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行性分析定向运动怎样作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一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 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 ,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 ,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生活世界;实践途径前言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2、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以至于在彰显个性、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今天,许多青年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这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道德社会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看, ,这也是造成当代青年职业责任性和道德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吸引力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就是生存活着,又不仅仅是生存、活着。因为生存、活着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活着。因此。从哲学意义
3、上讲, “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与其生活密切联系,而且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畴之一。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
4、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遇,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 。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知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后者则是主观的先验世界。胡塞尔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与作用点,是它唯一的基础。离开了社会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反思。人们终于认识到其不能独立、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而应回归到生活之中,
5、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结晶。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文关怀的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对人文关怀的实践。 “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赐鳓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 、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
6、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非常可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所谓“人文关怀” ,从最一般的意义去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给予真心、真诚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
7、人的幸福等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科学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要帮助青年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设一种新的情景。就是说,在宏观上,引导青年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微观上,帮助青年完善一个健全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使青年适应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1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 ,把青年本身也作为主体对待 “权威意识的衰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演进的一个显著特点。
8、从生活化的角度审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在教育关系上, “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否定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要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将人们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求它像原始社会那样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双主体观” ,即“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调动其主观能
9、动性,在平等的主体性之间发展培育人们的主体性人格,而这一过程必然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实现的”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双主体观”要求以双向对话取代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的单向传播甚至居高临下的训导。对话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从而每一个主体在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和互相牵扯的过程中确认自我和他人。这种对话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规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时更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相遇。 2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 。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非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在现实生活之外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或主观构想另外一个世界。
10、这样就难免造成对人和人的生活的异化,使生活的丰富性和现实陛遭到消解,使人物化或者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精神存在。以实践道德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指向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过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贴近青年本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青年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青年身边的小事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教育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能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
11、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 3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实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从生活中取材,首先意味着对各种“宏伟叙事”的拒斥,应尽量避免直接向青年传授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应该不顾及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层次性、多样性来教育青年。否则,这一切将是无效的甚至是产生疏离感、逆反情绪的渊源。从生活中取材,就应该用青年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来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达到实践道德生活、增进个人幸福的目的。 从生活中取材,就意
12、味着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而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融入青年的具体生活中,真正做到让青年“口服心服” 。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的研究,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从生活中取材,还应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
13、场所的不同,其内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4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生活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平时被教育者忽略或者不太关注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具体环节、具体情境、具体事件纳入到教育视野,变成重新审视的对象,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设计等以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 目前,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融人社会生活,
14、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发展趋势。青年渴望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走“生活化”道路,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命题的提出,只是走出教育困境的可能道路之一,但不是惟一道路,也不是最终道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出发点是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是当前青年教育的主要问题,但不是全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悖论。如何在主观与客观、现实性与超越性、事实与规范之间保持平衡,是生活化德育本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进入青年的生命个体,成为人的生命线以及人的自觉行为,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青年的生命里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外力,这种外力能否对青年内在变化起到预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青年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当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到青年的内心并转化为青年自我教育动力时,即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是深受青年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