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农村职教培训有效推进机制探讨论文摘要:在阐述农村职教培训的现状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案例,总结成功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推进农村职教培训的资源配置机制、投入选择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和供需对接机制。 论文关键词:农村职教;农民培训;机制研究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不仅出台了多个文件和政策,如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4 年开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2006 年底实施的旨在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雨露计划”以及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
2、不仅从政策层面上予以支持,而且实践上更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并逐年增加,2005 年为 2945 亿元,到 2009 年已达 7161 亿元。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农资金用于农民技能培训的数额也突破了 100 亿。总体看,国家的惠农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 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4761 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 8.0%,而 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2253 元。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无论在培训形式上还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2006 年 4 月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
3、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 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 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 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 76.4。 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宣传、加大政策实施的力度(主要是“阳光工程” 、“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 “星火计划” 、“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以及企业招工门槛的提高和就业准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有所增加,但还是不够理想。统计显示,2009 年 1.45 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76.5%,高中文化程度占 13.1%,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10.4,51.1%
4、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职校学生和农民没有兴趣,无从选择 职教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培训实践等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受教育者不能从培训中获得稳定的职位和较高收入,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 ,既与实践相脱节又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农民对培训缺乏兴趣。其具体表现是:如想学的技术、市场迫切需要的技术(如专门的汽车修理、机械加工等)由于对培训设施要求高,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学校和机构,而那些提供普通电脑学习的机构,由于设备简陋,提供学习方便,大家争相举办,而学员就业却难。结果是能用的学不到,学到的难用上。所以,学者没有兴趣,也无
5、从选择。 2.职教培训机构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 目前从表象上看,农村职校教育尤其是对农民的培训搞得红红火火,各部门和中介都参与其中。事实上,职教培训与社会对职场的需求并不挂钩,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对受训者就业的帮助也不大。另外,培训内容单一、重复、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表现在:一方面有岗无人,许多技术要求相对高、工资待遇好的岗位缺乏应征者;另一方面,一些职教培训甚至免费培训机构却招不到人,实际参与职教和培训者与计划完成的目标相差甚远。 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的培训,两三个月的时间内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
6、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此外,培训时间不合理,一些农民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而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 现有的职校和培训机构,实施的职教培训不是以农民“学有所用”为主要目的,而是想方设法实现收益最大化,如什么专业投入少培训机构就设什么专业,不管农民是不是需要,缺乏针对性。 另一方面,职教培训机构要么投入有限,要么双师型教师缺乏,要么实训基地不足,教材陈旧,总体来看培训质量低、效果有限,受教育培训者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还有,同一培训科目因为所培训的项目不同,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
7、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更有甚者,部分培训机构培训后不仅没有及时、足额获得应有的补贴,反而贴进去不少资金,也影响了培训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3.政府部门九龙治水,各行其是 中国现有 5 亿多农村劳动力,而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不到 5%。近年来国家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在 100 亿元以上,一些县多达 1000多万元,但分配到十多个部门,资金优势不能显现,资金投入分散,形成九龙治水的格局。其直接后果是,各个部门各自掌管一笔资金,使用有各自的规则和要求,也有各自的标准、工作方式和考核办法,由此造成职教培训的资金分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培训效果也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管理上各行其是,职教培训市场紊
