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程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少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一些方面总是没能引起重视。笔者觉得,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强调三个“关注” 。 一、关注活动内容设计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首先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条件等角度,考虑活动内容的设计。 1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设计的活动应该是
2、“为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这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课前观看白求恩影片,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际主义精神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 内容可以是“学生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苑漫步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搜集与名胜有关的对联;搜集整理对联知识,学对简单的对联,了解名人与对联的趣话等。扩展了语文活动范围。 2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联系。 七年级的学生还缺乏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杂问题合作意识尚未确立,思想认识水平还较稚嫩。可以结合语文学习,布置比较感性的简单语文活动。通过不太复杂的活动
3、,让学生们品尝到动手动脑的成功、愉悦,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八年级探究的主动性、持久性有了增强,逐步形成合作意识,能进行较大篇幅的文字阅读,有了简单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探究有深度的问题,活动结果的呈现可以是较大篇幅的文字形式。 九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始分化,思想渐趋成熟,无论对学科学习,还是社会生活,都有了关注意识,能通过适当的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和其他学科知识获取资料,写出研究报告。也可以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辩论、专题演讲。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进行活动策划。
4、3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活动条件相联系。 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苏州或周边地区的学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园林,而其他城市的学生则可以观看录像,或鉴赏本地的园林。又如有些农村学校在活动中就不能布置学生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我国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二、关注活动方式的创新 新课标为教师创新思维的放飞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如果实践活动总是重复,就必将推动它应有的诱人魅力。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创造新的活动,不要仅仅停留在诗歌朗诵赛、课本剧、故事会中。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按照成果的呈现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1、文字式。文字式指学生把专题性语文实践的过程、结果写成文字报告、论文、随感,办
5、成报纸等。2、口语表达式。其形式有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知识抢答、交流感受、口头评说等。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3、文化艺术式。是指学生用艺术的形式展示自己完成的专题性语文实践成果的方式,如演讲、故事会、课本剧、相声、小品、舞蹈、绘画等。 关于形式创新下面举几个例子,仅供参考。 拍摄本地自然、历史或者人文景观照片,并为每幅作品命名,再撰写简短的说明。 模仿杂志上的诗配画的形式,请学生为图片配上优美的诗歌或散文。新年联欢会活动方案征集。 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围绕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 我做小小解说员,可以以动物园讲解员的身份,解说
6、说明文涉及的松鼠习性。 三、关注活动过程的调控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始终参与,保障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我们有不少老师在活动中让学生放任自流,放得开,收不拢。有的老师在活动中统的太死,越俎代疱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仅仅是开展语文活动的第一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有意识参与到活动中来,此时,实践活动的操作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个操作过程,首先来自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宏观指导。可以是研究思路、活动过程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演出技巧的指导,文章撰写格式的指导。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 ,将思考和想象近空间留给学生。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习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活动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分配任务,在如何组织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必须要动脑筋,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科学的规划下,既有自觉自愿的自发热情,又有一定的组织和程序保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