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7497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以下简称“2011 年版课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思了课改十年以来语文教育在诸多问题上存在的误区,厘清了一系列模糊的认识,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做法,不少地方作了明显的删改。我们学习 2011 年版课标时,不能仅停留在数字的变化和语句的增删上,还应高度关注课标调整前后的现实背景,深入认识课标修订的针对性,感受语文教育本质规律的决定性作用,从细微处见深意。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十年是曲折的十年:“三维”目标的偏执化,语文学科属性的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教师角色意识和地位的弱化和矮化;“去知识化”倾向的泛滥, “双基”

2、的缺失动摇了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形成的根基;过度提倡个性化、创造性和批判性阅读,无视文本的客观确定性走过了课改之初的轰轰烈烈,经历了教育理念和行为的矫枉过正,语文教育在躁动中逐步复归正道。适时出现的 2011 年版课标让我们感受到了课程的设计者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深入认知和探究,体会到了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走向。一、突出学科属性,回归语文本真修订前后的课标都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但对这一导向的偏执化解读致使十年新课程语文教学病态发展。在众多病症中, “非语文” “泛语文”尤为突出,它们“混淆了语文课与公民课、历史课、技术课的区别,使语文学科界域模

3、糊,目标游离,内容庞杂” ,1语文的学科特质在语文教育中被日益淡化,语文教育正一步步被异化。2011 年版课标在扭转这一倾向的努力中给出了明确的指向。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具体性质“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还道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2011 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任务等方面对学科属性的具体确定,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降低了它被异化、泛化的可能。其次,2011 年版课标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 ,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

4、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就告诉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非直接目标。语文只能是语文,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走适合语文学科特点之路,必须致力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追求有机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是“渗透” ,

5、而非生硬的“贯穿” 。最后,对新课程提倡的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学习,2011 年版课标也明确提出了“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崭新要求,在综合性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还要求教材“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这一系列调整、补充,都在把语文教育引回符合学科属性的本真道路上,对语文教育“走自己的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二、强化教师地位,强调指导作用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

6、也不能容许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缺位。然而,课改十年间,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设计、不活动、无立场”的倾向十分严重,自以为教师的退出就能直接带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无序、无物,教学效果甚不理想。为此,2011 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7、 ”在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教学建议中反复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导和点拨” , “加强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这些要求的提出,明确了语文教师文本的探索者、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对话者和学习的评价者的地位和任务,强调了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三、重拾知识教学,提倡随文学习“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 ”3“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语文知识,语文何以成为一门学科?”4语文知识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全面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课改之初, “去知识化”倾向甚嚣尘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 )中“不宜刻

8、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 “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表述,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说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考试评价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教学被视为离经叛道,空洞、抽象的“理解” “感悟”成了语文能力和素养形成过程中最常见的行为动词, “积累” “运用”成了稀罕之物。这样的极端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从运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工具知识“意会”到那些似乎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缄默知识,并最终阻断缄默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教师无法凭借这样的工具知识传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的学习内

9、容,从而使语文教学堕入空洞、抽象的说教之中,变得愈发淡乎寡味、面目可憎。2011 年版课标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表述,道出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 。改课标实验稿中的“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从而指明了语文知识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

10、法。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明确了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和功用。在第四学段“精读的评价”中要求“读懂不同文体文章” ,则显现了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四、充实语文实践内容和方式,促进语文素养整体提高课标实验稿对语文实践的内容语焉不详,甚为空洞。2011 年版课标则作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诠释:“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

11、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从语文实践的内容、方式、目的、资源利用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说明,给广大语文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明晰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可行的操作范式。五、尊重文本客观确定性,反对曲解和盲目拓展新课程语文教学提倡多元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种现代阅读观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强调阅读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多元的意义,它对传统阅读教学僵化的理解、狭隘的视野、专制的精神压抑等弊端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使阅读教学呈现了一派生机和鲜活的气象。但是,文本解读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课标实

12、验稿强调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倒也无可非议,然而主张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语文的教与学在对待文本客观确定性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偏差,浅表化解读、脱离文本的大而无当的引申拓展、肆意曲解文意的“盲目反文本”成为文本解读中的惯常现象。然而, “一切解读的创造性,当然必须以文本的规定性为先决条件” ,5尊重文本的客观确定性就是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其他读者。语文教学必须学会在社会化阅读的制约下张扬个性化阅读, “熟悉文本、了解文本的社会共性是进行多元解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基础,否则任何形式的文本解读都会流于皮相之论” 。6对此,2011 年版课标作出了明确回应:“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这样的表述强调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教科书编者的编写理念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内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作用。2011 年版课标的这些表述对当前阅读教学中无视文本客观确定性、浅表化解读、无当引申拓展、肆意曲解文意的“盲目反文本”倾向有着强有力的矫正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