚有火,发热,盗汗,面赤心烦,舌红,脉数等。当归六黄汤,阴虚证,肾阴不足
13、为主的各种病证;六味地黄丸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左归丸其滋阴补肾之力,大于六味地黄丸,纯甘壮水,补而无泻;肝肾阴亏,相火亢盛之证;大补阴丸阴血不足,阳气虚弱之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脘胁疼痛,吞酸吐苦等证;一贯煎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的咳嗽气喘,痰中带血证;百合固金汤肺阴不足,阴虚有热而致的咳喘或痰中带血;补肺阿胶汤胃阴损伤引起的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证。益胃汤专于养阴益胃,火热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其中十灰散凉血止血之中收敛清降与祛瘀并用,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热证出血,为常用的急救止血剂。四生丸与咳血方均治上部出血,但四生丸以凉血止血为主,长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衄;咳血方主要用于
14、肝火犯肺之咳血,重在泻肝火,化痰热而治本。下部出血,槐花散、小蓟饮子但前者善于清肠疏风,主要用治肠风便血;后者长于利水通淋,主要用于血淋尿血。,血热互结之下焦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与泻热攻下同施,功能破血下瘀,痰热证,痰热内扰,胆胃不和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恐癫痫等证。温胆汤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之证。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胸脘的小结胸病。小陷胸汤实热老痰所致的惊悸癫狂,怔忡昏迷,以及其他种种怪证。滚痰丸肺经燥痰所致的咳嗽痰稠,咯之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之证。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风痰挟热所致的痫证。定痫丸,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的表证,风热犯卫之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症,阴翘散,
15、桑菊饮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的肺热咳喘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风寒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鼻干嗌干,眼眶痛,脉浮微洪等症。柴葛解肌汤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无汗者。升麻葛根汤阴虚之人感受风热证。加减葳蕤汤,湿热证,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茵陈蒿汤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证。三仁汤热淋证八正散,日久,肾气虚弱,或无热邪者,以及年老体衰、孕妇不宜用。,郁热证,气、血、湿、食、痰、火六郁轻证气郁为主。越鞠丸本方不配化痰药而能治痰郁者,因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湿邪得去,则痰郁亦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配化痰之品。,感染病中西举例,仲景学说感受风寒-六经传变太阳经病变75变-7
16、5方证应对-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温热病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感冒咳嗽支炎-温病伤寒暑湿燥-气血痰-脏腑虚实阴阳变化-时间昼夜阴阳寒热转(变)化-十余方证变化-以变应变感冒咳嗽支炎-时间昼夜阴阳寒热转变化-抗生素(会变但阴阳性质未变),镇咳药-不变应万变,感冒咳嗽急慢迁延性支炎阴阳寒热诊治方案-19首方例,风热-银翘散,轻证桑菊饮.无数风寒-实证杏苏,虚证参苏.三拗汤,加山甲蜈蚣无数顽固性咳嗽湿热湿温-湿重三仁,热重甘露消毒.无数,痰热-痰重苇茎,热重麻杏石甘.无数转寒饮证-小青龙,苓甘五味姜辛汤.北京,南方医多例疑难病例转血瘀经络闭阻-轻血府逐瘀,重大黄庶虫,加山甲蜈蚣东莞转脾肺气虚
17、-异功散,补中益气.转肺肾两虚-六味,金匮肾气,都气,肝病的阴阳证侯变化-76方证侯,轻度慢乙肝-免疫耐受与低下-肝纤维化-阴寒-温阳散寒肝郁血瘀-疏肝活血阳气血虚.补益,结果:抗病毒2年阴转率58%,对照组38%.2年纤维化逆转80%,参考书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杨宏志主编 肝脏疾病及相关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研究,重度慢乙肝热毒织盛-免疫激活-肝纤维化-肝胆瘀热阴阳消长转阳热湿热证-热毒.茵陈蒿,五草重症早中期热毒织盛- 湿热证-热毒-后期恢复期脾胃虚寒 黄疸消退率86%,肝病并发病的阴阳证侯变化,急慢性胆囊炎胆胀湿热证-大小柴胡,扫毒泻心,大黄庶虫,鳖甲煎,慢性胆囊炎胆胀寒热错杂证自发性
18、腹膜炎阳明实热证-大小承气五草黄疸-阴黄阳黄实热腹水-阳虚腹水,黄疸阴阳证候,1湿热蕴蒸,热重于湿,2湿热蕴蒸,湿重于热,3热毒炽盛,10湿热兼表11胆腑郁热12胆腑瘀热-淤疸黄疸13阳明腑实14大肠湿热15悬饮肺热17结胸饮热互结19津亏阴虚血瘀-溶血黄疸,9寒湿阻遏,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基本特征与阴阳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与阳的属性,是广泛地代表着具有多样性的各种相关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为某一特定事物。,表一 事物的阴阳属性归类举例阳昼春夏热光亮活动上升 | | | | | | |阴夜秋冬寒晦暗沉静下降阳 向外 兴奋
19、 亢进 功能 无形 轻清 | | | | | | 阴 向内 抑制 衰退 物质 有形 重浊,结构: 阳 上部 体表 背部 外侧 六腑 心肺 | | | | | | | 阴 下部 体内 腹部 内侧 五脏 肝肾 心阳 肾阳 | | 心阴 肾阴生理: 阴平- 阳秘病理: 阴邪 阴胜 阳伤 寒证 阳虚 肾阳虚 | | | | | | 阳邪 阳胜 阴伤 热证 阴虚 肝阳上亢,诊断:阳证 表 实热 色鲜明声洪亮| | | | | 阴证 里 虚寒 色晦暗声低弱 浮数大滑实 | | 沉迟小涩虚治疗:阳 温热 燥烈 辛甘淡升散 | | | | | 阴 寒凉 滋润 酸苦咸敛降,阴阳属性的变化,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
