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国归国去国五四与三、四十年代的留学生小说 中国小说的风格在五四时代丕然为之一变。以留学生为题材的作品曾经形成一小传统,颇值得注意。许多作家本身即曾负笈异邦,亲尝海外就学的苦乐。他们除了发抒异乡异客、感时忧国的块垒外,兼对自己感情生活的消长历练,亦有深切的体会。较之晚清的留学生小说,确有不同。必须一提的是,五四时期原本是新旧杂陈的时代。新派小说家固然开拓了留学生文学的视野,传统风格的作品倒也并不因此立即消失。与鲁迅、郁达夫、冰心同时,作家像向恺然(即平江不肖生)的留东外史 (一九二五) 、春随的留西外史 (一九二七)等,依然按照晚清叙述的老路子,揭发、嘲弄留日或留欧学生的百态。这类作品有其固定
2、的吸引力,只是大势所趋,终难免淘汰的命运。 一 谈到五四作家群的留学生(或有关留学生的)作品,我们又不免先把注意力投到“祖师爷”鲁迅的身上。鲁迅曾于一九零二年到一九零七年间,就学日本仙台医校。诚如日后他在小说选集呐喊的序言中所述,他的留学生经验决定了他日后的文学道路。大约于一九零六年,鲁迅某日在生物课后的幻灯片中,见到日俄战争里中国人束手就屠的惨状。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杀戮场面居然能招引一群津津有味的中国“看客” 。鲁迅夹坐在欢声叫好的日籍同学间,突然省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3、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呐喊自序)鲁迅个人的留学经验,间接肇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钜变。 在实际创作上,鲁迅对留学生著墨不多。最引人难忘的,当然是阿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喝过几天洋墨水,回乡之后,自视处处高人一等。但除了几句洋经滨外,他只是个穿著洋服的空心老倌。而他在政治上的随风摇摆,尤其令我们想到清末留学生小说新孽镜中的沈偏滋。鲁迅对挂“洋”头、卖狗肉的留学生嘲讽不遗余力,在他之后,也有不少作家继续效尤。像笔名落花生的许地山吧,他也曾写过一篇辛辣的三博士 。 三博士中的归国留学生个个不可一世,但在国外的论文,竟是“麻雀牌与中国文化” 、 “油炸果与烧饼的成份”等不伦不类的题目。这些
4、人在国外也许一无是处,回到国内却是张牙舞爪,追女人、走后门,无所不为。 这一型的留学生到了老舍的笔下,更具危险性。老舍抗战初期的短篇东西就是写一对分别留日或留欧的博士,如何利用抗日期间,大发国难财的故事。他们自甘为日军走狗,藉机盗墓寻宝,中饱私囊。汉奸加无赖,这对“东” “西”合璧的博士,果然不是东西。老舍的文博士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承袭晚清及鲁迅讽刺精神的小品。 老舍在二十年代末期尚有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二马 ,描述海外华人及留学生的形形色色。老舍本人曾于一九二四到二九年应聘至伦敦大学教授中文。 二马的部分情景人物,必有所本于他个人的伦敦经验。故事以一老派的中国绅士马则仁与他血气方刚的儿子马威移
