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7468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位置意识”与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内容提要】 本文以战略文化的观点,从“和”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人的位置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日本人文化性格中的上位意识和下位意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位置意识为背景的日本战略文化特征及其与大国结盟并努力成为大国的战略思维方式。进而分析了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通过建立“普通国家”而再次显现出来的上位意识,即大国意识的恢复。最后通过日本人的对美追随政策和日本人的中国观,进一步讨论了日本人的位置意识和大国意识。 【关键词】 位置意识 战略文化 等级观念 上位意识 下位意识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日本战略文化特点的分析,探讨日本国家未来的战略走向,同时,也为认识

2、和了解日本提供一个视角和方法论。 一关于战略文化的概念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战略问题其实并不少见,但是“战略文化”(strategic culture)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却是近年的事情,它最早是1977 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施奈德(Jack Snyder)在有关苏联核问题的报告苏联的战略文化对有限核战争的意义中提出来的。 施奈德认为, “战略文化”是国家战略的制定者通过指导或模仿获得互相共有意识、感情性条件反射和习惯性行动方式的总和。(注:Ken Booth and Russell Trood eds.,Strategic Cultur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Mac

3、millan Press: London,1999),pp.4-5.)还有人把“战略文化”理解为对国家安全保障的认识、政策的形成、危机处理、权力行使的方法等广泛问题有巨大影响,并在一个国家居主导地位和为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观念、信条、教训、态度等。 战略文化显然与“政治文化”的概念有所不同,战略文化所涉及的对象通常包括对安全保障的认知、防卫政策、外交政策、军事原则、核战略、常规战略以及结盟思想等广泛的领域。从广义上讲,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集团关于安全保障和国家利益的判断及其行为的传统方式。 “世界上每一种战略思想都与一定的思想文化相联系,尽管战略是服务于国家政治的,但从宏观角度看,战略思想

4、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思想文化是战略的底蕴和根基。 ”(注:李际均:论战略文化 , http:/ 策中略文化 、 国際政治2002 年 2 月、64 頁。)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文化都必然被打上这个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烙印,而一个国家的战略家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教养中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活动,传统思想文化必然是特定的战略家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它决定着这个国家战略目标的连续性和战略家对国家利益的判断。 可以说,战略文化是任何国家的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存在的“看不见的手” ,它具有半永久性的特点,它是寻找一个国家的传统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一把钥匙。因

5、此,我们在分析有关国家的国家行为、外交政策及其战略部署时,从战略文化的角度出发挖掘其深层次的思想文化与哲学的根源是很有必要的。 二位置意识日本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 日本的战略文化是根基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所以,要分析日本的战略文化,就必须对日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那么,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 “和”的文化 日本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可以从古往今来日本人所共同遵守的一些基本习惯或者信念中去寻找,这些习惯或者信念经常成为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比如“和”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自从日本人用“和”字代替“倭”字(有人说“和”字是古代中国政

6、府赐予的)表示国家名称以后,他们也同时把“和”这个汉语概念的内涵引入到了日本文化之中。在古代的日本,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 。19 世纪的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在他的名著武士道一书中,用“义” 、 “勇” 、 “仁” 、“信” 、 “忠” 、 “礼” 、 “克己”等儒家的概念阐述了武士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从而也第一次为日本社会达到“和”的境界提出了具体标准。 日本人经常说要遵守人与人之间的“和” ,维护团队的“和” ,不要破坏了“和”等等。他们还想尽各种办法在团队中贯彻“和”的精神:新成员来了要开欢迎会;有人离开要开欢送会;新团队结成要开庆祝

7、会;大学老师要跟学生开度假会;下级不能冒犯上级,晚辈不能与长辈平等,后辈不能顶撞前辈,女人不能跟男人顶嘴,等等。 以上这些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和”的概念。 “和”不一定是平等的,但却是有序的;“和”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却是和谐的。尽管它赋予强者以权威并助长了“欺负弱者” 的现象,但不管怎么说, “和”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同于中国以家族或血缘为纽带的传统文化,它是集体中等级的和谐。 (二)从“等级观念”到“位置意识” “和”的理念在日本人身上的表现就是集体观念,这也是日本人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日本社会里,服从集体和接受他人意见,总是高于个人看法的。作为个体的日本人通常不是以自

