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陇东旱塬冬小麦节约高效施肥技术冬小麦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 66.67万 hm2以上,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 40 %,是保障甘肃省粮食战略安全的关键作物。在使用上按照小麦需肥返青前较少、起身到扬花期间最多、以后逐步减少的规律和旱塬水份规律,应遵循“集中深施,重施基肥,巧施追肥”的原则,合理调剂。小麦肥料集中深施,是传统施肥经验与现代科研成果的结合,经多年生产实践检验,确为经济有效的一种施肥技术。已在陇东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应用。 1 小麦需肥规律及旱塬土壤有效养分变化情况 小麦生长发育对养分的要求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即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营养的临界期,是指小麦对某种养分
2、的要求敏感而迫切的时期,缺少则生长发育受抑制。小麦氮素的临界期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的四分体期;磷素的营养临界期在小麦的三叶期;钾素的临界期在拔节期。小麦氮素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前至孕穗期,需氮量占整个生育期的 37 %以上;磷素在抽穗至扬花期;钾素在孕穗期。据小麦专家多年研究,每 500 kg小麦产量,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 13.25 kg,五氧化二磷 5.2 kg,氧化钾 12 kg。氮、磷、钾是小麦营养三要素。据科学测定,中上等肥力土壤每生产 100 kg小麦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 3.0 kg氮、1.2 kg五氧化二磷、3.0 kg氧化钾。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
3、对性使用。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不同产量水平下,小麦对氮、磷、钾吸收比例亦有变化,其中磷的吸收量变化不大,对氮、钾的吸收量比例则有一些变化,产量越高,吸收氮比例越小,钾则相反。小麦施肥规律,一是最小养分限制规律,是指作物产量高低决定于土壤中缺少的养分,应用中应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二是肥效递减规律,就是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等量肥料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越来越低。 2 麦肥集中深施增效增产的原因 2.1 麦肥集中深施适应了小麦“胎里福”的特点 配育壮苗,是冬小麦增产的关键,前期需肥又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因冬小麦对肥的需求,前期相对多于后期,主要是促根、长叶和分蘖。而对水的要求,前期相对少于后期。肥
4、料三要素中尤以吸收氮素较多,中期转为需钾磷较多,后期需磷肥较多。因此,不论是迟效性的农肥和磷肥,还是速效性的氮肥,都集中深施、早施,才适应小麦需肥的特点。小麦贪青晚熟,早衰青秕,有时倒伏,长得“好” 、收得差, “眼欢喜”等问题,无不与氮肥追施、晚施有关。正如陕西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证实,氮素化肥一次深施作底肥可很好的满足了冬小麦各个发育阶段对氮素的需求。据测定,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在各生育阶段,以一次深施做底肥的,氮素积累量明显高于分次施用。同时,测定作为土壤供氮主要指标的硝态氮含量结果,在小麦分蘖、返青、拔节期和抽穗以后,依次施量分别为 45、43、14、5-7 PPM,分次施量依次为 15、
5、18、11、8-13 PPM。即依次施肥,使土壤供氮在小麦前期丰,后期稳,明显符合小麦“胎里富”要求。 2.2 麦肥集中深施有利土壤保肥供肥,可减少肥分挥发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因为所施肥料先被土壤吸附保存,并由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态养分而才能吸收利用。减少挥发和淋失的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就成了改进施肥技术的一大目标。麦肥集中深施技术,在这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功效。现就以最易挥发和淋失的氮素化肥为例,陕西土肥所的研究资料说明:在土壤温度分别为 20 、30 和 40 的条件下,施碳铵后 12 h,表施的挥发损失率依次为 8.5 %、13.8 %和 19.5 %,而施入土内 5 cm的依次为 0.0
6、5 %、0.07 %和 0.17 %。由此可见,深施可大大减少挥发损失。用 N15标记碳铵试验,在冬小麦一生中,一次深施的铵态氮挥发损失率为 14.2 %,而分次施的竟达 38.5 %,集中深施减少挥发损失的作用极为明显。用 N 15示踪试验,麦收后 60 cm以下的示踪氮含量,分次施较一次深施的高。田间尿素试验,分次施有明显的淋失现象,而一次深施基本无淋失。田间碳铵试验,分次施的 130 cm以上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少,以下明显增多,而一次深施的,130 cm以上残留较多,以下与对照接近。都说明集中深施有力的限制了养分的淋失。因为,小麦生长前期降水少而需氮多,灌溉田只冬灌一次而下渗深度只有
