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书香征文 5 篇【篇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涌现了这样一群女作家,她们勇于闯进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世界,大胆书写女性自身的情感和欲望。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心思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她们讲述着女性不为人知的痛楚。其中,出生于饥荒年代的虹影,更是凭借着自己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她用实录的方式讲述着自己屈辱的出生以及坎坷的成长经历,并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紧密结合,在众多女性作家中脱颖而出。 小说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刘再复在虹影:双重饥饿的女儿中指出:许多作家忘了(甚至刻意轻蔑)对时代的感受,而对这种遗忘和轻蔑,我想向中国文学界发出一种不合
2、时宜的声音返回祝福、返回生死场、返回静静的顿河。在这种期待下,看到饥饿的女儿这一拥抱时代抒写作者对时代那种准确的、具体的、令人叹息的描摹与感受,我真的心情难以平静。 此外,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在评论饥饿的女儿时也曾指出,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英国著名女作家玛丽维斯利评价该书说这是一本美丽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书,是我们不曾看到的那一部分中国的史诗,绝对的让人着迷。 此外,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于 1998 年 8 月 9 日头版刊发评论及作者照片。美国纽约时报也曾做书评:读她的故事,你会发现你进入到一个苦恼灵魂深藏的真相里。 不难看
3、出,饥饿的女儿之所以能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肯定,不是因其高超的叙事技巧或华丽的语言,而是深植于其中的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记忆。虹影在书写自我的同时,也将那段不该被遗忘的苦难记忆唤醒,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饥饿,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本文重在探讨饥饿的具体表现、虹影叙写饥饿的特点、三位女性各自反抗饥饿的方式和结局,以及由不同的结局所引发的关于逃离的思考。 一、被饥饿笼罩的年代 出生于 1962 年的虹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饥饿,但也间接成为了这一苦难时代的见证者。她试图通过讲述六六曲折的成长故事,来唤醒人们关于苦难历史的记忆,并为千千万万个六六和母亲一样的女性代言。她自己曾说,这(饥饿的女儿)是一部表
4、面上写她的成长史的小说,一个女孩子成长有很艰难的路程,而实际上她是借此回忆了我们国家整个的成长史,她觉得我们国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怎么从 1949 年跨度到大跃进,怎么从大饥荒跨度到文革,又怎么从文革跨度到 80 年代解冻时期,又怎么走到现在。我们必须回忆这段历史,否则我们就会遗忘它。 这段关于饥饿的痛苦记忆,激励着虹影不断超越自我,同时也警醒后人应该正视历史,避免悲剧的重演。 关于饥饿,虹影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虹影认为:我说的饥饿,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也是我们心灵深处的饥饿,整个民族的饥饿,书中所写的饥饿,是我个人的生存的饥饿,精神的饥饿,甚至是性饥饿,也是一种民族记忆的饥饿。由此可见,饥
5、饿既指物质层面,也涵盖精神层面,既涉及个人,也关乎整个民族。 (一)饥饿的三个层面:食的饥饿、爱的饥饿以及精神饥饿 民以食为天。简单的一句话就足以突显食物的重要性。60 年代的中国是被饥饿笼罩的黑暗时期。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国情报告中曾提到: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大幅度减产,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足而死亡约 1500 万人,成为本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饥饿俨然成为了死亡的代名词,折磨着芸芸众生。 出生于 1962 年的六六,虽然有幸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但饥饿与她也只是隔了母亲的一层肚皮。饥饿是我的胎教,我们母女俩活了下来,饥饿却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甚至在梦中,六六也无法摆脱饥饿的折磨。我在梦里
6、总饿得找不到饭碗,却闻到饭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地哭,恨不得跟每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为了一个碗,为了尽早地够着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过我的人跪着作揖。 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六六甘愿放弃个人的尊严与羞耻心,虽然是出于无奈,但也不禁让人心寒。 在饥饿的年代里,死亡不再是一个抽象名词。它变得很具体,具体得你不敢去触碰,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这位瘟神,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厄运。三姨、三姨父以及外婆相继被活活饿死的残酷现实成了六六一家人心中永远的痛,但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为了生存,一家人都在竭尽全力地付出。大姐带着弟弟妹妹挑野菜;三哥每天靠江吃饭,打捞江面上漂浮的菜叶以及废物,全然
7、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父亲往快蒸好的米粒中加水,提高出饭率,哄骗自己的肚子,将自己省下的食物带回家,甚至为了省下一口早饭,谎称自己不饿,落下了严重的肠胃病;母亲,一个本该得到丈夫呵护的女人,却在父亲患眼疾后主动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用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撑起了整个家饥饿是可怕的,但是饥饿也让人们变得更加坚强,虽然充满了血泪,却也不乏丝丝温情。 与生理的饥饿相比,心灵的饥饿更加牵动人心。对于六六而言,仿佛生来就被剥夺了被爱的权利。她始终被多余人的苦恼困扰着。在家里,父母对六六的态度全然不同于对其他的孩子。哥姐们,母亲一味迁就纵容,父亲一味发威。对我,父亲却不动怒,也不指责。父亲看着我时忧心忡忡,母亲
8、却是凶狠狠地盯着我。 父母待六六,好似对待一个来窜门的孩子,生怕出顶点儿差错,不好向家长交代。六六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和母亲之间隔着一道墙,杂草在其间疯长。在学校,连最蔫的男同学也对六六不感兴趣;面对女同学的欺侮,六六不仅没有反击,竟然连屈辱也没感觉到。六六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找不到存在感,于是她转向内心,希望在幻想和梦中能够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据。我希望那个跟在我身后的陌生男人不要离开,他该凶恶一点,该对我做出点出格的事,强暴之类让人发抖哆嗦的事。那样我就不多余了。 在六六看来,被陌生人强暴是证明自己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而造成的伤害早已退居次要地位。这种想法虽然很极端,但也反衬出六六强烈渴望被人认可,被
