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变化与原因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956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变化与原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变化与原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变化与原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变化与原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变化与原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变化与原因分析内容摘要:在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增长率有所放缓和北部沿海及部分中西部地区增长率显著上升,导致 2004-2005 年,我国区域增长重心向北转移和地区差距出现缩小,但上述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关键词:增长格局,地区差距,经济重心,基尼系数区域增长格局与地区差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关系。从 2003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描述这些变化和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对于把握我国区域发展形势和趋势,评估区域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区域增长格局及其变化2004

2、-2005 年,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西部省份增速明显加快,推动全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四大板块之间的增速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增长重心持续向北转移。(一)区域增长重心向北转移经济几何重心是指区域经济空间里的某一点,在该点上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维持均衡,其变化轨迹能够综合反映出经济活动重心在空间上的变化(经济几何重心的计算方法为:设 i 省经济总量在全国 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 Gi , 其省内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为(Xi,Yi) ,Xi、Yi 分别为其经济重心的经度和纬度值,则全国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应为: ,。决定经济几何重心的因素分别为各地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总量。 ) 。如图 1

3、所示,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几何重心整体表现为由起点向南偏西方向快速移动,移动方向明显指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这反映了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1991 年起,经济几何重心在继续快速南移的同时,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即由之前的南偏西拐向南偏东,这一方向上的变化主要是由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明显加速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导致。1999 年以后,随着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逐渐加快,经济几何重心变动方向再次发生较大变化,开始朝东北方向延进,出现了 1984 年以来持续达 15 年之久的由北向南移动轨迹的初次逆转,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 2003 年。2004-2005 年,经济几何重心再次

4、发生重要变化(由于经济普查后对统计数据的调整没有回溯到2004 年以前年份的数据,2005 年经济几何重心根据调整过的 2004 和2005 年的数据计算所得,由于和 2004 年原数据计算的坐标点不同,所以进行了平移,由此产生的误差不会对解释全国经济几何重心的变化及其趋势产生根本的影响。 )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几何重心在延续上一阶段由南到北的变动趋势外,2004 年首次出现自 1984 年以来由东向西的方向性变化。尽管这一变化不是很显著,但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所占比重的影响力明显增强。第二,与 1999-2003 年经济几何重心朝东北方向的缓慢移动相比较,2004-2005 年

5、明显偏向正北移动,并且移动幅度有所加大。这种特征表明我国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持续加速,其范围既覆盖了北部沿海地区,也包括了黄河中游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图 1 全国经济几何重心变化轨迹(二)全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周期如表 1 所示,按照年度统计数据,2004 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为 9.5%,与 2003 年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和修订数据,2004 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为 10.1%,成为“九五”时期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根据 2006 年 1 月 25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经济初步估计数据,2005 年全国经济比上年增长 9.9

6、%,GDP 总量达到 18.2 万亿元。普查数据表明,2004 年我国超过意大利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最新统计数据则表明,2005 年我国已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总体来看,2003 年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形成新一轮增长,并且目前正处于增长的上升阶段。表 1 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三)除中部外,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下降,四大板块增速差距缩小如图 2 所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经济在保持了自2001 年到 2004 年持续增长后,2005 年增速有所回落。2005 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分别为 13.13%、12.54%、12.81%和 12.01%(四大板

7、块的增速是由各地区增速与以该地区 GDP 占所在板块 GDP 的比重为权数加权平均而得。 ) ,和 2004 年的 14.42%、12.17%、12.81%和 12.31%比较,除中部增加 0.36 个百分点外,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下降1.28、0.23 和 0.3 个百分点。同时,中部增速超过东北,改变了自 2001年来一直居后的状况。在四大板块中,东部总体增长仍然最快,但与 2004 年比较,东部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增速差距明显缩小。2004 年,东部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高出 2.24、1.38 和 2.1 个百分点,2005 年该组数据分别下降了0.6、0.32 和 1.12 个百分点