8、身的标准,而是根据所在团队的价值取向来判断是非的,因为这是“和”的要求。 因为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日本的集体中是有等级的,等级观念是使集体达到“和”的境界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日本在江户时代就形成了严密的等级制度,它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仅武士阶层就有十多个等级。整个社会强调主从关系,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前辈与后辈之间层次清楚,泾渭分明。每个人都十分明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大家安分守己,心安理得地为维护团队的“和”做着贡献。 等级观念必然派生出位置意识,它是日本文化及其民族性格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位置意识让日本人养成了不轻易“越位”的习惯。比如,历史上,日本的天皇虽然多数时期都没有足够的实

9、力,但他却能在日本维持其所谓“万世一系”的地位,甚至连统治了日本 260 年的幕府将军,也没有萌生过取天皇而代之的想法,其根本原因除了他们无法建立天皇那样的“神性”之外,还在于日本人对天皇的位置意识没有发生过改变。从纵的方向看,位置意识可以派生出上位意识和下位意识。上位意识决定了“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傲慢、欺压和控制,当然不排除呵护、提拔与照顾;下位意识决定了“下位者”对“上位者”的谦虚、服从和顺从,当然如果位置意识发生改变,也会出现“下克上”与桀骜不驯的情况,历史上的“二二六”事件就是因一些年轻军官的扩张意识恶性膨胀而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但从总体上看,日本社会还是经常处于上下有序的和谐与稳

10、定之中。 从横的方向看,位置意识可以派生出横向竞争意识和横向看齐意识。横向竞争意识决定了日本人顽固、保守褊狭和自私排外的特点;横向看齐意识则决定了日本人灵活、善于模仿和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横向竞争意识与上位意识重合,表现出对异己者或下位者的排斥与不屑一顾;横向看齐意识与下位意识重合,表现为被同类或上位者的吸引与对其尊重、在意。 当日本人产生横向竞争意识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出现了对于对手的优越感,即上位意识,可以说横向竞争意识是上位意识的反映;而当日本人产生横向看齐意识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在对方面前产生劣等感,即下位意识,可以说横向看齐意识是下位意识的反映。 由此可见,日本人实际上是一个矛

11、盾的统一体。 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骄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注: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1990 年,第 2 页。)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的位置意识在作怪,日本人总是不断地判断着位置的变化,以便迅速调整自己的角色。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与对方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上位者或者逆来顺受地成为下位者。美国在战前被某些日本人称为“畜生” ,但战后一夜之间“畜生”变成“盟友”了,心态调整之迅速且顺利,让其他民族瞠目

12、结舌、匪夷所思,但在日本人那里这一切却都顺理成章。 三与强者结盟日本战略文化的特点 (一)对中国的失望 日本的战略文化,就是指日本在构筑和实施国家战略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和”的文化、等级观念和位置意识,也必然反映在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上,成为其构筑国家战略的习惯性思维方式。 作为岛国,日本本来是个封闭型的国家,横向竞争意识和对周边小国(如朝鲜半岛)的上位意识,使他们具有排外的特点。但是,一旦发现了比自己发达的上位文化,他们又很容易产生劣等感,并打开大门虚心学习外来的先进的东西,表现出横向看齐意识和下位意识。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日本学

13、习的楷模。尽管隋炀帝时,日本使节小野妹子所带的国书上写着“日出之国天子致日落之国天子” ,反映了他们要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意识,但在“华夷秩序”之下,日本也只能从上位国家中国吸收文化,不管儒、道、佛还是宋明理学,无不全盘接受。到了丰臣秀吉获得了日本列岛的霸主地位以后,日本人再次感到了位置的改变,曾出兵朝鲜半岛与中国明朝较量了一番,但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曾经遭受过忽必烈的袭击,但是,近代以来,他们第一次感到自己民族命运的威胁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中国这个“楷模”之国,败给英国以后第一次失去了在亚洲的仲裁和保护国地位,也在日本人心目中失去了威信。当 1853 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铁甲战舰来到浦贺

14、港时,面对这从未见过的“黑色”庞然大物,日本人感到了惊恐万状和孤独无助。而当 1856 年日美两国就日本的“开国”问题进行谈判时,则正值“亚罗号事件”发生和中国输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这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谈判官吏,他们“深恐日本重蹈清朝的覆辙” ,于是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签订了日美通商条约,答应了“对外开放” 。 (二)脱亚入欧 “黑船来航”无疑成了明治维新发生的基本原因。挨打之后有的人感到的是疼痛,有的人则感到的是对方的力量。1863 年,伊藤博文去英国留学,看到西方的发达,便认识到日本“攘夷”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回国后致力于消除“攘夷”思想的工作,确立日本对西方的下位意识,参加明治维新,后来曾

