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制度创新内容摘要: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外部环境决定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发展速度,好的制度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辽宁省民营经济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本文通过对制约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今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制度创新。关键词:民营经济;外部环境;制度创新。改革开放 30 年,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供就业、增加税收、拉动内需、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地方
2、政府的政策导向、外部环境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路径、运行轨迹以及竞争力的提升。一、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既伴随着区域的制度变迁,也是内外部制度创新的过程。从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制度环境的变化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拾遗补缺的自发性发展阶段。1979 年,辽宁省批准注册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1984 年 4 月批准了全国第一家私营企业,但辽宁省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国有企业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而且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税收和租金来源,所
3、以这一时期,辽宁的工作重点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受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影响,使其政策导向上忽视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仅局限于经营国有、集体企业不愿经营或经营不过来,而人民生活又很需要的细小行业或品种,这一时期个体私营业主的素质较低,民营经济基本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第二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主要以租赁、承包、灵活的分配机制参与国有资产经营的发展阶段。在 90 年代中期之前,个体私营经济在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无论是在工业用地、工业设备、工业原材料的购买和劳动力雇佣方面,都存在颇多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交易成本非常之高。这一时期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带
4、红帽子” 、“租赁” 、 “承包”等等)将个体私营经济“包装”成符合一定意识形态标准的“公有制经济”或“集体经济” ,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所诱发的政治风险,发展民营经济,所以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第三阶段辽宁省民营经济以资本经营的手段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迅速扩充资本和经营领域的发展阶段。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民营经济在效率上的优势会对国有企业产生压力,促使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并使政府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变革,所以随着辽宁省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纵深推进,国有中小企业陆续通过转制,进入到民营经济的行列,转制企业的加盟,对壮大辽宁省
5、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经济以其清晰的产权结构、灵活的经营机制,参与到国企改革中,促进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转变,并在税收、就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实现公司化改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国有经济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本方面的“溢出效应”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民营经济的互补互助,推动了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彻底解除了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束缚,确定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2003 年中央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措施,为全省民营企
6、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一时期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 20032010 年年底在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从 759 万人增加到 1120 万人,增加了 361 万人,已占全省从业人员的 70以上,民营企业已成为城乡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全省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从 2004 年的 3505亿元到 2010 年已经超过了万亿元,在全省 GDP 所占比重从 51增加到60.5,民营企业上交税金从 2003 年的 221 亿元增长至 2010 年的 1250亿元,并已成为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已经由一些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起步,开始涉足新兴产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
7、广,民营企业除了在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继续发展外,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等也获得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交易费用大幅下降,辽宁省民营企业开始获得迅速的发展。从辽宁省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数量消长和发展快慢,与国家和地区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和政策导向对民营经济发展及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二、制约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近几年来虽然辽宁省民营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但辽宁地区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较重,意识形态偏好的转化存在严
8、重滞后性,甚至出现意识形态偏好与效率的严重冲突,时至今日,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惯性,仍然在左右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发展环境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制约着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的扶持与服务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由于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的扶持与服务,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来看,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仍然是“管”的意识为主导,扶持与服务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三乱”现象仍然存在。行政执收执罚部门,针对服务对象,仍然存在工作不透明、执行政策依据不足等问题,单纯地把行政处罚和收费作为首要目
9、的,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最终达不到管理和处罚的目的,使同一问题重复发生,企业意见较多。另外,有些行政管理部门从向企业吃、拿、卡、要,变为利用在合法收费项目上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变换收费时限等变相向企业多收费。如企业在办理审批和年检时,要求企业必须出具的一些检测报告、评估报告、审计报告等等,有些可以简化和同用的却要求重复出具,而这些报告材料多由依附这些有关职能部门的中介机构来出具,出具每份报告的收费约为总投资额的 3o5,达到总投资额的 3左右。二是一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差。有的地区反映,工业企业新上项目,审批时间要达到两年以上,企业无奈只好边施工边审批,结果就可能面对