20、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可以改变的,阴可以转变为阳,阳可以转变为阴。例如:热咳转寒咳。二是阴阳之中再可分阴阳,即阴中还有阴阳,阳中还有阴阳。如,五脏属阴,而每一脏又可分阴阳,如肾阴、肾阳。,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不相关事物不分相对性-可以转化可分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 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阴阳两个方面之所以是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有斗争,才有发展;有制约,才有规律性。如:天平,2、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和阳的两个
21、方面,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无所谓热。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又称为“互根”。,3、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消长,是说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如:太阳图10与11,临床的八纲寒热证侯变化,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正常状态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地平衡状态之中的。,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
22、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热咳-寒咳-寒热错杂咳热极-阳脱,常可以见到的阴阳转化的例子。如某些急性热病感染性休克,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厥脱危象。此时,若抢救及时,处理恰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搏转和,阳恢复,病情又可转危为安。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支气管炎热咳用抗生素-转寒咳,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在体表则背属阳,腹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体内则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居于上部的心
23、、肺属阳,居于下部的肝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机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营养物质之获得及阴精的产生又必须依赖脏腑的机能活动。正如素问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说明人体的发病与病理变化阴邪如风寒湿、阳邪火热暑燥;五志化火饮食寒热,劳倦伤阳等致阴阳失衡人体质也有阴阳寒热之分。,阳邪致病,就会出现阳盛阴伤的热证;阴邪致病,就会出现阴盛阳伤的寒证。阳气虚则不制阴,而出现虚寒证;阴液不足则不制阳,而出现虚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
24、外热,阴盛则内寒。”,(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以阴阳作为总纲来统领表、热、实的阳证里、虚、寒的阴证。,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中声音洪亮者属于阳,声音低弱属阴。切脉的浮数大滑实属阳,沉迟小涩、虚则属于阴。察色按脉肌肤四肢闻声问症先别阴阳,阳黄类证侯,黄疸证候20余个1湿热蕴蒸,热重于湿-重证,2湿热蕴蒸,湿重于热-轻证3热毒炽盛,血热血瘀-重证4湿热兼表5胆胀胆腑郁热6胆胀胆腑瘀热,阴黄类,13阴黄寒湿14阳虚阴黄,21阴津亏虚血瘀-重证22气虚津亏血瘀23黑疸血瘀入络-重证24肝癌25痰瘀互结26阳虚津亏瘀热-重证,(五)用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
25、出发,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药物属性,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药味酸、苦、咸的属阴,辛、甘、淡的属阳;具有敛降作用的属阴,具有升散作用的属阳。虚热证,就要用凉性滋润的药物经滋阴,阳虚的虚寒证,就要用温热的药物以补阳。,思考与作业,归纳教材中的阴阳现象.找出阴阳消长的例子找出阴阳转化的例子,五行学说,教学目标,掌握五行概念和生克乘侮规律。4、熟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5、了解五行属性和归类。,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案例,名医以怒胜思-老妇早年丧夫积郁成疾而亡,女儿伤心过度而病,药方:买通巫婆驱
26、邪。假借亡母激怒报复女儿终告病愈。利用五行肝木克脾土。名医俞加言,巧借惊怒发痘疹案-利用五行宣泄肝火,减轻内热。,第二节 五行学说概念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物质所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都是由于这五种属性物质的联系运动变化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结果。起源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取象比类法 五种物质的特性: 木是 “生发、条达” 火是 “温热、上升” 土是“生长、变化”; 金是 “清肃、坚劲” 水是 “寒润、向下”,五行的属性, 取象比类”的演绎方法而把它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推演络绎法-间接推演法相关事物归为一类
27、。,对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和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作广泛的联系和研究,并用“五行”归纳方法,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请见下图,表二 五行属性归纳表 人 体 五行 自然界五脏六腑 五官形体情志 五行 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肝 胆 目 筋 怒 木酸 青 生 风 东 春 心 小肠 舌 脉 喜火苦 赤 长 暑 南 夏脾 胃 口 肌肉 思 土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金辛 白 收 燥 西 秋肾 膀胱 耳 骨 恐 水咸 黑 藏 寒 北 冬,从上表横列的方面看,1.是概括了人体及其与自然界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可相比拟的内在联系。2.明确了这种联系,便可
