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938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内容提要】网络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也为人类的文化带来了变革。对网络文化 的研究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基点和维度对网络文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很少有人对网络文化本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做过深入的考察。本 文试图立足于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究,通过剖析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对网络文化本 身的发展过程作一探讨。【英文摘要】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a new life style,and h as pro found influence

2、 on human cultures.At present,different scholars stu dy cybercultu re,a most heated topic in humanities,on various bases.Howeve r,little study has b e en done thoroughly on cyber culture itself.Based on “culture studies”,esp.“po pular culture”studies,this thesis is an atte mpt to study the growing p

3、rocess of cyberculture itself through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ies.【关键词】网络文化/文化研究/精英文化/大众文化/cyberculture/culture studies/elite culture /popular culture【正文】随着人类社会信息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重要工具,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观念的人们之间开展文化交流的场所。网络 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蕴涵其中的网络文化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对于网络文化的 研究

4、,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它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网络文化现象引发 的一些哲学思考,网络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网络伦理和法制等方面,而对网络文化作为 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和论述甚少。本文试图在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研 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剖析,揭示出网络文化已经从精英文化转变到了大众文 化。1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 也是中国当代人文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从1964 年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 CCS)作为第一个“文化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以来,在该中心的创建者威廉斯(R.Wil

5、liams)、 霍加特(R.Hoggart)、汤普森(E.P.Thompson)等人及其第二代学者的推动下,文化研究在全 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范围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虽然目前没有人能为文化研究划出一个 清晰的学科界限,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也不固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方法论特征和 基本的价值取向。文化研究至少有以下一些特征和倾向:第一,文化研究的聚焦点不同于传 统文学研究注重精英文化,它更加注重研究大众文化,特别是以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和互 联网为媒介的大众文化;第二,文化研究不再局限于注重对主流文化的研究,而是重视被主 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等弱势文化;第三,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学研究

6、不同,它走出 了自我封闭的象牙塔,开始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非常关注文化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及 其运作机制;第四,文化研究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是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1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文化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一般来说它是社会学、文学理论与 艺术批评三者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文化研究的精神和秉性,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和方法的介入 。大众文化并不等同于以往历史上出现的通俗文化或民间文化,它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主要 是 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联系、以工业化方式大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 模式。就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渊源而言,最有影响的论述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他

7、们 留下了许多大众文化研究方面的经典文本,例如阿多诺(T.W.Adorno)、霍克海默(Max.Horkh eimer)在他们 1974 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通过对“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 ry)的考察和批判,对大众文化持一种激烈批判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事实上,法兰克福学 派 的理论家们出于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过分强调了大众消极、被动的一面,而忽视了大众积 极的一面。这种局面直到英国文化研究的崛起,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威廉姆斯(R.William s)和霍尔(S.Hall)开始关注大众文化中能动、积极的因素,从而为大众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活 力。美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学者费斯克

8、(John Fisk)深受威廉姆斯和霍尔的影响,他更加关注 大众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大众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把他自己的理论描述为“关 于愉快的社会主义理论” 。本文主张采用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 化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文化”作为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自从英国文化人 类学的奠基人泰勒于 1871 年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过定 义以后,关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众说纷纭。网络文化就目前而言亦是如此。根据对网络 文化的不同理解,有学者认为:“说到网络文化,它并不是

9、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如果自己 觉得以某种方式生活,这里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当你的吃、住、行、交友等日常活动按网 络 的方式来进行,自然就形成了网络生存方式,也就是网络文化” ;2另有学者认为:“网 络文化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 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 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 ;3也有国外学者 认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 (亚文化的共同目标是对技术商品的颠覆使用。这种商品常囿于激进的身体政治)网

10、络 文化可分成几种主要领域: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 。4这几个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基本上概括了网络文化的各个方面,突出了网络文化的本质、内容和特点, 本文较为赞同以上几种对网络文化的定义,由于文章的主题而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2如果我们来简单地考察一下网络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部网络精 英史。自从 1958 年初在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正式提议下,美国国防部成立高级研究计 划署,开展阿帕网(ARPANET)的研究项目以来,我们可以从网络技术发展的轨迹中,寻找出 一 大批精英的足迹。主持阿帕网的总体结构设计,为阿帕网的建成作出巨大贡献的鲍伯卡恩 ;被后人当之