5、居英伦为主线,写父子两人在异乡捍格的人际经验,他们没有结局的罗曼史,还有英国人种族歧见的怪态,笑中有哭,极其动人。小马是一个浪漫的爱国主义者,但寄居异国,他的一腔热血势必化为一场无所寄托的空想。倒是老马得过且过,反能随遇而安。与马威相对的是留学生李子荣。他替马氏父子打工,挣钱上学,但求他日回国落地生根。老舍在完成这本小说后,即束装返国。但小说中的英雄马威尽管爱中国,末了却远荡到了法国或许“爱国”是旅居国外者最昂贵的精神消费品吧?老舍意在讽刺,却巧妙托出了海外华人(及他自己?)归与不归的两难。 二 与鲁迅同时崛起五四文坛的郁达夫也曾是留日学生。他所作的留学生小说不以讽刺取胜,而专事描摹留学生在海
6、外所面临的钜大身心压力。或栖遑凄切,或颓废激愤,其感情曲折复杂处,为前所未见。也因此,我以为郁在开拓留学生小说风格多样性方面,成就超过鲁迅。郁达夫一九二一年脍炙人口的沉沦 ,正是一篇留学生小说。主人翁是个少年赴东瀛读书的学生,苍白敏感,多疑自怜。异邦求学已是不易,这位青年更有著感情与性的苦恼。他偷窥房东女儿沐浴,窃听日本情侣交媾的淫声。在百无出路之余,他召妓陪酒又因付帐事而自取其辱。小说最后,我们的青年绝望的走向大海自戕,一边呼喊著:“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郁达夫的新青年今日看来也许是矫揉造作、自作自受。他死前(或他果真有自杀的决心麽
7、?)的呼号,尤其夸张暧昧。但置诸扰攘纷乱的二零年代,郁的留学生那种躁郁悸动的姿态,在在凸显了历史的氛围。个人心理生理的挫折与政治感情的挹闷在此合而为一,化作了最惊心动魄的嘶号。郁的留学生蹈海之举,有可能回应前清留日学生陈天华(狮子吼作者)的自溺事件,但也不无嘲拟谐仿之初衷。不论如何,流落异乡,家事国事两皆无著的滋味是凄苦的。半世纪后白先勇芝加哥之死中的留学生吴汉魂,在拿到博士的次日即自沉于冰冷的密西根湖,正是沉沦这一传统的延续。 郁达夫尚有其他写留学生的作品如风铃等,风格上不脱感伤与自怜的颓废基调,在此略过不表。与郁同时的创造社健将郭沫若、张资平等,也皆有以留学生为背景的小说可资一谈。郭沫若的
8、喀尔美梦姑娘就与郁的沉沦有异曲同工之妙。留日的工科学生爱上了街头卖糖的姑娘。尽管他已是使君有妇,也甘愿冒抛家弃学之苦,一偿相思之愿。然而女郎可望而不可及,留学生更因来自弱国而自惭形秽。以后女郎逐步堕落,竟成富商外室。留学生的一场春梦也乍然而醒。这篇小说再一次揉合了留学生异乡情缘与感时忧国的两种心理特徵,为性与政治潜意识交相错综的关系,作了动人的说明。郭沫若另有一短篇落叶 ,亦描写男留学生与日本佳人的凄美恋史。此作从女方观点入手,稍见匠心。惟郭在强调日本女主角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时,不免泄露强烈男性自我补偿心态。同样问题亦可得见于郭飘流三部曲的首部中。主人翁又是得享异国姻缘的留学生。为了爱丈夫,也
9、爱丈夫的国家,我们的日本太太牺牲到底,换得丈夫对她“圣母” 、 “永远的女性”的封号。此作略有郭沫若自传光影;既有佳人相爱,又能一遂心愿。郭老当年,想来真不寂寞。 创造社早期另一健将张资平的作品如约檀河之水及长篇冲积期化石等,也是写留学生的异国之恋。苦闷加颓废,并无可观之处。只是张后来以言新派言情小说暴享大名,他因此可视为将留学化为言情通俗小说“桥段”的重要作者。日后的琼瑶等人在敷衍留学生恋曲方面,大可视张为前辈。以冲积期化石为例,故事写自幼丧母,寄人篱下的青年在辗转浇薄而动荡的社会间,屡屡受挫。东渡日本后又陷入爱情囚局,终悄然逃入山中寺院,暂求解脱。小说以留学经验引生出异国情调,提供读者一不
