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的案例启示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7488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蝙蝠和雷达》教学的案例启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的案例启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的案例启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的案例启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的案例启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蝙蝠和雷达教学的案例启示分析说明文教学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情又有理,情趣盎然?笔者一直以为应该以“文”定学,也就是从文体本身出发,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实施有效教学。一、思考起点:科普文的教学内容确定我为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上过一节示范课,绕开情感型文学作品,选择了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蝙蝠与雷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1 课) 。我有一个习惯,遇上重复教的课文,一定得翻看以往的备课记录,便于改进教学。以往教学思路大致是:从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四个方面入手。此课,我也多次听过,几乎千篇一律。怎样从常规模式中跳出来,开拓出一条新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2、我想:教科普说明文,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文本和掌握科学言语的能力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表达的严密性也应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突出科学言语应有的教学地位,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什么确定了,接下来应怎么教?说教,容易把说明文概念化;朗读,科普文体语言并不算优美,一味地朗读,似乎价值不大。再三思忖,我决定进行一次学生学习情境的策划雷达发明“新闻发布会” 。有人提醒,面对一节科普文的公开课,设计一次活动, “语文味”会不会打折。担心是有,但尝试就是实践,教学真理总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得出的。我知道,这种课型,对老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很高。我有

3、必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并设计了一张预习卡:预习课文,读通课文后完成: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 ,使( ) ;想一想:这表格还可填写其他内容吗?查资料,并找出相关发明依据。二、活动实施:科普文学习情境的策划上课时,让学生过关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是我这课教学的起点。读完,开始实施我的“策划”了,主题以“新闻发布”的活动介绍“仿生学” 。与其说是活动,不如说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情境。学习情境 1:读新闻发布会准备教学内容:读课文,如果要进行“雷达”发明新闻发布会,想一想我们得准备哪些语言材料(内容) 。我用课件出示话题,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带给他们无限的自主创造空间。学生开始

4、交头接耳,懂得要再读课文,从中寻找材料。学生的学习既主动又井然有序,他们完全沉浸在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之中。读后,我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材料用最简洁的词语或短句表达出来。课中时有高潮迭起,气氛欢快热烈现摘录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生 1:蝙蝠夜晚探路原理。生 2:科学家以蝙蝠三试验。生 3: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生 4:飞机能在晚上飞行的原因。生 5:科学家发明了雷达。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但这并不等于理清了课文的条理。我问学生:“刚才几位同学的材料从文中来,如果要重新整合成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我试着把课文内容顺序打乱,用课件出示如下:(1)科学家对蝙蝠夜晚飞行产

5、生疑问。(2)科学家做实验,发现蝙蝠探路的方法。(3)蝙蝠夜里飞行畅通无阻。(4)科学家依据蝙蝠探路的办法发明了雷达。(5)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飞行?课文叙述顺序打乱的破绽,很快被学生发现了,纷纷举手质疑。 “老师,课文有两处疑问,一处是飞机为何能在夜里飞行?引出蝙蝠的启示;第二处是蝙蝠为何能在夜里飞行?引出科学家研究蝙蝠的兴趣。你理出的提纲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思路。 ”“我认为要先写飞机夜里飞行的疑问,接下来写与飞机有关的蝙蝠,然后再写与飞机有关的雷达,最后揭示飞机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老师,你列的提纲读起来思路不清,不信你再读读。 ”显然,学生们知道了此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依学情让

6、学生重新排列,理清条理。这个环节上完后,我心中还是没有底:这样的课实在吗?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提高吗?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平淡无奇的常规教法按顺序读清条理,要比刻意求新的教学更让人“放心”一些。但与常规教学相比,我赋予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形式,却易招到质疑,可能会被批为“花架子” “华而不实”等。因此,我必须反复求证:我的这一节课是否形式大于内容?是不是只让学生通过“读懂内容”在课文里面走了一遍,学语文更重要的不是言语实践吗?理性的思考促使我将教学深入下去。学习情境 2:写学写新闻发布稿教学内容:“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 ,使( ) 。”依据括号中填入的词语,发现其间的联系,写一则新

7、闻发布稿。(1)写什么?我提示学生虚拟一个角色,把自己收集的“仿生学”资料,写成一篇新闻发布稿。如:一学生收集了“人们从蝴蝶身上受到启迪,发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 。依据是:蝴蝶身体表面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2)怎么写?我引导学生再读蝙蝠与雷达 ,并问学生,为了说明研究之艰辛,哪些词眼不能忽视?(“反复” “终于”两词体现科学家研究的长期性、严密性,说明遣词要准确、严密。 )我以“蝙蝠与雷

8、达”为例,告诉学生新闻发布稿件的格式及内容:标题:蝙蝠与雷达导语(开头):飞机能在夜晚飞行?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主体(内容):蝙蝠飞行探路的原理,科学家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然后发明了雷达。结语(结尾):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我们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发现。学生的言语表达活动在我设置的情境中进行。当然,我不是教学生写新闻文体,只是意在借此形式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和科学思维。学习情境 3:创宣读自己的新闻稿教学内容:学生读自己写下的稿子,其他学生对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学生写的稿子内容丰富多彩,有:雷达与青蛙的眼睛、飞机的制造原理与风筝、潜水服与鲨鱼皮给学生一个表达空

9、间,意料之外的收获接踵而来。例稿:同学们,潜水艇能够轻快地浮于水面,又能灵活地潜入水里,就像海里的一条大鱼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鱼肚子里有个鳔。鳔有什么用呢?它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够帮助鱼沉下去。鱼鳔里鼓足了气,鳔胀大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大。鱼摆来摆去,就浮上来了;鱼鳔里的空气少了,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观察试验,终于明白了鱼能潜入水里的原理。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的舱口可以密封。密封后,艇身没有一点缝隙,从外面看真有点像鱼。潜水艇里有一个特别大的“柜子” 。它航行的时候, “柜子”里装上水,它就慢慢地沉下去了;把水排出去,它就慢慢地浮上来了。潜水艇和鱼一样,能够在水上航行,也能够在水下前进。同学们,我们要从小认真观察事物,善于联系生活,也许我们也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也能写出类似的文章。一堂课结束了,我另辟蹊径寻教路,依然有情有趣, “情”在乐于发现和表达, “趣”在活动情境中学语文,学生对科普文的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听课后,青年教师们的意见综述如下:这节课以活动的方式,把说明文的知识在言语实践中变为“程序性知识” ,课堂有情有趣。老师不局限于教材,凸显了其他文本的教学价值,变说明文的机械说教活动为实践语言的真实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