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析构建高教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论文关键词:创新性人才 培养模式 规划纲要 论文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的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构建高教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落实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二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2011 年 4 月 24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
2、大会上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可见,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应有功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
3、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三方面内容。 一、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2005 年 7 月 29 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高等教育需要认真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改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性人才
4、培养模式。 1.围绕“创新”构建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规格、具有什么特定的才能是涉及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围绕“创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应以社会责任感、知识基础、动手意识和实践能力、独立思考精神及耐力为基础构建创新性人才的素质结构。 2.围绕“创新”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作为创新教育理念的承载者和保证方式,创新教育模式是对创新教育过程的高度概括,它不仅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科学、可靠
5、的操作程序,也为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构建探究教育模式、问题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等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3.围绕“创新”改革教育制度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开发,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堂活动,重视校内学习、轻视社会实践,重学科精深、轻学科交叉等现象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司空见惯的学习方法和形象写真。因此,要围绕“创新”改革教育制度:一是要坚持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二要实
6、行以加强基础、文理渗透、加大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综合力度以及科学设定必、选修比例;三要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组织的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参与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二、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考察创新性人才培养做得成功的大学,可以发现其人才培养模式中贯穿了一条主线,即“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其中的道理,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所说:“你们就是大学!”并且,在 1998年 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7、织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写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 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 ,要求“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 。1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也应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贯彻落实学分制,给学生以充分学习的自由,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要贯彻落实学分制,一方面需要制订灵活的培养
8、方案和实行弹性的修业年限;另一方面,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因此,学校应增加开设课程的面和课程的量,从而增加学生选择的余地。只有这样,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或局限于某一专业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形成完满个性。另外,应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其知识面。在课外,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2.以促进学生个性
9、发展、学会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 2011 年 4 月 24 日,在清华大学校庆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其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人的个性发展就是使个人所具有的天赋得到充分地发挥。个性发展得好不一定带来创新,但没有个性发展则肯定不会有创新。因此,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造就社会文明的五彩缤纷,即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10、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做到四点。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是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的“概述”或“综述”课,将某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而是强调该学科的“引导”作用,强调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有相当的深度。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再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设立学术性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过去人们总是认为
11、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美国大学的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 4/5 发生在课堂外。 ”2并且,在课外,大学生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社团并不是一般的学生管理或督促学生学习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机构,而是建立在各学科基础上的学术性社团。这些学术性社团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所以,应设立更多的学术性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开展以学生的创业计划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据统计,美国硅谷 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并且
12、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 等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由此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创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我国,创业也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为此,大学应鼓励学生拟订自己的创业计划,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创业,并围绕学生的创业计划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以此为学生创业奠定经济和能力基础。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面对“钱学森之问” ,温家宝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
13、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因此,无论在课堂内外,我们都应该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视二者的有机统一。 正如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所说:“因为科学在各个领域所展现的发展前景,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非常广泛的人类活动。 ”他还说:“我们以说不出莎士比亚 5 部戏剧的名称为耻,但如果你不能区分基因和染色体,却不以为然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3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首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认为:“不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而且
14、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学习。在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有一种辩证的关系。 ” 其次,扩大学生申报课题、参与研究的比例。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正如卡斯佩对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所说:“在最好的大学你们就处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教、学和研究是探索知识这一整体同等重要的成分。对知识的这种探索发生在教室里,发生在图书馆里,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书房中,甚至发生在大方院(斯坦福的学生宿舍)里。你们对知识的探索和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是相互依赖的:将知识传给你们和向你们提出挑战是我们的任务,质疑和挑战我们、
15、寻找和我们一起做研究的机会以便继续探索知识是你们的任务。 ”4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生课题,扩大学生立项和参与研究的比例,从而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因此,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最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问题解决能力。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因此,应不断鼓励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考虑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互相激发,即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有时也可能取得某些突破,获得更多
16、、更有益的创造技能。 (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目前的教学评价依然存在重共性、轻个性,重甄别选拔、轻改进发展,重纸笔测验、轻动手操作,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现象。纸笔考试对测试记忆性的再现性知识比较适用,但对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情绪、态度和兴趣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作用有限。单一的评价方法既不能对学生给予科学的评价,导致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继续存在,又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失去了形成性评价对大学生进步的及时肯定,只有在教学活动基本终结时开展的教学评价,不利于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的实现,致使教学评价的根本宗旨无法体现。针对上述问题,评价
17、制度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以考试分数、学生能力发展、教师发展等多方面来衡量教育成果,建立多元质量观要求的新评价手段与方法。 三、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其中创新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增强可以提升素质。反之,较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所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张晓鹏.哈佛教改J.上海教育,2004,(10B). 4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