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关键词】 颅内栓塞 摘要:【目的】观察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 61 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病灶定位围针组(31 例)采用 X 线断层扫描成像术(CT)确定病灶位置,以 CT 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为针刺部位;头针组(30 例)采用传统的头针运动区和感觉区为针刺部位。针刺治疗 30 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病灶定位围针组基本痊愈 20 例,显效 10 例,有效 1 例,无效 0 例;头针组基本痊愈 11 例,显效 15 例,有效 4 例
2、,无效 0 例;统计结果显示,病灶定位围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浆NE、E 含量(均1),且以病灶定位围针组的作用更明显(或1)。 【结论】病灶 CT 定位围针能明显改善中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浆 NE、E 含量,从而减轻由于异常释放的 NE、E 造成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使血管扩张、脑循环改善而促进脑组织的代偿能力,故认为病灶 CT 定位围针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颅内栓塞/针灸疗法; 中风/针灸疗法; 肾上腺素/血液;去甲肾上腺素/血液 病灶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是我科杨文辉教授首创的一种新疗法 。本研究采用病灶定位围针治
3、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并与常规头针做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等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 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共收治缺血性中风病人 61 例。全部病例均为急性期患者,于发病 1 周内接受头颅 X 线断层扫描成像术(CT)或核磁共振成像术(MRI)检查并证实有脑梗塞灶者,且病程均在 1 个月之内。病灶分大、中、小, “大”病灶直径 d4?cm, “小”病灶直径d2?cm, “中”病灶介于两者之间。瘫痪程度按患者肢、肩、肘、腕、髋、膝、踝六个关节的平均肌力计算,分轻
4、、中、重度,轻度肌力大于4 级,重度肌力小于 2 级,中度介于两者之间。按区组随机法(按研究对象进入试验的时间顺序,将 61 例病人分为样本含量为 4 的 15 个区组,将每一区组内病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分为病灶定位围针组(31例)和头针组(30 例) 。所有病人均为我院针灸科住院病人。正常人组来自本院体检人员,年龄在 5070 岁之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 1,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121 病灶定位围针组 以 CT 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用 2830 号 1 寸不锈钢毫针,针尖与头部
5、呈 30角刺入,针刺方向均朝向投射区的中心,每间隔 2?cm 处进一针,得气(以局部有麻、胀感受为度)后以 180200 次/min 的频率捻转 2?min,留针期间每间隔5?min 行针 1 次。配穴:肝阳上亢:合谷、太冲、太溪;痰瘀阻络:丰隆、血海;痰热上扰:曲池、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风动:太溪、太冲。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采用提插与捻转补泻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122 头针组 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针具、针刺角度、针刺手法及配穴同病灶定位围针组。 疗程:每天 1 次,30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时主穴与配穴同时使用。 13 血浆儿茶酚胺的检测 治疗前后分
6、别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 14 疗效标准 根据 1996 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1观察其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全身症状。根据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计算改善百分数(R): R=(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基本痊愈:R81%,6 分以下;显效: 56% 81%;有效:11%56%;无效:11%,或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 2,经统计学 Ridit 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提示病灶定位围针组疗效优于头针
7、组。 22 血浆儿茶酚胺的改变 表 3 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病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组(1)。 表 4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血浆 NE、E 含量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提示中风病人经针刺治疗后,可使原来偏高的血浆NE、E 含量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或P001) ,说明病灶定位围针组降低血浆 NE、E 含量比头针组明显。 表 2 两组疗效比较(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统计方法:Ridit 分析,u2068
8、,005 表 3 中风病人与正常人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比较(略) Table 3 Comparison of plasma NE and E contents in stroke cases and healthy subjects 统计方法:用 t 检验;与正常人组比较(vs healthy subjects)1 表 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plasma NE and E cont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统计方法:t 检验;治疗前后自身比较(vs pre-T in the same group)P001;治
9、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vs the difference in the same group),1 4 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病灶定位围针治疗中风依然遵从传统方法的局部、邻近取穴与循经远道取穴的原则,与常规头针治疗一样,均以头部病灶周围为取穴重点。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三阳经皆会于头,针刺头部穴位有疏通三阳经络气血作用。病灶围针经 CT 准确定位,故针刺的区域比常规头针更有针对性。而以往的研究证实,局部针刺有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流作用,故取本法治疗中风可能更有利于中风后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配穴取合谷、太冲,合谷为阳明经穴,阳明行气于三阳,多气多血,有调整全身气血作用,太
10、冲为肝经原穴,能平抑肝风;肾经原穴太溪滋肾阴,潜肝阳;曲池清热,丰隆祛痰,血海、三阴交活血散瘀,足三里补气。以上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之功。 42 对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 儿茶酚胺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如睡眠、体温调节、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等。血浆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主要反映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功能状态2 。大量实验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时,脑内单胺类递质发生紊乱,而血浆儿茶酚胺也随之增加。异常释放的 NE、E等一方面可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血管痉挛,加重脑缺血、缺氧。另外,还可增加糖利用,提高组织代谢,使缺血脑组织血流和代谢需求不相适应,加重组织
11、乳酸酸中毒3-4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已把外周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作为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中风患者血浆 NE、E 水平明显高于同龄正常人,说明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的 NE、E 释放过量。经针刺治疗后,血浆 NE、E 含量明显下降,提示针刺能降低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浆 NE、E含量,从而减轻由于异常释放的 NE、E 造成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使血管扩张,脑循环改善,从而促进脑组织的代偿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水平方面,病灶定位围针组的作用较明显。这可能是本法取效的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杨文辉,曹佩珊,王照浩,等.“CT”定位围针为主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46 例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3):150. 任占利,王顺道.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执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刘爱平,金益强,胡立宪.急性脑血管疾病血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皮质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1):54. 周新富,匡培根.脑卒中与单胺类神经介质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84(2):61. 孟强,李树清.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缺血性脑损伤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