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本位与高校校报“三级跳”摘 要:高校校报要想在质量上实现“三级跳” ,有赖于操作层面的一系列调整,须回归新闻本位,改变新闻旨趣,同时,甄别新闻线索,强调新闻策划,丰富版面语言。之后,方能化“鸡肋”为“鱼翅” , 化“旧闻”为“新闻”甚至“欣闻” ,实现“悦读”的效果。关键词:高校校报;新闻本位;新闻旨趣百年历史,总逾千家,发行达 3000 万份,占全国报纸发行的三分之一。这一系列让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似乎丝毫不能掩盖其质的不如人意,威猛排头兵的强悍不能改变参差不齐和普遍嬴弱的现实,高校校报仍似“鸡肋” ,欲追赶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尚待时日。如同成功的“三级跳”也依赖于助跑、右脚踏板、右脚踏道、左
2、脚踏道、落地这一系列动作的完美协调和表现,高校校报要想在质量上实现“三级跳” ,回归新闻本位,改革报道方式将是最合适且最具操作性的突破口。一、助跑:回归新闻本位,化“鸡肋”为“鱼翅”我们常在某些校报上看到这样不合理的现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专业调研报告等出现在版面,文学副刊占据整版,再不行就用图片凑版,各类小花小草的图案穿插于文字间,不知其义。笔者认为,校报应回归新闻本位,这是其实现超越的前提。理由如下:1.当下,整个社会媒体大环境的特点是:社会群体的多样化导致了新闻传播“小众化” ,传媒市场细分。一项覆盖中国 60 个主要城市的报纸读者调查显示,在各城市日报平均阅读率排名前 3 位的报纸几
3、乎都是当地报纸。1校报面对的是最细分和最精准的市场,即学院师生、家长、主管部门领导、兄弟院校等,一般直接发送或邮寄至读者手中。它是最具有“地方性”的报纸,新闻的接近性在校报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这一点将成为其获取注意力的最有力保证,有利于高校的媒体诉求和舆论引导。2.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各院校均有专门的文学报刊杂志,占用校报版面发表文学作品纯属重复投入。即使是副刊,也应尽量淡化其文学色彩。3.工作指导性的通知、报告、计划、总结等公文完全可用高校内部网络或办公系统统一发布,刊于校报缺乏可读性。而且,校报一般为每期 4 版,这么珍贵的版面资源,用来刊载无人问津的内容纯属浪费。高校校报只有回归新
4、闻本位,以采带编,给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新闻,关注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帮助其消除不确定性,展现高校校园内的变动,贯彻实施 2010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方可使校报实现由“鸡肋”到“鱼翅”的飞跃。二、踏板:改变新闻旨趣,化“旧闻”为“新闻”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 1000 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 5.1%,旬报占 12.6%,半月报接近 50%,双旬报和月报占 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 2%。即使做到了新闻本位,打开高校校报,看到的却普遍是“旧闻”的堆积,篮球赛、运动会、颁奖晚会,或是这个领导出席会议、那个领导检查工作,许多内容是早已周知、参与的活动
5、或校园网络新闻的翻版,读者大多已在校园网上浏览过,时效性的缺失使因接近性优势而集聚的注意力消耗怠尽。高校校报亟待改变的是对新闻报道内容和方式的认识与取舍,以深度报道提高受众关注度,缓解时效性缺失的困局。“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rests) ,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动作方向。 ”2如果说 20 世纪 80年代中国深度报道的高速发展是新闻界的主体意识使然,那么高校校报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残酷挤压下,在读者对信息深度和广度的需求变化中,更应拾起这一助力剂。高校校报主要面对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士,这
6、一群体具有较高智识,对事实不仅满足于知道“what” ,还要求知道“why”和“how” ,深度报道正好能满足受众需求,同时避免与网络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尽管活动主题一致,细节总有差异,深度报道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资源,化“旧闻”为“新闻” ,弥补其不足。三、踏道:甄别新闻线索,化“废”为“宝”甄别新闻线索是跳跃的第一步。 “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 ”3甄别有鉴别、区别、选择淘汰之意,与发现、寻找有本质区别,它应该是“发现、寻找”后应完成的工作环节。甄别新闻线索需要在以各种
7、途径获取的新闻线索中确定其新闻价值的高低,从而确定其报道方式,哪些可用简讯,哪些用消息,哪些用通讯,哪些用评论,哪些用深度等,应明确区分。高校校报有其自身特点和独特的媒体环境,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社区报” 。高校校园是人群高密度聚集地,配套完善且自成体系,师生日常社交生活、教学活动均以校园为主要场域进行。共同的地缘基础和生活环境,带来共同利益关注点,也形成了共享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校报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其能全方位服务于特定受众,坚持校本原则,塑造师生归属认同感,增加师生依赖感。全方位服务于特定受众就意味着不能光在政策、会议中找新闻线索,更应靠两条腿去“跑” 、到人多的地方去找、到师生常去的 BB