9、人关怀。 历史老师的出现,使六六的幻想变为现实,然而结局却不如预想的那般美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六六是被历史老师诱奸的。这个比六六年长二十几岁的男人,用一本人体解剖学勾起少女对两性问题的好奇心;接着,他又给六六画了一幅只有上半身的素描,并自己保管起来,也许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开始谋划怎样完成剩下的一半;在临死之前,居然还堂而皇之地与六六发生关系,并告诉六六她只是自己的一段艳遇。他的行为固然可恨,但也从侧面说明六六极度渴望被关注,被关爱,即使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六六的心灵饥饿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特殊身份造成的,因而不具有普遍性。相比之下,精神饥饿则是普遍存在的。极左政治路线给中国社会特别是最底层人民
10、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不仅仅来自于政治上的迫害、经济上的贫困和肉体的伤害,更为悲哀的是思想上的毒害和对于人的道德尊严和权利价值的践踏。 对于南岸人而言,看死尸竟然成为他们日复一日刻板生活的乐趣,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人人称赞的孝子对母亲饿死的真相避而不谈,反而积极写入党申请书, 对党歌功颂德;干部为了一己私利,在饥荒年代依然说谎与食的饥饿相比,精神的饥饿显然更为可怕,也更可悲。 总而言之,六六一家是众多不幸家庭的缩影,也是整个民族苦难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记忆的缺失,所有的苦难浓缩为饥饿这一直接而深刻的体验。饥饿变为永远的痛苦记忆,为了治愈受伤的心灵,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省,才能避免悲剧
11、的重演。 (二)虹影饥饿叙事的特点 饥饿的女儿一方面展现了饥饿年代生存的艰辛,另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六六探寻身世之谜、反抗命运的成长经历。我(六六)在饥饿中出生,又在饥饿中反抗。所有人的命运似乎都与饥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饥饿成了小说的中心意象。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在此有必要对小说饥饿叙事特点进行简单的探究。 在虹影之前,已有很多关于饥饿的文学作品。余华以冷漠的态度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阿城用传奇的手法写出了棋王;张贤亮则通过带有自传色彩的绿化树演绎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饥饿中获得救赎与这些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虹影则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书写她自己的饥饿人生体验,带领读者走进那个饥饿
12、的时代,感受那些饥饿灵魂的呼喊与抗争。其饥饿叙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独特的视角。自传体小说多采用单一的个人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虹影则创造性地将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包含着两种叙事眼光:一是叙述者我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事的眼光,二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 这两种眼光可分别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内视角将读者直接引入我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具有直接生动、主观片面、较易激发同情心和造成悬念等特点。饥饿的女儿以我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使读者能够透视我(六六)在生理和心理上隐秘的饥饿感,无形间,读者走进了六六这个苦难灵魂的深处,
13、并跟随她一起体验饥饿。又因为第一人称视角具有局限性,使得读者仅能看到聚焦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因此很容易产生悬念。在小说中,六六的真实身份一直都是个迷,直到那个跟踪她多年的男人最终以亲生父亲的身份出现在视野中,所有的谜团才最终消散。随着谜底的揭开,读者心中一直悬着的石头也才最终落地。与内视角不同,外视角则故意将作者与小说叙事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审视自己痛苦的过去。此外,虹影又运用全知视角,写六六出生前家里的情况(尤其是母亲为了全家能够熬过饥荒,与另一个男人发生关系的事情)、历史老师在文革中自缢而死的场景以及其他人在饥饿年代的不幸遭遇。全知视角的介入有效扩大了
14、小说的表现范围,描绘了一幅被饥饿笼罩的历史画卷,使虹影最终跳出了个人书写的局限。总之,双重视角在文本中交织穿插,各司其职,从而沟通了女性私人领域和时代公共领域,使小说具有深刻的内涵。 第二,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与其他自传体小说不同,虹影并没有过多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文本中,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书写着那个饥饿的年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在评论饥饿的女儿时曾指出,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 小说中写到外婆、三姨以及三姨父在饥饿中饿死的场景时,没有呼天抢地的悲痛,只有客观冷静的描述。同时,叙事者六六也好似一个局外人,缓慢地讲述着
15、一个关于私生女、贫困家庭和苦难岁月的故事。这种冷静的表述方式使作者虹影与人物和时代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让她能够用一种更理性、更全面的态度审视自我、审视饥饿。 第三,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的紧密结合。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作家虽大胆书写女性自身的情感欲望,但大都局限于写儿女情,家务事。 虹影则打破了个人写作的限制,将六六的不幸放到苦难的大时代环境中去审视,并且随着六六身世之谜被一步步解开,苦难的时代面貌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虹影力图通过书写个人的痛苦经历达到唤醒民族苦难记忆的目的,让作品具有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总之,以上三方面的叙事特点使虹影在叙写饥饿时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从而具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在黑暗中反抗 尽管饥饿是一种磨难,但也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寻求出路。从母亲到女儿,虹影为我们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义无反顾的抗争。抛开结局不看,其行为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 (一)母亲:从逃离到隐忍 在文学创作中,男性总是隔着一层来描写母亲,并倾向于将美好的人性附加于其上,因而才会形成母亲神圣化的文学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张爱玲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