11、无愧地称为阿帕网之父的拉里罗伯茨;确定今天互联网各个电脑之间的“谈 判规则” ,被后人称为“互联网”之父的文顿瑟夫;发明了“域名系统”(DNS)的保罗 莫卡佩特里斯;编写了一个不同电脑之间通信的程序,即能够发送我们今天称之为 E-mail 程 序的雷汤姆林森;发明了环球网的伯纳斯-李;设计出第一个环球网浏览器“马赛克”(Mo saic)的马克安德里森,他后来又与詹姆斯克拉克共同创建了网景公司,设计出了著名 的浏览器-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发明了雅虎作为用户的助手和信息检索器的杨致 远和戴维菲罗;主持开发了“佳娃”(Java)给互联网上鼎鼎大名的太阳公司带来新的生机 的

12、詹姆斯戈斯林从这些星光灿烂的名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很多人不是科班出 身的计算机专家,但他们是科学精英构成的群体,也就是说是这些精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科 学精英和技术精英在推动网络的发展,没有这些科技精英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网络。毫无 疑问,科技精英在建立和发展网络的时候不可能只贡献了自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才能,他们 需要阐释和张扬自我,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自己的目标、愿望、情感、价值观等文化观 念,这些文化观念通常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和进步的,即便有时这些文化 观念会给网络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文化首先体现的是科技精英们 的文化观念,或者说网络文化首先是一

13、种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因为它具有了作为精 英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知识高深、远离大众、范围狭小、参与者少。网络的发展史证明, 正是这些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基本原理、经验丰富、才能非凡的科技专家通过个人努力和通力 合作建立和发展了网络,同时也缔造了最初的网络文化。如果从更本质的层次上来讲,技术 本身亦是一种文化,现代文化的一大特征便是文化本身就是某种物化的结果,正如李克特所 认为的,技术也应该是一种文化过程5。因此,事实上,在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已经 成了网络精英们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已经成了他们文化生活中的切切实实的一部分。这也 意味着以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在网络发展的早期是一

14、种精英文化,大众一直游离于这种精 英文化之外。以上的分析是基于阿帕网时代的分析,那时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不是存在于有形 的校园里,而是存在于因特网中的相互联系的研究社会”6。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 为精英文化的网络文化必然要向作为大众文化的网络文化转变。这个转变的标志在于国际互 联网Internet 的兴起,以及采用协议规定的标准语言编写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所构成 的虚拟的地球村落的形成。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迈克尔德图 佐斯(Michael L.Dertouzos)所指出的那样,在“短短的两年里,万维网已发射出技术的光 芒,变成千百万人卷入的

15、一场浩大的文化活动”7。事实上,这种转变一开始便隐藏在了 阿帕网创建时期和网络本身的目的当中。电脑和电脑网络的根本作用是为人们的交流服务, 而非仅仅用来计算。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 D.克拉克曾经写道:“把网 络看成是电脑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8交流是 互联网的目的所在,交流需要更进一步的广度和深度,正是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技术突 破,使得互联网的交流从一种精英式的交流(尽管精英式的交流从未停止过)走向了一种大众 化的交流。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专业技术和日常使用的分离,使大众可以很容易地遨游在 网络之中,而无须过多考虑其背后的诸多技术细节。从这

16、一意义上讲,是网络文化的技术精 英们运用现代高科技把网络文化推向了大众文化。精英们深知,只有让大众真正参与进来, 网络才会有发展前途,他们自身才会有发展前途。而且,网络作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结合物 ,要让大家都认同它、接受它,就不能仅仅存在于少数科学精英和技术精英之中,不能仅仅 存在于少数几个共同体之中,大众的参与才是网络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正因为这样,网络的 参与主体逐渐超出了科研机构和大学校园的范围,尤其是商业性主体的介入加快了网络 的扩散速度,使得网络在全世界蓬勃发展起来,更多的人也因此得以在网上遨游。这时,网 络和 资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工业信息文化工业

17、, 它大量生产出信息文化产品来满足用户的消费需要。这种变化给精英网络文化带来了其过渡 为大众网络文化的一种特性赤裸裸的商品性,它使网络具有了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品格, 也使网络更容易走入普通大众。当网络大规模走进大众的时候,才意味着网络时代的真正到 来,才意味着网络文化已经由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借用我国一位网络文化学者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所下的论断(虽然这一论断主要是针对文学):我们可以把网络时代的到来看成是 对精英文化的最后一击9。3美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1962 年出版的科学 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转换”这一概念。借用库恩“范式转换”的

