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研究性教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数学课堂“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内容应立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某些数学问题作深入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其实,对于学生研究创新活动中得到什么结论、达到什么层次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这正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创造性的价值取向。 一、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特性 1、自主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做到信息
2、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协作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可组织生生合作交流,加强生生之间的思维沟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合作学习可以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研究性。 “研究性教学”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 。 “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 。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
3、的意义。 二、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作了初步探索,借以抛砖引玉。 1、重视定理、公式形成过程的研究。数学定理、公式是通过前人研究或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或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定理、公式,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经历定理、公式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时,提出一个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老师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块(如右图) ,我想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你们觉得最省事的方法是带哪一块去?” 学生有的说一块不够,得带两块;学生有的说带第块去,因
4、为它最小块,方便;有的说带第块去,因为它残留的部分比第块多;有的说带第块去,因为它比较完整经过激烈的争执、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得带第块去。这时,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只带第块去就可以?满足怎样的条件可以画一个与它全等的三角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动力。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BC=3cm,B=40,合作学习:C=60,然后将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三角形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重视观察思考探索规律的研究。学生参与课题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
5、价,使学生从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搭火柴棒游戏):我们知道搭一个正方形需 4 根火柴棒,按如图的方式搭 2 个正方形需几根火柴棒?3 个正方形呢?搭 n 个这样的正方形需几根火柴棒? 带着问题做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有的根据拼摆解决问题,有的根据数形变化寻找规律,争相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教学只提供标准答案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3、重视
6、问题的变式、推广和开放的研究。教师要诱导学生对原题进行变式、推广的研究,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进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体验创造成功的感受,并以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图 1,ABC 中,AB=AC,BO 平分ABC,CO 平分ACB。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变式 1:如图 2,过 O 作直线 EFBC,交 AB 于 E,交 AC 于F。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为什么?线段 EF 与线段 BE、FC 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 变式 2:如图 3,若 AB 与 AC 不相等,变式 1 中的条件不变。图中有没有等腰三角形?为什么?线段 EF 与线段 BE、FC 之间上面探究的结论是否还成立? 总之,教师只要有效地利用教材,在教材中开发研究课题,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只有全方位更新角度,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主动适应新形势,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