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班级管理及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策略与模式的创新,一直是教育界同仁深入研讨的热点问题。我在工作中,结合 90 后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策略,创新德育方法,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注重班干部培养 90 后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但又不肯多付出,因此在班干部选拔与培养上我采取了起初先指定,一个月后鼓励学生竞选的方法。当然,要想让同学们动起来,首先在指定试用的一个月就要充分让孩子们体会到作为班干部服务与收获的乐趣;并且不断给同学们讲突出能力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也不时地讲给孩子们,让他们体会。比如,现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走向,观看“我是大明星”栏目的体会等等,让同学们
2、渐渐有了锻炼自己与贡献班级的向往,那么班委竞选就会精彩,并能进一步了解学生。为提高班干部的责任心,可明确每个班委的职责,并下发聘书。 二、培养典型学生 翟同学是班上典型的“活跃分子” ,上课说话,下课打闹,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班里大多数同学都对其比较反感,甚至有些敌对。因此,平时我对他的关注比较多,但是慢慢地发现这孩子身上也有很大的优点:很乐于助人,也很向往与同学们的相处。于是,我首先从他所在的小组入手,通过一件件小事改善组员对他的印象。比如,那天在教室我看到了我曾经在初中作文里常看到的故事。一个同学小声问我:“老师,你看我的生物同步训练是皱的。 ”我一看确实皱得很严重,但是还好没缺页,这时教室
3、里的书已经全发完了,没有剩余的。 “给你这本吧。 ”一个很小的声音传过来,正来自于翟同学。我接着问:“你这里多了一本么?”“老师,没有,我和他换了,没关系。 ”这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的年代里,再出现这样的情景,心里暖暖的。我放大音量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并在接下来给翟同学安排了卫生区一小片卫生区域的负责人职务,他果然没让我们失望。 就在那一周阴雨绵绵,从周一到周四了天才刚刚放晴。 “杜老师,房主任在楼下找你呢,好像你们卫生区的垃圾池周围堆满了垃圾。 ”刚从进修学校听褚爱华老师报告回来还没坐稳就听到了这样的噩耗,于是立刻到班里带着打扫垃圾池的同学赶到卫生区
4、,眼前的境况也让我傻眼了:垃圾池周围有很多垃圾和纸箱,但是都已经让雨水浸泡透了混合在一起。“这可怎么弄?空着的垃圾箱不往里放,干嘛要把垃圾扔在外面?这也忒不像话了”只听几个同学你一句我一句地在那说着。我也觉得心里窝着火,分配了一下任务,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但是实际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弄,扫帚根本扫不起湿透的纸箱。只见这时翟同学去墙根拿来了一把铁铲就开始收起垃圾来。很明显,被浸透的纸箱已经很重,很难铲起来了,于是他就开始用手把纸箱往垃圾池里装。其他几个同学都在一边往后退着,生怕脏水溅到自己身上。看到这个场景,我不能责怪其他同学,但是翟同学又一次让我感动了。看到他吃力地收着垃圾,还不时地有脏水溅到他身
5、上,我立刻过去接过了铁铲。 “注意别把衣服弄脏了。”“没事老师,还是我弄吧。 ”我坚持接过铁铲,真的很重,我猛一用力,腰很疼。回到教室后,我再次把我的感动传递给了全班同学。此时的翟同学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对他的印象,虽然鉴于起初基础的薄弱,在学习上还没到班级前列,但是取得的较大的进步已让其家长对其重获信心,并能在家长会后和我开始交谈孩子的情况了。 三、设立班徽、班旗 一个国家有国旗,一个政党有党旗,一个学校有校旗,一个协会有会旗,自然一个班级也应该有班旗。对一个组织而言,旗帜的有无就标志着该组织的兴亡。虽然一个班级的班旗并没有如上述的那么重大的意义,但其作为一个班级的标志的意义则
6、是显而易见的。对一个班级而言,班旗对外可起到一种宣传、标示作用,对内则起到一种团结、凝聚作用。其物虽小,其指大焉。 我们的班旗是由一个粉红色的心形和一双翅膀组成的。红色代表热情,橙色代表快乐、积极,绿色代表和平,蓝色代表自由。大大的心形用“6”和“9”组成,说明我们六年级九班是热情、快乐、积极、自由、和谐的班集体。大翅膀代表着希望,这预示着我们六年级九班将带着希望在天空中飞翔。 班 旗 嵌入班徽的班旗 我们的班徽:红色代表活跃、积极;黄色代表温馨;绿色象征希望。 “7”和“9”是一个整体,象征成功与胜利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中心由“7”和“9”组成的大大的“V”意味着成功与胜利必将属于我们。我们又把班徽融进了班旗:绿色象征着繁茂而有生机的草地,蓝色代表着广阔而明亮的天空,班徽就是我们的班级。班旗象征我们的班级带着生机与活力,我们的班级像绿草上鲜艳的花朵,必将出类拔萃! 四、发挥班级小组评价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种常见的课堂学习方式,为了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在教室内设置了小组评价表,要求每节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组评分,以通过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与考核,激励每位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式、落实学习效果。诚然,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其有效模式、策略、方法,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