10、执法部门随时随地的处罚。还有个别地区以解决土地使用权为承诺,吸引了一批企业落户,但落户后却无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由此产生了企业既办不了贷款、又面临被处罚的后果。有些可以很快就办好的事项,由于有关部门人为的原因,企业却要跑很多次,拖延了时间,增加了企业负担。有的正常办理的事情,不给好处就拖着不办。一些税费减免等新政策落实难,执行起来缺乏连续性。企业反映,有关部门在调高税费标准时,工作十分积极,而在执行惠及企业的政策时态度消极,甚至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部门也以种种借口拖着不办。(二)信息服务不足。一是信息服务的时效性不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效益与其所提供的时间快慢成正比,信息的时效是信
11、息的第二生命。如果“事过境迁” ,再科学、准确的信息也会失去价值。但目前针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常常会出现相对滞后现象,往往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商机,陷入被动境地。二是信息服务内容有待更全面。尽管政府部门网站的数量已经不少,但一些网站的栏目形式单一,公开信息量很少,部分信息陈旧,更新缓慢;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往往只向公众公开正面的信息,而对于负面信息公开不力;浅层次信息服务居多,而包括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对比分析、战略研究的深层次信息开发明显不足。三是信息服务缺乏互动性。政府始终是社会的管理者,掌握着社会的各种资源,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比传统的信息服务加强了许多,企业既
12、是政府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发送者和意见提供者。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政府网站主要是政府部门向公众或企业公布一般信息的一种渠道,缺少互动栏目的设置,没有真正实现信息的反馈和互动。四是政府信息服务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因为信息公开的决定权在政府部门手中,没有统一的规定,该公开什么信息,何时公开、对什么人公开,往往取决于政府部门甚至个别官员的喜好;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往往片面地理解稳定和信息公开的关系,认为信息公开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从而以稳定为由拒绝公开信息;甚至一些部门把掌握的信息当作一种权力,利用这种权力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在有形无形中造成了政府信息的垄断。(三)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错位。
13、一是行业协会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政会不分。目前,大多数行业协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发起的,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而设立,在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依赖政府主管部门,具有“准政府”色彩。行业协会的领导职务由政府部门领导兼任或由其控制领导人选。大多数行业协会也愿成为“准政府” ,组织管理会员企业,但忽视了首先应代表企业利益的职责,把为企业服务看成对企业的监管。政会不分,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权,造成行业协会的官僚化倾向,无法真正代表行业的利益,导致许多行业协会难以作为。二是职能定位不准确,重复设立,职能交叉,服务不到位。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各个行业协会之间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叠问题,造成都不愿意干事的局面。有
14、些行业协会忽视为会员企业服务的职能,对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制定行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和规范,协调争端、开拓市场等功能的发挥严重不足。现有行业协会的大部分工作是编写简报,组织一些简单的培训、考察活动,不能为会员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许多民营企业不愿加入。三是缺乏法律支持和规范。行业协会的专门立法是行业协会的地位、性质、职能最主要最直接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法律。政府把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不利于行业协会的发展,使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处于窘境。(四)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对不够完善,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
15、问题。特别是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辽宁省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面临高价采购的原材料价值缩水、购销价格倒挂、资产蒸发、货款拖欠增多、销售合同退单或不能按期出厂、库存增加、资金占用量加大、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抚顺市调查的 60 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中有 41 户缺少流动资金,占 68.3;锦州市调查的 40 户需要贷款的企业中只有 9 户得到银行贷款,且主要是大型民营企业;沈阳市的辽中泵阀产业园和新民灯饰灯具电光源、法库轻工家电、康平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园区)建设项目因资金缺口严重进展缓慢;丹东市 141 个再建
16、项目总投资 36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 108 亿元,目前贷款只落实了 11 亿元,项目进度受到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也比较高。银行无论贷款数额的大小,每笔贷款的信息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企业贷款量越大,银行的单位贷款成本也就相对较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有“短、小、频、急”等特点,给民营企业贷款成本明显偏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并不是很大,不能弥补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增加的成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银行往往不愿意向民营企业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期间,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但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民营中小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
17、,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三、沿海发达省份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差异。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无论从总量和质量来看仍有一定距离。2009 年广东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居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一位和第六位,浙江为第四位和第五位,江苏为第二位和第四位,辽宁则是第七位和第九位。广东、江苏、浙江、沈阳个体工商户分别为 320.52 万户、261 万户、201 万户、145.1万户,私营企业分别为 81 万户、91.16 万户、52 万户、21.9 万户。江苏省私营企业户数连续 9 年排第一。2008 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
18、值15133.33 亿元,是辽宁的 2.04 倍,江苏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也突破 15000亿元,是辽宁省的 2 倍多。这也就是说,辽宁省与沿海省份在经济总量上差距的半数以上来自民营经济。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外部环境的差异。第一,从民营经济初始的发展环境看,由于辽宁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确定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一直是计划经济成分比重大、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省份。所以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辽宁省一直都把发展经济的重点高度放到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基本上把掌控的有限资源投向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方面,忽视了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鼓励和扶植。从我国私营经济兴起的三条途径看:市场竞争与乡镇企业改制苏南模式的演化;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的演变温州模式的演化;公有企业的民营化。辽宁省的很多私营企业是靠第三条路径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许多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必然使其发展面临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