18、概念,可以揭 示出网络文化的范式正在转变,即由精英网络文化转变为大众网络文化。这一转变是由于精 英网络文化中出现了“反常”涌现了其转变成为大众网络文化的一些特性。“交流”作为网络发展的内在要求打开了网络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之门,网络和资 本的联姻则提供了网络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的标志和特性。除了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标 志和赤裸裸的商品性之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还具备了另外一些重要的使其能够称 之为大众文化的特性。第一,反西方精英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立场 作为大众文化的网络文化,使原有的特定 的强有力的文化主体(科技精英)的地位逐渐下降,与之相反的是大众的地位及其主体性在不 断突现。以

19、原来的科技精英为主体所创造的网络文化空间,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和商业资本的 影响已逐渐转化成各类主体参与的作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大众网络文化空间 。在这样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中,话语霸权要想生存变得日益艰难,因为作为以主体间性而存 在的大众网络文化推崇的是平等交流,话语霸权在这里很难找到生存的合法性基础。有观点 认为, “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文化交流的地理距离消失了,但在这种消失中,众多的处在相 对落后的文化则逐渐被分化和边缘化”10。显然,这种论述还只停留在作为精英文化的网 络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只在一定的时空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这一意义上讲,精英文 化作为西方强势文

20、化确实具有“一种社会达尔文色彩和霸权主义的文化逻辑”11。但事实 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大众已经可以平等、民主地享有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文化 资源。例如,自从去年 11 月起,设在美国的网站域名管理机构(VeriSign 环球注册服务)开始 接受非英语的网站域名注册,这使得用非英语注册万维网站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12, 而且,基于中文域名的电子邮件解决方案也已提出13。虽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chal M clluhan)提出了“地球村”这一概念,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地球村中存在着许多部落,每一个 部落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本土文化(local culture)。当今的文化全球一体化并未产生将

21、所有 文化样式铸成一个模式的结果,而是尽可能立足于各种文化的鲜明个性、保持各种文化的个 性特征。作为大众文化的网络文化,从文化研究的维度上讲,其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体现出文 化上的平等性,正因为网络内在的交流和获取文化资源的平等性,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的主 体间性,以话语霸权作为载体的强势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各类主体可以在 网络上自由驳斥、拒绝各种带有文化殖民主义色彩的强势文化,并且自由地阐述自己的主张 。这种反西方精英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立场正是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特性之一。因此 ,实际情况正好与上面的观点相反: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文化交流的地理距离消失了,作为 大众文化的网络文化,

22、为众多处于边缘的弱势文化提供了削弱强势文化、平等共处的机会。但本文这样的论述,丝毫不意味着不用提防强势文化的渗透甚至颠覆,只不过想说明:作为 大众文化的网络文化为处于边缘的文化提供了阐述自我、张扬自身,与强势文化平等对话的 公共空间。第二,先天具有的寄生性 大众网络文化先天具有一种无法克服的寄生性,这也是网络文 化 作为大众文化的特性之一。这种寄生性一直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根源在于网络毕竟是 一群科技精英所创造的,大众能够参与到网络中来,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这些科技精英 (尤其是技术精英)推动了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最终使得网络大众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大 众网络文化寄生在技术精英之上。技术

23、精英通过技术的创新为参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建构了不 同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技术大大改变了大众的生存状态,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时空。在 网络文化中,技术的地位非常重要,任何人只有通过一定的技术(不管是专业网络技术还是 一般操作技术)才能和他人进行交流,技术的的确确成了人类躯体和神经的有机扩展。而 且, 我们从现在使用的网络协议、网络通用语言、网络信息资源,还是从网络规范和网络价值取 向上,都可以看出西方精英主义文化的色彩。大众文化先天所具有的寄生性,使西方文化有 可能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语言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网络空间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 。第三,超越自身寄生性的颠覆性 大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颠覆性超过了它自身的寄生性。 网络文化空间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作为文化消费者的大众并非只是被动的接受。费斯克接受 了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理论,他非常关注大众社会群体对资本 主义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