28、以概略地理解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特性和相互间的关系,3.解释脏腑出现的某些生理和病理现象,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二)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相生,有相互资生、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克制的意思。这种关系的存在,促进着事物的运动变化。相生的关系是:相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孳生,循环无尽。 相克的关系是:相隔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如:木生火,火生土,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
29、两个方面。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例如:木克土,土克水,则木为土“所不胜”,水为土之“所胜”。,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生与相克,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相乘”和“相侮”,是五行间正常生克关系的异常变化。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 相乘,是属于太过的相克,是克方过强或克方虚弱以致超过了正常的制约程度,其规律与相克是一致的。秋天多肝病?是金克木,相侮,即恃强凌弱的意思,是属于被克方过亢或克方虚弱所引起的被克方反克克方的变化。例如:肝木是克脾土的如土气壅滞脾胃湿热
30、,可反过来使木气郁结等。临床上的胃病出现的肝气郁结证。,至于相生方面的异常,会引起“子母相累”的改变。例如;木气不足,不能生火,称为“母病累子”或“母病及子”出现阳气不足;如木气不足,影响及水,则称为“子病累母”或“子病及母”等出现肝肾阴虚证。相生或相克关系的异常改变,可以相互影响。五行的这种生克关系异常,就是事物内部相互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表现。,(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归类于五行的同时,还以五行的关系来解释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肝喜条达(有生发的意思),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温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肺有肃降作用,金有清肃
31、、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阴有滋养全身作用,水有滋润特性,故以肾属“水”。脾为生化之源,土有化生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如肾(水)之精以养肝, 肝(木)藏血上济于心, 心(火)之热以温脾, 脾(土)化生水谷以充肺、 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足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足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行,足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足以防止心火的亢盛,心(火)的阳热,足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木乘土),脾病也可以传肝(土侮木),肝脾也可以同病(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
32、肝病也可以传心(母病传子)、传肺(木侮金)、传肾(子病及母)。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 此外,某些急性病证的发生、发展、演变,常常并不完全依照这样的次序而传变。,(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与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就可以诊断为肝的病变。木郁化火传脾易动血如胃出血。,脏腑兼证辨证脏腑兼证不等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病较为常见;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等。因此,辨证时应当注意辨析脏腑之间有无先后、主次、因果、生克等关系,才能明确
33、其病理机制,作出恰当的辨证施治。,母子关系,六、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的含义因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睦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 脾肺气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具有肺气虚,宣降失职见症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吐痰清稀量多。 ()具有脾气虚,健运失职见症食欲不振,腹胀便瘤,面浮肢肿,苔白滑。 脾肺气虚证的审证要点食少便溏,咳喘短气及气虚之象,反侮关系,九、肝火犯肺证 肝火犯肺含义因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而使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按五行理论又称“木火刑金”证。 肝火犯肺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具有肝火犯肺,肺失清肃见症咳嗽阵作,甚则咳血,痰黄稠粘。,()具有肝经实火内炽见症胸胁的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
34、赤,烦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肝火犯肺证的审证要点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易怒及实火内炽之象。,肝郁脾虚证-相乘关系,1 肝郁脾虚证的含义指肝失疏泄,脾失幢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 2 肝郁脾虚证的辨证分析要点 ()具有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见症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怀抑郁,或急躁易怒,苔白,脉弦。,()具肝气犯脾,脾失健运见症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呜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 3、肝郁脾虚证的审证要点胸胁胀满,腹痛肠呜,纳少便溏。,指导临床治疗,1指导控制疾病传变-未雨绸缭提前预防见肝之病当先实脾2确定治则与治法-虚则补其母如肾虚补肺。实则泻其子。清心火泻肝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和内脏生克关系的异常变化有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肝郁-脾虚-肾虚肝虚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等。,参考书籍,走近中医思考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