8、S 或 Q群去发现线索,甄别线索。高校校园的场域集中也给记者的采写带来了便利,一是免去长途奔波之累,二是各部门间相互熟悉,便于沟通。如笔者某次与营销专业教师聊天时得知其正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训,主要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关注大学生消费情况,凭借新闻敏感性笔者意识到“好料”到了口边。于是,笔者跟踪调查过程,结束后,刊发谁在为学生生活费买单?为题的校园调查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 2010 年第 2 期第 3 版,引起师生广泛关注。之后,南方日报 、 清远日报分别全文转载。四、再踏道:强调新闻策划,化“新闻”为“欣闻”目前,高校校报多为对开 4 版,版面资源非常有限,加上出版周期长,若
9、想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其有别于当下日报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借鉴日报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校报的新闻策划方式。根据笔者编辑校报的经验,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可遵循下列原则:1.大文章做大,小文章做小,兼顾广度与深度。高校校报应将普遍关注的、与最广大受众的利益相关的新闻信息做大,以通讯、深度等方式进行报道;将部分关注、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内容做小,以简讯、一句话新闻等方式进行报道。切忌打开报纸,满眼的“豆腐块” ,或均是“鸿篇巨制” 。2.校报深度报道宜用组合文体。为避免整版被某大篇幅稿件占据,策划校报深度报道时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形成消息、评论、访谈、
10、记者手记、图片、表格等文体组合,丰富版面内容,避免单 调。3.多层面挖掘事件或活动的细节,多故事,少综述。高校校报对各类事件或活动的报道多以综述的形式进行,大场景的描绘多,细节的捕捉少,而读者感兴趣的恰恰是事件或活动中的小故事、小插曲、小感动。这需要在策划环节引以重视,并最终落实在新闻采写中。以校运会为例,这是各高校每年的常规项目,如只是对其进行概述或全景扫描,读者会看不到感兴趣的信息点,而以精神瞬间或片断管窥全貌,反而能引起读者认同和共鸣。4.强化报道创新,巧用主题策划。常规化的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平庸的校报内容只会遭到读者的冷遇,某些高校校报曾遇到过创办一段时间后部分师生从不曾
11、阅读的尴尬。报道创新要求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并随时吸取各级各类媒体的精华,为我所用。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 2010 年策划的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访谈、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2010 年策划的的人才培养与就业系列报道均是以某项工作的开展为核心,发散式挖掘校内新闻资源,选择合适且优秀的样本,形成的系列报道;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报 2010年第 7 期第 2 版的成果报道校园功勋薄 ,某校报的新生报道“将爱进行到底” 等,则是主题策划后的独立报道。五、落地:丰富版面语言,化“阅读”为“悦读”所有的策划或报道最终均是以版面内容体现出来, “落地”为版面语言。一份版式糟糕的报纸难
12、以吸引读者的兴趣,更别提阅读了。然而,纵观当下各高校校报的版面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丰富版式语言,提高版面质量:1.重视稿件组合。一份报纸本身就是一种稿件组合,好的稿件组合既能方便读者阅读,又能提供审美愉悦。以 54cm34cm 尺寸的“瘦报”为例,大约能容纳纯文字稿件 6500 字左右,或是 5000 字加两到三张图片,稿件组合宜遵循“4+2”或“5+2”结构,使版面保持着更高的机动性与活力。2.遵循视觉规律,营造视觉中心。各版面应以字体、字号等形成版面层次感,为读者巧设视觉层级,同时,在各视觉层级中营造视觉中心,以视觉中心文字或图片引领整个版面的内容。作为高校校报,担负着育人职能,风
13、格应定位于严肃端庄、简洁大方,应字体简单,线条流畅。3.色调和谐。色彩丰富并不一代表和谐,现在诸多高校校报在色彩运用上存在较多失误,整个版面没有形成主色调,过于杂乱,让读者无所适从,甚至视觉紧张。高校校报版面色彩的使用在无特殊情况的时候,不宜过于灰暗或过于艳丽,以整洁节制为宜,这是其区别于大众化报纸及专业类报刊的特征之一。4.文图配合,两者均衡。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浅阅读是普遍趋势,高校校报也应考虑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图片满足“观看欲望” ,以文字实现逻辑叙事,达到两者的均衡,既避免泛视觉化,也丰富版面语言。各高校校报均有自己版式语言的风格,这与报道的文字风格一起构成了校报风格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更具体地讲,从报头、报眉、报眼到标题、头条、倒头条的设计,从字体、字号到分隔线的使用,都是从形式上确保了校报的视觉传达效果,是实现从“阅读”到“悦读”这一跨越的关键,如同经过一系列动作后终于完美地“落地” ,顺利完成“三级跳” 。参考文献:1地区性报纸占中国报业市场主导地位J.新闻与成才,1999(6).2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徐人仲.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新闻采访的笔记(三)J.新闻与写作,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