10、同的浪漫想像空间,确也达到效果。 郁达夫、郭沫若、张费平之外,巴金也曾以雾等作,描述留学生活动,但除革命加恋爱外,不见出色。倒是另有数位与创造社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作家,如滕固、陶晶孙、郑伯奇等,值得在此一提。陶晶孙是创造社作家群中,直言“一直到底写新罗曼主义作品”的一员。陶十岁随父赴日,后入九州帝大及仙台医学院,留日时间颇长。一九二五年的音乐会小曲以印象派的笔法写一留日学生周旋在感官世界的探险中;全作不重情节,以音乐旋律为骨、感情沉浮为干,极尽纤美颓废之能事。滕固就此更上一层楼。他一九二二年的作品壁画以一个留日美术学生的单恋作引子,叙述这一青年如何情系美色,不能自拔。小说的高潮写他如何某日豪饮
11、后呕血,乃以指蘸血,作画于壁。画上但见一女郎于一僵卧者的腹上跳舞,既妖冶又凶险,既放荡又诡秘。五四作家写海外留学生颓唐的性苦闷,以此最引人侧目。 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则另辟蹊径。他为创造季刊所写的最初之课 (一九二二)并不见前述作家那种浪漫颓废的光影,而代之以现实主义的阴冷色彩。小说以一中国留学生到日本京都大学入学的第一堂课为背景,刻画了日本学生的歧视骄态,教师的军国主义激情以及这位留学生的孤单与惶急。原来赴日深造的壮志,在最初之课中已销磨殆尽。批评家杨义曾指出此作带有法国作家都德()名作最后一课的影子(杨义中国小说史 ) ,确是实情。而若将最初之课与鲁迅呐喊序言中所述的上课经验对照,更可使我们感
12、受到,当年留学生夹处在学业与政治压力间的艰辛。 三 五四女作家有关留学生的作品,并不让男作家专美于前。清末以来风气渐开,女作家如冰心、苏雪林等人本身皆曾有留学经验,下笔为文,自然有切身之感。她们在抒发去国的悲凉或归国幽愤,尤其不让男作家专美于前。中国新小说肇始者之一陈衡哲一九一四年留美,深受西学薰陶。她于一九一七年在留美学生季报所发表的白话小说一日 ,写美国女子大学一群新生一日的活动,多少反映了个人的行止与感触。洛绮思的问题写女性学者徘徊于婚姻与事业的两难间,是民国最早富有女性意识的作品之一。惟此二作刻意掩藏角色的身分,显得不中不西,因此难谓留学生小说的新起点。 冰心亦曾经留美。她最为人称道的
13、留学生小说应属去国 。故事讲留美七年的英士学成归国,一心贡献所学,却面临了一个军阀混战、庸腐迂败的政局。英士有志难伸,只有怅然再度去国。他痛苦的喊出了:“可怜呵!我的初志绝不是如此的,祖国呵!不是我英士弃绝了你,乃是你弃绝了我英士呵。 ”这样的呼喊与同期郁达夫沉沦的结尾,真有相互应合之姿。前述郭沫若的阳春别也处埋了类似问题。在日本十年苦学有成的青年,回到中国竟不能一展所长,最后把大学文凭换了一张船票,再渡回日本谋生。郭的另一篇残春写报国无门的留学生积忧成愤,在回国的船上“脱帽三呼万岁”后,跳海自杀。在这样一个主题脉络里读去国自可见冰心寄托之深。 另一位五四女作家卢隐笔锋一转,不写留学生海外的辛
14、酸,而写留学生家眷翘首盼归人的殷情。 时代的牺牲者中的女主角在孤凄劳瘁中等待留学九年,犹未有归踪的丈夫,只能将一腔幽情,寄托在古典诗词中。背井离乡不易,苦守寒窑亦不易。卢隐以特有的女性观点,演述现代王宝钏的故事,是男作家所不能及的。曾留法的苏雪林则于一九二九年出版长篇小说棘心 ,铭刻女留学生海外的血泪。主人翁醒秋留学法国,梦魂系念在家乡倚闾望女的慈母,迩后母病兄丧,家乡遭匪祸,醒秋留学梦醒,换得无限凄凉落寞之感。为了一偿愧咎,她竟遵亲命嫁给了冷酷的未婚夫。这里没有留学生文学习儿的反抗或浪漫,惟存不能自已的妥协与伤感。苏雪林的棘心也许少了一丝“进步”讯息,但写留学生置诸传统礼教与新学问的挣扎,仍
