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实施集体备课 有效整合集体智慧研讨出真知,合作出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备课己成为开展校本教研的“重头戏” 。新的教材观也明确指出:“教材内容只是提供一种资源和参考,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所以我们善于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 ”在这样的新理念指导下,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集体备课要抓好以下六个环节 1.个人初备。每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针对要集体备课的内容,根据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首先独立地从以下三个方面: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怎么学?来研究课程标
2、准、教材及相关资料。其次,写出自己的备课提纲,提出自己独到的设想,记下有疑问的、需要大家研究的问题。 2.主备人主备。在集体备课前,主备人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怎样学?做出深入的思考并形成设计预案。 3.集体研讨。首先由主备人介绍所形成的预案。并简析教学效果的预测,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在主备人主讲的基础上,针对主备人提出的: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怎样学?为内容形成的预案进行集体的、认真地、细致的研究和讨论,进而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 4.个人复备。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集中大家的智慧,根据本班自己所教学生的实
3、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这既是集体备课的出发点,也是集体备课的归结点。 5.授课实践。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实践集体备课的成果。 6.备课反思。同备课组的教师在各自实践的基础上,反馈教学信息,反思教学设计,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重点是要:(1)找出教学预测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2)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3)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发展的融合点。 二、集体备课要做到“六到位”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想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教师探究教法、提高思想、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交流平台,还必须做到“六到位” 。 1.规范
4、管理要到位。学校要为教师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和评价制度,调动全校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为集体备课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校长还要经常深入备课组,亲自参与集体备课讨论,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提出指导意见,确保集体备课的实效。 2.过程监控要到位。要将集体备课纳入总体教研工作计划之中,进行通盘安排。要拟定出详细的备课提纲,将课题、时间、地点、主备人、参与教师、重点讨论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准备的材料提前通知参与教师,让参与集体备课的每一个成员有备而来,做到心中有“纲” ,胸中有“书” ,交流有“问” ,避免讨论流于形式,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3.
5、提前参与要到位。有了充分的思考和酝酿,才能提高发言的针对性,从而分享集体的智慧,才能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主备人要先行一步,认真搜集素材,围绕备课提纲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知识点,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深入的思考和设计,提出困惑与问题,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其他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也要提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解读和思考,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而是有利于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一般要求超周备课,坚决杜绝今天备,明天上的现象。 4.互动交流要到位。集体备课的核心价值在于求同存异,解决问题,探究教学真谛。集中交流时,可以
6、围绕主备人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进行讨论,随时补充、完善,也可以就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共同讨论。当然,每一位参与者都要保持一个正确的姿态,切忌把自己当权威,惟我独尊,既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要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又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5.骨干引领要到位。由于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少,诸如品德与生活、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没有专业教师,由其他教师兼教,集体备课在一所学校内很难进行。这种情况下,可以学区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主备任务尽量让骨干教师承担,为大家提供较为规范的蓝本,以点带面,促进非专业教师的成长。 6.反思提高要到位。集体讨论结束后,参与者要结合本班情况,对集体备课的学案作深入推敲、斟酌,进行必要的增删,融入自己的教法,张扬个人的教学风格,完成第二次备课,生成自己实施课堂教学的子学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就实践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收获及不足等记录下来,静心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不仅可以使集体备课成果得到个性化的升华,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理论成果。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