7、60 cm左右,养分的淋失不宜发生,一次深施适应了这一有利条件;小麦生长后期则降水增多而需氮较少,灌溉田灌水次数和灌水总量亦大大增多,水分下渗机会和深度随之增加,容易发生养分的淋失现象,分次施迎合了这一不利条件。氮肥利用率据大田试验估算,一次深施比分次施,在旱地提高了 10.9 %、水地提高了 12.1 %。据 N 15田间微区试验,一次深施比分次施提高了 22.3 %。此外,一次深施亦可促进小麦对土壤氮的吸收,由 N 15测定表明,其比分次施提高了 32 %。2.3 麦肥集中深施还有利于解决或避免因追肥而带来的其他问题,促进小麦增产、稳产和低成本 如旱地小麦追肥,深施则跑墒、损苗、伤根,撒施
8、则加剧养分挥发损失,干旱之际追肥后尚有麦、肥争水矛盾,反到不利抗旱保苗;旱、水地追肥,均有费工费时的问题。实行“麦肥集中深施” ,这类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或避免。 3 麦肥集中深施技术要点 3.1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和化肥相比较,具有养分全面、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因此保证一定的有机肥用量是小麦丰产丰收的基础,一般施有机肥 30 00037 500 kg/hm2。 3.2 稳氮、磷肥,增钾肥 对于陇东多数麦田来说,建议稳定现有氮肥用量,适当降低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具体施肥指标见表 1。低产田(产 2 2503 750 kg/hm2) ,需施肥折合纯氮 97.5105 kg/hm2,五氧化二磷
9、4567.5 kg/hm2,氧化钾 7580 kg/hm2,具体配方肥(18-12-18) 。高产田(产4 5007 500 kg/hm2) ,需肥量折合纯氮 180240 kg/hm2,五氧化二磷75120 kg/hm2,氧化钾 120180 kg/hm2,锌肥 15 kg,具体施肥掌握氮肥 60 %作基肥,其余均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具体配方肥(18-12-18) 。 麦肥集中深施的技术特点:农肥与化肥结合,氮磷配合。氮素化肥亦要在播种前深施。按数量和比例,全部农肥和氮磷化肥在小麦播种前集中深施到 13 cm以下的土层中,比小麦播种加深约 8 cm。其中,农肥和磷素化肥,均于小麦播种前耕最后一
10、次地时施入;氮素化肥除与农肥、磷肥同时一次施入外,亦可在小麦播种时用机耧把肥料播施到种子深度以下 10 cm左右的耕层中。据多年试验,陇东旱塬一般产量在 6 000 kg/hm2左右的麦田,应在施农肥 112 500 kg的基础上,施氮约 165 kg,计标准氮肥硫酸铵约 750 kg,常用氮肥硝酸铵约 450 kg,施磷酸105 kg,计普通磷肥过磷酸钙约 600 kg;产量 3 000 kg/hm2左右的麦田,在施农肥 52 500 kg的基础上,再施氮约 67.5 kg,计硫酸铵约 300 kg或硝酸铵约 225 kg,磷酸 37.5 kg,计磷酸钙约 225 kg;产量 1 875 k
11、g/hm2的麦田,在施农肥 30 000 kg的基础上,再施氮 30 kg,磷酸18.75 kg,氮磷配比以 10.51 为宜。 4 “麦肥集中深施”的增产效益 经实践证明,这种施肥技术表现效益十分明显。平凉市在泾川县高平“旱塬小麦万亩示范田”中做了以下实验:一是以同种类、同组合、同数量的肥料进形对比示范,结果显示,集中深施肥的 25.67 hm2麦田,平均产量为 2 526 kg/hm2,比化肥在小麦播前和早春分两次施用的麦田,平均产量 2 262 kg/hm2,增产 11.7 %。二是在施农肥 37 500 kg/hm2和尿素 112.5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磷肥;氮磷配施对比示范结
12、果显示,施三料磷肥 112.5 kg/hm2的,平均产量为 3 751.5 kg/hm2,比不施磷肥的平均产量 3 135 kg/hm2,增产 19.7 %。三是氮素化肥深施做底肥的(播前耕地施或播前耧施) ,平均产量 2 710.5 kg/hm2,较播种时撒施的产量 2 326.5 kg/hm2,增产 16.5 %。四是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的41.87 hm2麦田,产量为 2 817 kg/hm2,比只施农肥不施化肥的 22.6 hm2,产量 2 326.5 kg/hm2,增产 21.1 %;比只施化肥不施农肥的 10.13 hm2,产量 1 960.5 kg/hm2,增产 43.7 %。另
13、据同类地区的庆阳市农科所试验结果显示,以氮素 4560 kg/hm2,施为底肥,增产 66 %,计每公斤化肥增产小麦 5.2 kg,施为追肥,增产 38 %。每公斤化肥只增产小麦 2.8 kg,即施底肥比施追肥增产 86 %。他们在推广氮素化肥深施(耧播等)追肥之后,又进一步改为推广氮素化肥深施底肥和种肥了。还有同类地区的陕西省,特别是与平凉毗邻的宝鸡等地区在内,在氮肥深施做底肥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大量资料和经验。如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氮肥一次深施做底肥比分底、追肥施用,碳铵增产 9.7 %28 %,尿素增产 18 %24 %;旱地 26个试点平均增产 19.3 %,平均增产小麦465.75 kg/hm2;水地 40个试点,平均增产 10 %,增产小麦 515.25 kg/hm2。 麦肥集中深施技术,适应性广,除砂质土外,各种土壤都适应,而平凉等地砂质土壤仅分布于紧靠河流的两岸,面积很小。总之,小麦集中深施施肥技术,提高肥效、增产显著、经济实用,很值得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