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考试不再可怕,让分数不再揪心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真切地反映了一个无奈的现实,那就是:考试不仅没有成为帮助学生进步的阶梯,反而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痛。如何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考试、乐于学习,常使我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当此之时,恰逢课改之风吹遍神州,新的课程标准如海上之明灯指引着我们教改的方向。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考试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试题的编制要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时代性,试题内容生活化;测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收集信息,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 表现的差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理解的程度,以及学生在
2、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情感、态度、精神等,而传统的纸笔考试显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所以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测验形式灵活多样,如:可包括笔试、口试和社会实践。 考试结果减弱量化效应,凸现质性评价,不再用一个分数为难学生,尽 量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富有针对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评价。 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形式上打破禁锢,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口试 口试是指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对于笔试无 法收集的某些信息,例如解题思维过程、思维的敏捷度、深刻度、灵活度、以及对问题的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口试在课堂提问中了解,也可
3、以对某部分教材进行有目的的口试。口试题覆盖面比较广,当面问答可以了解被测者的真实水平,也有利于培养被测者的表达能力,但口试题的编选较难,评分也较难。 实际上,课堂提问是每一位教师都经常用到的,但以往我们并没有认真的去挖掘课堂提问的作用,我们认为:课堂提问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发挥学生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外,还可以从学生的表现中观察到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了解学生思维的敏捷度、深刻度、灵活度、以及对问题的表达能力,即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意志品质和学习的态度情感。 同笔试相比,口试的形式应该更灵活(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内容更生动(生活中的实例) ,结果的评价更具有质
4、性(以分析和激励性的评价为宜) 。如:针对“数量的概念”和“估算能力”可以编制这样一道口试题“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我们所在的教室的面积” ,对于这种就在身边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马上就有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了,看看哪些学生是自己默默思考,哪些学生马上就找人商量,从这些学生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然后让学生逐一说出他们的答案和理由,此时必然有学生回答只有七、八平方米或有一百多平方米等错得离谱的答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错误,指出这都是由于对基本数量没有感觉,不会进行估算导致的,并引导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数量大小(如一米大概是多长)和
5、进行正确的估算,当然,对于反应敏捷、回答正确的同学要毫不吝啬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像这样的口试题,既简单灵活又生动有趣,既能让学生乐于学,又能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其效果不言而喻。 新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中就有实践与综合应用,同时基本技能中也有一项明确的要求是会测量、实验与调查。如何贯彻实施这一要求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所以对这一方面内容的教学与测验就必须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操作考试则适用于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可以真实、全面、自然、客观的反映被评价者个人的情况。 总之,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内涵和运用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地方。不管是运用哪一种测验方式,都要注意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分数、等级,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测验过程和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这才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的切实有效的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