8、乱和无序竞争在所难免。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职校学生和农民受教(训)者获益不大,观念难以转变。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职校学生和农民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低层次的培训在初始阶段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但由于所学的是简单劳动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受训者收入不高,难以确保长期稳定就业,一遇波动就遭失业,甚至重新返贫。原有的方式必须通过改革来提升。受教(训)者获益不多,轻视职教的观念难以转变。 第二,职教培训机构缺乏准入制度,考核体系不健全。由于长期对职教的轻视、对农民培训的忽视,职教培训机构无法适应当前实际的迫切需要,当国家明确重视的导向之后,面对突如
9、其来的社会需求,一些不符合资质的机构纷纷“寻利”进入,缺乏对职教培训的严格评估和考核,过低的门槛使得一些不合格的机构占用了有限的资源,由此,扰乱了职教培训工作,出现不当竞争抢生源、套取资金等情况。 第三,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目标多重。除了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外,还存在着投入资金的分散使用、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大、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现实中承担农民职教培训的是多个部门。资金来源的多渠道虽然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村职教培训,但由于各部门相互协调不够,有限资金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社会力量和多部门的无序参与又导致培训市场的多头管理,实则无人管理,缺乏有效监管。而且由于各自目标的差异,为完成任务各争其
10、功,创造政绩,其做法不尽相同,又导致管理混乱。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的制度供给、操作平台和运行机制。为此,国务院在 2010 年 9 月 27 日召开常委会,明确职业培训要“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整合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 。 三、贫困县的做法 1.Y 县的做法 通过对安徽省几个贫困县职教培训的调研,其中 Y 县的做法有参考价值。Y 县对农民培训设置了“四道屏障” ,即实行培训对象登记制、补贴资金确认制、培训结果公示制、培训输出问效制。 (1)培训对象登记制。年初,县组织乡镇扶贫办和乡镇劳务站会同乡镇中心学校对全县新增劳动力
11、进行全面摸底,并登记造册,形成农民培训信息库。其好处有,确保国家培训政策的进村入户,工作人员入户登记,调查摸底的过程就是宣传培训政策的过程;确保培训对象的真实性,利于后期对培训对象的审核;确保培训内容有针对性,根据登记的信息引导农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培训种类和专业,明确职业定位,避免盲目性和职业定位的模糊性。 (2)补贴资金确认制。县里要求培训基地分门别类地注明每名学员的培训费用。培训结束时要求每位学员逐项签字确认,让学员明白国家的惠农举措,增强了学员培训、就业和致富的动力。 (3)培训结果公示制。每期培训班结束实行报账后,以培训基地为单位,将学员名单和投诉热线在市级媒体上公布,接受监督。 (
12、4)培训输出问效制。 “富教一体化”的核心是培训后的转移,包括地域的转移和职业的转移以及转移后的效果。Y 县为此特别设立了培训转移问效制度,除了规定要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转移率和稳定就业率外,还规定基地必须建立学员的就业档案,档案建立期限为一年。在一年内,必须跟踪了解学员转移的地点、工作性质、收入、待遇等;如果学员不满意,必须协助解决二次甚至三次、四次就业,同时协助解决学员的维权等问题。 2.C 县的做法 Y 县的做法从制度上解决了农村职教培训存在的问题,而 C 县则从整合资源角度入手,从体制上确保农民培训有实际效果。 针对农民在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面前无从选择、定位模糊、 “教”而不“富”的现象
13、以及培训基地的“寻租” 、恶性竞争、培训市场混乱等,C 县对各种培训资源进行了分步整合和统筹。 首先是把涉及某个领域的培训项目进行“紧密型”整合。包括财政资金的项目和社会捐赠的项目,实行资金集中使用、一并实施。如对扶贫项目的整合,将来自“阳光工程” 、 “雨露计划” 、企业捐助、国际援助等所有涉及扶贫的项目进行整合。 其次,通过“紧密型”整合运作,取得一定经验后把所有的培训项目进行“松散型”整合。按照“统一培训基地、统一培训专业、统一补贴标准”的原则对农民培训统一要求;根据“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的原则,对各项培训进行分类统筹;根据“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
14、其功”的原则,达到“各炒各的菜,共做一桌席”的目的。 最后的目标是成立以某个单位牵头的统一协调机构,负责整个县所有涉及农民培训的项目,并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和运作,以达到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农民培训质量、有效管理培训市场的目的。 综合上述两个贫困县的做法,说明只要重视农民职教培训工作,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好,把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关心农民长远利益,农村职教培训市场会有序发展。 四、农村职教培训有序推进机制 1.农村职教培训的资源配置机制 本着“资金渠道不变、统筹规划,各司其责、各记其功,标准统一、严格考核,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对现有政策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
15、物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利于职教培训发展的制度安排。即在县域内成立统筹协调机构,对县域内各项财政资金进行集中使用,有资质的职校和培训机构实际执行,统筹安排培训内容,避免重复培训,同时建立规范的档案,各培训机构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侧重和主攻,而财政来源资金的渠道不变,从而使资金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益,同时可以更好地避免虚报、作假现象。 2.农村职教培训的投入选择机制 实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模式。政府通过资质认定、资金投入、委托培训等方式,培训机构则可通过异地合作、校企联办、订单培训等形式参加招投标。各机构可根据培训内容设置专业、安排培训时间、选择培训课程等,但考核标准必须统一,职教培训费用与培训
16、质量紧密挂钩。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以用工信息为指南,开展订单式培训。对学校来说,能够确保培训、就业有效链接;对农民工来说,针对性较强,学有所用,而且不用为找工作发愁。 3.农村职教培训质量的评价反馈机制 就考试考核通过率、证书拥有率、就业及收入、资金运用效益、社会认可度、创业情况等内容,结合受训者意见、同行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主管部门的鉴定意见等建立监测网络,对培训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扩大社会影响,促进社会成才观念转变,保障受教(训)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4.农村职教培训的供需对接机制 通过对市场需求和培训机构拥有资源的调查,建立信息平台,通过供需见面、信息发布的方式进行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目的是促进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