8、,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反映出四大板块之间的增速差距在 2004 年缩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近。图 2 1990-2004 年四大板块 GDP 增长率(%)(四)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西部省份增长明显加快,部分中西部省份进入快速增长的第一梯队如图 3 所示,各省区的 GDP 增长速度(各省的增长速度不同于全国的增长速度)显示,继 2004 年后,2005 年全国所有省区的 GDP 再次全部实现 10%以上的增长,其中内蒙古、山东、天津连续 2 年增速位居全国前 3位(天津和江苏增速相同) ,分别达到 21.6%、15.2%和 14.5%;同时,河北增速为 13.4%,由 2004 年的第 15 位上升到

9、第 6 位;辽宁尽管处在中游位置,但其位次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等组成的环渤海地区整体增长较为突出。另外,河南、江西、广西、四川、陕西、山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增长明显加快。2004 年,安徽、河南、陕西成为增速排位上升最快的省区,比上年分别上升 14、12 和 6 位;山西增速排名全国第 7 位,比 1995 年的第 17 位上升 10 位;江西增速排名第 11,比 2000 年上升 17 位。2005 年,这些地区增速排位普遍有所提高,特别是河南、江西、广西、四川、陕西等地增速排位进一步提前。与此同时,除江苏外,过去一直保持在增速第一梯队的沿海发达

10、地区,特别是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区仍然在延续近 2 年来出现的增速排位下降的趋势。图 3 各地区 2005 年 GDP 总量、增量与增速比较二、地区差距及其变化2004-2005 年,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的同时缩小,导致由基尼系数反映的地区差距出现回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 GDP 水平差距有所缩小。但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仍然较大,且继续呈现扩大趋势。(一)各省人均 GDP 的基尼系数反映出,自 2004 年出现省际差距缩小后,2005 年省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的同时缩小是导致地区差距缩小的直接原因如图 4

11、 所示,从按照不变价计算的 1978 年到 2004 年省际间人均 GDP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之势,由 1978 年的 0.349 上升到 2004 年的 0.365,上升 4.6%。但变化过程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上世纪 80 年代在经过初期的快速下降后,基本上保持了稳中有降,基尼系数 10 年共下降 0.024,年均下降 0.68 个百分点,并在 1990 年形成最低值 0.326。90 年代是区域差距持续快速扩大的时期,1999 年基尼系数达到 0.366,10 年上升 0.04,年均上升 1.24 个百分点。2000 年以来,区域差距继

12、续扩大,但速度明显趋缓。2003 年基尼系数为 0.374,比 2000 年的 0.37 上升 0.004,年均上升0.29 个百分点。2004 年,基尼系数为 0.365,比 2003 年下降 0.009,下降幅度达到 2.4%,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出现自 1990 年以来的首次逆转。2005 年,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按照 2004 年的可比价计算的人均 GDP 基尼系数为 0.316,比 2004 年的 0.321 下降 1.6%。 (由于经济普查后对2004 年以前各省的人均 GDP 数据没有进行调整,导致 2004 年和 2005 年的新数据与 2004 年之前的数据不可比,因此,图中用

13、虚线表示的 2005年的基尼系数是根据 2004 年可比价格计算后进行平移的结果,有一定误差,但不影响基本趋势。 )由各省人均 GDP 计算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 31 个省际之间的差距,由于各省人口数量不同,考虑人口因素,则各省人群之间 GDP 差距的水平要远比不考虑人口规模的低,但差距变化的幅度要远比不考虑人口规模时大。如图所示,两种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进行人口加权后的基尼系数 2004 年为 0.298,远低于不考虑人口的 0.365;而变化幅度比 1978 年的 0.24 上升 24%,高于不考虑人口的基尼系数的上升幅度 4.6%近20 个百分点。导致考虑人口后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

14、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各地区人群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图 4 用 1978 年不变价计算的人均 GDP 的省际基尼系数变化(人均 GDP平减)利用泰尔指数(Tailer)对地区发展差距进行分解,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地区差距主要由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所导致,二者合计占地区总差距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96%左右。同时,还可以看出,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所占份额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前者总体上呈不断上升之势;后者先呈不断下降之势,后呈不断上升之势。1991 年之前,后者大于前者;1991 年之后,前者替代后者成为最主要的地区

