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243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劳动价值论新解释【论文关键词】价值;使用价值;劳动生产率 【论文摘要】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对传统上理解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和价值的关系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的观点进行了发展,证明了在新的解释框架下理解劳动价值论。才能系统地保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完整性,才能保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的逻辑一致性。 20 世纪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价值论面临一系列的争议,从根本上说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钱伯海、晏智杰等都做出了有益的探

2、索,本文旨在从另一角度,解决当前劳动价值论理论所面临的困惑。 一、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关系的新解释 (一)劳动生产率与价值 f 的关系 科技劳动在创造价值方面的意义问题,一直是劳动价值论引起争议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影响对劳动价值论的坚持, “按照传统的解释,如果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只要社会的劳动总量不增加,原则上不会使价值总量提高。这样一来,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量在总量上的脱离就越来越远了” ,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量在总量上的背离使得劳动价值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缺乏说服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掉使用价值而

3、对劳动的概念定义的,并不涉及使用价值的创造或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因此如果坚持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时间是不同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正常条件、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是静态的,造成了不同时期的同一商品的价值量无法进行比较。如果不加人时间因素,劳动价值所体现的只能是一种静态的社会关系,仅适用于研究生产关系,而不适用于研究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解释现实中的财富问题。因此,如何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去分析、比较商品价值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论要进行重新的理论构筑, “社

4、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的观点首先得发展,传统上理解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也是有问题的。根据传统的理解,在不影响部门内的劳动生产率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创造的商品总价值成正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或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变,商品的使用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高,因此凝结在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减少,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 造成这一理解偏差的根源在于,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社

5、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的。单部门(同类商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部门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加,部门专业化程度增强,部门也可能分化成多个部门,因此按照马克思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也会有所增加。 同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就有问题了,因为,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人专业化程度在加深,另一方面,社会分工深化,生产迂回程度在增加,社会生产的专业化部门在增加,即使社会的劳动人数及工作时间不变,同类商品(部门内商品)部门的价值总量不变,随着社会部门的分化与深化,全社会的劳动总

6、量也会因部门增加及劳动的复杂化而增多,社会价值总量因此会增加。即科技劳动不仅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它所创造的新价值,也同时会成十倍百倍地增加。因此, “无论是就全社会还是单部门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都与价值量呈正比” 。 (二)技术进步外生、内生模型的解释 技术进步外生的索罗模型,假定技术的增长率为常数,且技术进步必须采取劳动增进型,则经济收敛于稳态,即只有劳动的有效性增长才能导致每工人平均产量的永久性增长,而且在合理情形下,每工人平均资本的变动对每工人平均产量的影响不大,技术进步外生模型并没有对“劳动的有效性”(A)中的 A 做出具体说明。内生模型进一步阐述了外生模型劳动的

7、有效性增长才能导致每工人平均产量的永久性增长,认为稳态情况下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即为知识生产的增长率或其增函数,因此,社会经济增长率等于知识生产的增长率乘以人口的增长率,模型进一步阐释了知识“A“,即科学技术。 上述两模型都表明,为使模型有一个具有不变增长率的稳态,技术进步必须采取劳动增进型,而希克斯中性与资本增进型技术都被证明是与稳态的存在不相一致的,即只有劳动的有效性增长才能导致每工人平均产量的永久性增长,而且在合理情形下,每工人平均资本的变动对每工人平均产量变动的影响不大。 这一结论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对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启示,在短期内,假设劳动和知识的增长率为常数是符合现实的,同时,经济增长是由

8、劳动的有效性增长决定的,即经济增长是劳动与技术进步乘积作用的结果。模型中劳动的有效性其实就是劳动的复杂程度,复杂劳动为简单劳动的倍乘,说明的是抽象劳动质的间题;有效劳动二劳动的有效性*劳动投人量,说明的是劳动质的概念,两者是一致的。 (三)劳动量的新概念 索洛技术进步外生模型与内生模型的结论是:社会经济增长就等同于简单劳动与技术进步乘积即复杂劳动作用的结果。与马克思抽象劳动生产价值量的结论相似,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创造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如果采用劳动量的新概念,即劳动量二劳动时间x 劳动生产率,依此概念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可以得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社会的价值量因复杂劳