15、然颇有可观。 比较不见经传的白薇于一九二九年亦曾写过短篇留学 。此作以一个湖南女学生四出奔走,筹措旅费赴日始,历述“留学”对当时新青年所产生的吸引与挑战。为挣脱闭塞落后的社会羁绊,出国是自求解放的门径。但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们的准留学生也不免忧惧。大名鼎鼎的张爱玲则于四零年代写下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本人的留学行脚,最远止于香港。但张少时她的母亲及姑母却曾游学法国。想来这类的异国经验,对她并不陌生。 红玫瑰与白玫瑰写的是留英学生董振保的几段情史。他在国外曾与热情的华侨女子有段孽缘,但回国之后,却辗转觅得了一个老派女子为妻。浪迹国外,古中国的一切竟成为一种新的异国情调,吸引振保这样的留学生,只是他
16、的浪漫幻想能够长存于现实生活中麽?红玫瑰与白玫瑰代表了童两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情归宿,也何尝不影射了一中一西两种心理及意识型态的结晶?张的另一名作金锁记中的童世舫,海外留学归来,迷上了曹七巧那鬼气森森,兼有鸦片瘾的女儿长安,为这种有“考古癖”的留学生,又加添一精采注脚。 四 三十年代末及四十年代间,抗战军兴,作家迁徙流离,创作亦益趋政治化。以往留学生小说囚不复多贝。但一九四七年钱锺书的围城异军突起,堪称杰作。这部小说历来被视为儒林新传,对新派文人的行径嘻笑怒骂,有极精湛的讽刺白描。但换个角度看, 围城写的正是一群不学有术、名过其实的海外学人回国创天下的浮世绘。主角方鸿渐在国外一无所成,买得学位后
17、归来沽名钓誉。方的行径在在让我们想到鲁迅的假洋鬼子、许地山的三博士,还有老舍笔下的两个“东西” 。但钱锺书并不一味嘲弄,小说中段以后,他细剖像方这样平庸之徒的曲折感情,居然别有所见。钱揉入了郁达夫一脉的感伤浪漫风格,却绝不陷入滥情窠臼。他所成就的写实特色,夸张中有无奈、轻佻中见真情,在五四小说后独树一帜,也为四九年以前有关留学生的文学,划下重要句点。 五四(以及五四后)的留学生小说,上承晚清留学小说的遗绪,下开六、七十年代白先勇、于黎华、张系国等人新留学生小说的先河,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留学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文化与政治现象。留学生小说所述的形形色色,为这一现象提
18、供极丰富的见证。五四时期以来的三十年,留学生小说所代表的意义,约略有以下数点。第一,留学生小说以国外为背景,为中国文学引入了异乡情调,相对的也烘托出乡愁的牵引,及怀乡的写作姿态。第二,五四以来的留学生小说藉著孤悬海外的负笈生涯,凸现了彼时知识分子在政冶及心理上的种种纠结,进而形生一极主体化的思辨言情风格,颇有可观。第三,留学生出国、归国与去国的行止,不只显现留学生个人的价值抉择,也暗指了整个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归与不归的问题,在以后的数十年仍将是海外学生挥之不去的心结,作家将其付诸文字,也成为中国小说“感时忧国”症候群的特例。检视三、四零年代的留学生小说,我们对六零年代台湾留学生小说的兴起,以及八九民运后大陆留学生有国难归的窘境,自不免油生起来自有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