15、差距。2004 年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占总差距的比重为 55.6%,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所占的比重为 40.8%,中部、西部和东北合计只占不到 3.6%。总体来看,上述分解后的地区差距自 90 年代初期以来基本保持扩大的趋势,但在 2004 年这一扩大的趋势发生明显变化,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内部差距基本保持稳定的同时,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明显缩小,分别比 2003 年下降 6.7%和9.8%,二者共同导致 2004 年地区差距出现回落,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的缩小贡献较大。图 5 地区差距的分解(Tailer 指数)(二)四大板块的人均 GDP 之比反映出,继 2004 年中西部

16、地区与东部差距缩小后,2005 年,东北与东部的差距也出现缩小图 6 反映的是以东部的人均 GDP 为 1 时,其他地区与东部的相对差距变化过程。如图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大板块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保持着由东部、东北、中部到西部梯次降低的格局。1978 年,东北、中部、西部的人均 GDP 分别相当于东部的 0.79、0.45 和 0.41,到 2004年,该数据变化为 0.56、0.41 和 0.32,东部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明显扩大,其中东部与东北的差距扩大最为明显,提高 28.2%,而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分别提高 19.2%(1979 年数据)和 24.7%。但值得注意的是,四大板块之间的差

17、距近年来明显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自 2004 年开始,除东北外,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2005 年,除中部、西部与东部差距继续缩小外,东北与东部的差距也开始缩小,缩小幅度分别达到 3.8%、5%和 4.6%。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来看,2005 年中部和西部人均 GDP 相当于东北的 71.8%和 57.7%,这一比例和 2004 年相差不大,表明四大板块之间差距的缩小主要是东部和其它地区之间差距的缩小引起的。图 6 四大板块 GDP 水平比较注:图中三条线表示以东部 10 省的人均 GDP 为 1 时,其他三大区的人均 GDP 相对量。 (三)最大最小值计算反映出,最

18、发达地区和最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如图 7 所示,地区之间人均 GDP 的最大最小值的比值从 1978 年的14.27 下降到 1990 年的 7.30,然后又持续扩大到 2000 年的 12.98,2000年到 2004 年,变化幅度开始趋缓,4 年只上升了 0.14 个百分点。整个变化过程与由人均 GDP 的基尼系数反映的地区差距变化基本一致,也表现为 80 年代快速缩小、90 年代快速扩大和 2000 年以来相对稳定三个特征鲜明的阶段。从居民消费水平来看,最高居民消费水平与最低居民消费水平比值由 1980 年的 3.55 倍扩大到 2004 年的 9.45 倍,可以看出,地区间

19、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变化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地区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要明显低于由人均 GDP 反映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又明显低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二者分别由 1980 年的 1.86 倍和 2.83 倍,扩大到 2004 年的 3.89 倍和 6.94 倍。因此,由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反映的地区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图 7 最大最小值反映的地区差距变动趋势三、增长格局和区域差距变化的原因分析总体来看,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影响区域增长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增长率有所放缓和北部沿海地区及部分中西部地区增长率显著上升

20、是导致全国地区差距缩小的直接原因。但区域增长格局的变化和地区差距的缩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以上对经济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变化的分析共同反映出近两年来区域发展的总体形势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几何重心出现 2004年首次转向北偏西方向的变化,和 2004 年人均 GDP 反映的地区差距首次出现缩小,两者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是一致的,也是相互对应的,这一变化在 2005 年仍然在延续。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年来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发展明显加快,同时也是由于传统的快速增长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回落所致。总体来看,这种增长的地区差异是多种因素

21、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能源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了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业和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表 2 GDP 增速前 15 位省份中各自区位商排名前 5 位的产业注: (1)为能源原材料及关联产业,为其它制造业。 (2)GDP 增长速度为 2004 年数据,由于 2004 年工业的分行业数据难以获得,区位商根据 2003 年的数据计算,但对分析结果不会有明显影响。就产业增长的地区差异来看,2003 年以来,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采掘业和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大部分能源原材料大省的经济增长,对改变地区增长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表 2 列出了 2004 年 GDP 增速前 15 位省份区位商排名前 5 位的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