9、动也呈正比增长。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一致性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第二种含义,指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这些分配比例影响着各个部门商品的总供求关系,从宏观层面上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仍然是从静态的角度,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它反映了不同部门的生产者之间如何分割社会劳动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实际上是一致的,第二种含义的市场价值量等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解所确定的价格。第二种含义确定的市场价值量其实是宏观角度的价值实现形式,从短期看,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之间会有背离,从长期看,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会趋

10、向一致,即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的两种确定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马克思关于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明确的,他认为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表现的是交换价值的形式,既然马克思的第二种含义的市场价值量等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解所确定的价格,即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解所确定的价格加总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按照我们拓宽的劳动的概念,包括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即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生产做出贡献的所有劳动,都应当承认为“生产性劳动” 。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一年内所创造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按第二种含义的市场价值量的总和

11、在长期内是相一致的。 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第一种含义与第二种含义都是指静态的关系。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只有在劳动价值论中加人动态的理解。按照假设“就全社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价值量呈正比” ,或“劳动量二劳动时间 x 劳动生产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一年内所创造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其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才能保持同比例,劳动价值量的两种含义才能保持逻辑的一致。 三、模型验证 下面通过马克思的生产函数与索罗的技术进步模型,证明在我们劳动的新定义下,分别考虑厂商商品量的生产及价值量的生产,最终证明:“无论是单部门还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都与价值量呈正比”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

12、值将保持一致。 方程组一:考虑厂商在不同时期(即离散)的生产行为,假设厂商在 t期生产商品量满足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厂商的实物生产与价值生产的关系,方程组一采用索罗模型的离散形式,方程中变量为:在 t 期时厂商生产的产量 Y(t),投人资本 K(t),劳动投人 L(t),和“知识”或“科学技术”或“劳动的有效性”A(t),需要强调的是 Y(t) ,K(t) , L(t)和 A(t)的单位是不同的。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t)= K(t) A(t)* L(t) 1-,产量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S 表示产量中用于投资的比例,是外生给定不变的。用于投资的一单位产品产生一单位新资本

13、。另外,现存资本的折旧率为 d,因此有方程(2)。方程(3),(4)分别表示劳动和知识以不变的速度 n 和 g增长,即劳动力的增长与知识的增长是指数增长,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证明劳动力增长模型是指数形式,证明略),方程(5)表示资本、劳动、技术的初始值分别为 KO,LO,AO。 据(6)式分析可知,不管出发点如何,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该模型中的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即假设劳动和知识分别以速率 n 和 g 增长,资本存量为 K=ALk;则资本和有效劳动二者均以 n+g 增长,每工人平均资本 K/L 和每工人平均产量 Y/L 以比例g 增长。 马克

14、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第一种含义与第二种含义都是指静态的关系。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只有在劳动价值论中加人动态的理解。按照假设“就全社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价值量呈正比” ,或“劳动量二劳动时间 x 劳动生产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一年内所创造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其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才能保持同比例,劳动价值量的两种含义才能保持逻辑的一致。 三、模型验证 下面通过马克思的生产函数与索罗的技术进步模型,证明在我们劳动的新定义下,分别考虑厂商商品量的生产及价值量的生产,最终证明:“无论是单部门还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都与价值量呈正比”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将保持一致。 方程组一:

15、考虑厂商在不同时期(即离散)的生产行为,假设厂商在 t期生产商品量满足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厂商的实物生产与价值生产的关系,方程组一采用索罗模型的离散形式,方程中变量为:在 t 期时厂商生产的产量 Y(t),投人资本 K(t),劳动投人 L(t),和“知识”或“科学技术”或“劳动的有效性”A(t),需要强调的是 Y(t) ,K(t) , L(t)和 A(t)的单位是不同的。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t)= K(t) A(t)* L(t) 1-,产量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S 表示产量中用于投资的比例,是外生给定不变的。用于投资的一单位产品产生一单位新资本。另外,现存资本的折旧率为