15、四次出任日本首相。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积极引进西洋文明,倡导“和魂洋才” ,大日本帝国宪法本来是对普鲁士宪法的模仿,但后来成了明治国家的基本理念。经过“文明开化” 、 “殖产兴业” 、“富国强兵”等一系列改革之后,日本改变了政治制度,开放了门户,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维新的成功也使日本固有的等级秩序观念,特别是它的位置意识作为一种战略文化从国内拓展向国际,从内政发展到外交。他们开始对“大国”表现出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大国意识膨胀的结果是确立了对“老大帝国”中国的上位意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日本开始不屑于与亚洲国家为伍,福泽谕吉在他的脱亚论中,提出了告别中国、朝鲜这样的亚洲“恶友” ,加入欧洲

16、先进行列的主张。还有人建议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与西洋人通婚改良人种。 位置意识的变化,当然要求与新的上位者保持一致。这种意识一般高于道德判断,所以日本人毫无抵触地模仿着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殖民主义统治。他们首先为夺取朝鲜与清朝开战。然后,与大英帝国结盟,为夺取中国东北与俄国开战。最后他们向德、意看齐,与阻碍他们在大陆“开拓新天地”的英美开战。受到打击以后的日本人感到了美国的力量,所以二战后的日本又实现了由反美到“亲美”的转变。用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话说就是, “在这里,日本人服从权威者的传统性格”(注: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年,第 42 页。)起了作用。 当然,用权

17、力政治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日本与强国结盟的战略传统,然而日本人服从权威者的传统性格显然要先于权力政治的理念,这种性格是日本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下位意识的反映。 “与强者结盟”就是与狮子站在一起,而不是与绵羊站在一起,这是日本战略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从“日英同盟”到“德意日轴心” ,再到战后的“日美同盟” ,都证明了这一点。 四“普通国家”论日本战略文化的连续性 (一)军事上的韬光养晦 战后日本无抵抗地接受“麦克阿瑟体制”是战败的必然,也可以说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现。战后,他们重新承认美英等海洋国家拥有卓越的文化,放下武器以后,他们对于“凭借超乎日本人想象、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军事力量压倒了日本帝国的美国

18、人” ,表现了“随和、亲切” 。(注:五百旗頭真 外交戦略中日本 ODA 、 国際問題2003 年 4 月。)他们虽然没有忘记广岛、长崎的惨状,可同时也记住了战后美国大兵向日本老百姓分发巧克力的情景。于是,他们在外部强制和内部自律的双重作用下,对过去的极端军国主义政策进行了反省,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宪法”为制约机制、以日美安保同盟为保障措施、以“专守防卫”为基本方针的安全战略,从而走上 60 余年的和平发展道路。 非军事化是日本在战后和平发展的主要特点。前首相吉田茂认为,日本应该首先在经济上得到发展,所以他曾经坚决反对美国的再军备要求,主张以“轻武装和经济优先”为主要特征的“吉田路线” 。为此,

19、有人认为这证明日本在战后形成了“反军国主义” (antimilitarism)(注:Jeffrey S. Lantis,Strategic Culture and Threat Assessment,http:/66.218.69.11/search/cache?p=Jack+Snyder+stratgy+culturefr=yfp-t-501toggle=1ei=UTF-8vc=fp_ip=CNu=www.wooster.edu/polisci/jlantis/Strategic%2520Culture%2520and%2520Threat%2520Assessment.pdfw=jack+

20、snyder+stratgy+strategy+cultured=Uzd0n0VuNz4vicp=1.intl=us/.)的战略文化。但是,这种判断未免武断,因为吉田茂也不是绝对反对再军备的,他只不过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主张优先恢复经济而已。 到了 60 年代后期,随着日本在经济上的发展和实力的逐渐充实,情况自然地发生了变化。这时,吉田认为,现在“在防卫方面,日本也似乎即将度过依靠别国力量的阶段”(注: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第93 页。)。他开始鼓励日本人说:“日本人是富于冒险精神的国民,而且他们的眼界决不会仅仅限于日本这个范围。对今天的日本来说,最重要的是,抱有理想,并且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寻找舞台。 ”今天,日本企业已经遍布全球。 (二) “普通国家”论 战后日本在军事上韬光养晦,显然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