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新课程,谋求新发展 - 实施新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全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下,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实践富有声色,为谋求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现将近三年来的课程改革工作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经过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我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逐步得到体现(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三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 - 合作、探究与交流的体现) ;四是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学校评价方式 - 对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追求) ;五是新的校园文
2、化正在形成(学校文化 - 教师合作的孕育与生成) 。 二、近几年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 、健全机构,完善管理,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推动器” 、 “催化剂” 。为此,我校花大力气建立健全课程改革运行机制,做到管理科学,制度合理,方法多样。 1 、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继教主任、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把教科室作为课改领导小组活动场所,由教务处专门负责课改工作。 2 、建立课改激励机制。每年开学,校领导就要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完善青曲镇中心小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 ,安排部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使全(
3、区)校教师全部培训一遍。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还把课改成果作为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时作为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课改热情,学校课改氛围日益浓厚。 3 、建立三级课改网络。学校建立了镇级、校级、教研组级课改网络,使课改实验在我校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4 、保证三个落实。即时间、地点、内容的落实。 (二)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校本培训,为课程改革夯实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学校本着“教师人人是人才”的
4、理念,积极推进校本培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具体做法: 1 、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保证机制。 对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说是已做到了未雨绸缪,认真准备,迎接课改的到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大教师逐步树立了课改理念,并积极把理论学习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优质育人的方法和规律。 ( 1 ) . 把课程理念纳入教学管理,在研究中落实管理 我们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如何在教学管理体现这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1 要更多的注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5、、灵活性、创新性。针对教师提出的“教案要不要写的问题” ,我们明确提出三句话要求:“教案一定要写;要体现实效性;提倡写教学反思。 ”鼓励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校还设立教师“创新奖” ,鼓励教师创造具有鲜活个性的、时代性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2 改变以往管理细则化的倾向,实施宏观管理。在探索阶段,我们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了调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项内容分步过关,循序渐进,给教师创设宽松的实践空间,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 3 教学管理模式由行政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教学情况,发现
6、问题,使教学过程及时得到监控。同时,及时协助教师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教学过程及时得到优化,实现行政管理人员向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协调者、研究者方向发展。 ( 2 ) . 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1 学校建立新的评价理念。我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作了调整,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导向。为防止教师在课改中“穿着新鞋走着老路”指出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 “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的课程理念,对师生的教与行评价。 2 学校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
7、体地位,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全体学生是否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 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我们力求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个价值目标,开展了“小学生学业成就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已逐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如在学科评价上我们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是测试的分项制:语文从朗读、背诵、听说、查字典、写字、说话、阅读、作文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数学除基础知识、计算、应用题等笔试外,增加说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等多项内容,自然学科注重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思想品德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
8、思想品德行为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等。 二是发展性评价:通过设立“家校联系卡” 、 “学生成长袋”等作出关于学生的学习进展的信息反馈,在发展中评估学生个性的学习质量; 三是发现性评价:如学校设立“品德奖” 、 “特长奖” 、 “学业奖” 、 “进步奖”等项目,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和激励学生的成长。 2 、锻造一支适应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关键。 我校采取有利于鼓励和促进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做法。 ( 1 ) . 落实制度,更新理念,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 1 理论性学习方面。每周二下午第三节作为全体教师课程理论学习时间,以讲座、讨论等形
9、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讨新教材,及时帮助教师掌握教育信息、动态,充分认识教育教学面临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吸收现代教学信息,逐步确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学校每学年还组织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的综合测试,强化了教师学习。 2 实践方面。组织教师观摩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案例分析等活动。教师还必须做到有记录、有评价、有体会,参与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制度的形式促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观摩实践,自觉更新观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 2 ) . 制定校本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一是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设主体性教育等实
10、验班,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实验工作,使他们尽快成长; 二是建立帮带制度,将专家请进学校或由本校的骨干教师给年轻教师听课、评课,点拨指导,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是建立教学示范制度,学校主动承担各级各类示范课、教改研讨课、汇报课,大胆对外展促进教学交流,树立典型。 促使教师通过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在实践中得到磨练、提高自己。 3 、以研促改,推进课程改革发展 学校对教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应该着眼于课程改革的全局发展,建立校本课程研究,信息技术运用研究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 1 ) .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近年来,我校设置一些“校本课程” ,如电脑课、鉴赏课、学科活动课
11、以及根据学生实际开设的兴趣班,在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等方面显示出成效与活力。 ( 2 )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实验工作的效率,推进基础教育课改 充分利用校网络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育新的“生长点” ,更是课改实验工作的“生长点” 。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备较为完善,通过多方筹措资金 30 余万元,千方百计为课改实验创造条件。两年来学校改扩建了电教室一个,微机室一个, “红领巾”电视台一个,班班配有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等设备。教师每两人一台微机,初步实现了教师办公自动化,教师都能熟练操作电脑,这些给现代教育技术与
12、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保障。 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成熟的教师。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变,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成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促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课堂教学大变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了学生成长的实际,贴近了社会生活的实际,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学校面对现实,狠抓了校本培训,取得显著成绩,这是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 、发挥校本培训的核心作用,确保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 1 、明确“三级课程”的价值和相互关系
13、。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三级课程”具有互补性,是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2 、严格执行郧县 2005 至 2006 学年度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按照地方实际和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识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调整与增加。 3 、因
14、地制宜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一是刚性开发。就是不折不扣地在走进新课程地年级开发实施实施,从时间、教师、内容、评价、保障个方面落实到位。二是从学校生存地高度着想,从学兴趣、需要、特长着眼,对校本课程实施弹性开发。也就是说,在不违反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在学校全方位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实现四个整合:第一、开发实施的时间上的整合,利用各年级允许做适当调动的课时中抽出时间,集中在每星期二下午来进行。第二、师资力量的整合,让具有相同特长的教师组织起来,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开发实施一门校本课程。第三、在不违背上级规定的范围内,努力寻找共同点,实现国家课程(这里指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首先让全体教师根据我们的课程计划,结合自己的优势,设计一门课程,写出自己的校本课程纲要,然后交教务处审核,筛选,在开课教师中指定优秀教师任校本课程班班主任。指定各校本课程班上课的教室上课。第四、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展示校本课程成果。我们根据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校“红领巾电视台”这块阵地,自编自道主持自己的节目,展示新世纪“红领巾”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