16、 d,因此有方程(2)。方程(3),(4)分别表示劳动和知识以不变的速度 n 和 g增长,即劳动力的增长与知识的增长是指数增长,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证明劳动力增长模型是指数形式,证明略),方程(5)表示资本、劳动、技术的初始值分别为 KO,LO,AO。 据(6)式分析可知,不管出发点如何,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该模型中的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即假设劳动和知识分别以速率 n 和 g 增长,资本存量为 K=ALk;则资本和有效劳动二者均以 n+g 增长,每工人平均资本 K/L 和每工人平均产量 Y/L 以比例g 增长。 方程组二:采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7、模型,结合定义“劳动量=劳动时间 x 劳动生产率” ,同时考虑厂商在 t 期生产商品 Y(t)的价值量 W(t)。模型中 Y(t),K(t), L(t) ,A(t)与上面定义相同。注意价值模型中资本是劳动的产品,它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自身所存在的价值,资本投人 K(t)、劳动投人 L(t)的价值采取相同的单位。为了与方程组一的实物生产保持一致,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为 q(t),资本的折旧率为 d,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 p(t),剩余价值率为二,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初始值为 q0。因此方程(7)表示在 t 期生产商品 Y(t)的价值量 W(t)为本期资本折旧所转移的劳动价值加上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18、。方程(8)表示在 t +1 期生产中资本投人的价值量 q(t+1)*K(t+1)为 t 期资本量扣除折旧后的价值,再加上 t 期生产的产品用于生产储蓄部分的价值量。 据此,由方程组一的(6)式,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y(t)趋向于一常数;由方程组二的(巧)式,当 t 很大时(从长期看,正常的社会生产是连续的,因此,可以看作模型里的 t 期可以很大),q(t+1)* k(t+1)的极限为一常数。因此,由(16)式显然可得:p(t)= W(t)/Y(t)= d *q(t)* k(t)+ (1+)lY(t)有一稳态值,即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 p(t)为一常数,这就是本模型重要的结论。 结论暗含的

19、重要意义是,劳动价值论经过新的解释,即在“就全社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价值量呈正比” ,或“劳动量二劳动时间 x 劳动生产率”的假设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以保持常数。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量之间可以保持增长的同比例。因此由西方生产函数所决定的商品实物生产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决定的价值生产是一致的。总之,任何理论都不是真理的终结,劳动价值论也一样,它也需要创新与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的原理或规律,本质上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论更准确全面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保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完整性,才能保持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

20、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的逻辑一致性,才能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物的关系的同时、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都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方程组二:采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模型,结合定义“劳动量=劳动时间 x 劳动生产率” ,同时考虑厂商在 t 期生产商品 Y(t)的价值量 W(t)。模型中 Y(t),K(t), L(t) ,A(t)与上面定义相同。注意价值模型中资本是劳动的产品,它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自身所存在的价值,资本投人 K(t)、劳动投人 L(t)的价值采取相同的单位。为了与方程组一的实物生产保持一致,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为 q(t),

21、资本的折旧率为 d,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 p(t),剩余价值率为二,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初始值为 q0。因此方程(7)表示在 t 期生产商品 Y(t)的价值量 W(t)为本期资本折旧所转移的劳动价值加上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方程(8)表示在 t +1 期生产中资本投人的价值量 q(t+1)*K(t+1)为 t 期资本量扣除折旧后的价值,再加上 t 期生产的产品用于生产储蓄部分的价值量。 据此,由方程组一的(6)式,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y(t)趋向于一常数;由方程组二的(巧)式,当 t 很大时(从长期看,正常的社会生产是连续的,因此,可以看作模型里的 t 期可以很大),q(t+1)* k(t

22、+1)的极限为一常数。因此,由(16)式显然可得:p(t)= W(t)/Y(t)= d *q(t)* k(t)+ (1+)lY(t)有一稳态值,即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 p(t)为一常数,这就是本模型重要的结论。 结论暗含的重要意义是,劳动价值论经过新的解释,即在“就全社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价值量呈正比” ,或“劳动量二劳动时间 x 劳动生产率”的假设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以保持常数。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量之间可以保持增长的同比例。因此由西方生产函数所决定的商品实物生产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决定的价值生产是一致的。总之,任何理论都不是真理的终结,劳动价值论也一样,它也需要创新与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的原理或规律,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