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灵.自觉.智慧语文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对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拓展人的心灵世界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童蒙时期”又被称为人的“精神生命培养期”。它那所具有的天真,对成人的依赖、平静的心态、可塑的性格、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质决定“儿童语文”教育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可如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深陷眼前功利的泥潭,一步步沦为“伪教育”的俘虏,一步步退化为“单向授受”的过程,以至儿童精神走向“被成长”的怪圈。因此,语文教育要脱离“伪童本”的凡尘,回归“人文”和“工具”的本来面目,我觉得应在以下三方面予以重视: 一、语文教育的立意:直抵童蒙的心灵 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承担一般的智育任务以外,更要密切关注
2、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这是对“人格心灵”的一种启蒙。语文教育,只有站在“心灵”的高度,才能凸显自身学科与众不同的价值追求。儿童人格心灵的培养是可塑的,缺少了心灵的养育,一切都是零。唤醒童蒙、激活心灵,从语文教育来说,其静态的模式便是建立语文教学与学生精神的关系,这就是“人学” 。小学语文教育虽然并不是要求“纯文学”教育,但也应站在传统经典文化或外来经典文化的立场去关注儿童的心灵,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化的缺失必然带来心灵的异化、人格的丧失。关注文化,就是关注发展。对于儿童亲近经典,当代著名作家梅子涵曾经说过:“教师也应该是那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且耐人寻味
3、的书,举到孩子们的面前,使他们一生的日子有了方向,我们教师要点亮很多盏让孩子长大的灯,让孩子优秀、优雅和完美。 ” 我们如何重启纯真与理想,突破功利的狭隘空间呢?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只有高度的尊重,才能培植和放大他们的灵魂天使。如果将孩子过早地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将社会定格好, “伪大人”般的生活会让他们丧失许多童年的纯真,也使人类丧失更多的美好。一位哲人说过:人们由于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他们出发的路。是啊,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我们要让孩子不忘“来时路” ,只有重回“来时路” ,才能走好去时路。对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心灵就是“来时
4、路” ,也是归途。 二、语文教育的策略:给予自由的时空 自觉,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境界,是人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必然表现。自觉,是心灵的一种渴望,更是一种主体精神的体现。而自觉首要的条件便是自由,自由是一种被解脱的心灵,可以在思想的大漠中自由驰骋,可以让心灵突破思想的桎梏,追寻自己想要的、需要的。 “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 ”可现状是,教师和家长将孩子的生活全部塞满了,连假期也不放过。哪里有乐呀?这是对心理、精神的一种“扼杀” ,是“好心办坏事式”的“犯罪” 。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
5、们学习语文的“头等大事” 。当我们热衷于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更多的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 就培养阅读兴趣而言,在我自己的班级里,我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动员同学们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带到班级,了解同学们的喜好。从校图书馆借来他们喜欢的书籍以供传阅,喜欢什么读什么,在班级形成阅读氛围。然后向同学们推荐符合他们品位和时代的一些书籍,如曹文轩的作品、毛芦芦的作品、冰心的作品等,引导他们读好书,好读书。学生对这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看的书有较大兴趣,他们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踊跃购买或借阅,并利用闲暇时间相互交换阅读。其次,为他们提供平台。 “养在深闺无人识”是
6、人生最大的悲剧。同样,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成果而无人知晓,久而久之也会降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也会随之而大减,直至消失。相反,如果经常举办一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继续阅读的信心,而且能帮助学生把这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长久地保持下去。通常,我们将课前三分钟作为演讲时间,鼓励学生把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讲给同学听,或者把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同学听,甚至把自己读某本书的感受讲给同学听,以此引导他们接近书、喜欢读书,进而热爱读书。 自由的阅读,使孩子们增加了“心灵能量” ,使得阅读成为了一种快乐。分享如同瀑布落差产生的壮观,给人的心灵以启迪震撼,这样,徜徉在自由时空
7、里的阅读便产生了自觉,自觉便造就了“心灵的成长” 。 三、语文教育的核心:启迪本真的智慧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动态结合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地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展现,忽视思维的思辨与理性的选择,那我们的教学就失去其思想的深度,这其中蕴含的重要因素便是智慧。语文的人文功能注定其“领悟”的特定地位,使得“理” “物” “情”被儿童的“童年”所“悟” ,达到其“童年”色彩的焕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关注课堂中知识技能的传递,忽视思想的启蒙,充其量只是会运用 “工具”而已。因此,语文教育在关注学生能力的同时,更应让儿童建构思维的方式,多角度多
8、方式促使儿童的思维训练,以养成日后的“为自己而思” “寻找自己的意义” 。 当文本作为个人阅读对象时,它的一切影响由个人承担,但当把这些影响与别人交流时往往会出现冲撞、冲突、差异。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将文本对不同的学生施加影响,它启迪智慧的独特价值就会显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精彩片段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有力阐释: 孙老师在教学描写玉澜堂里开得特别旺盛的海棠花一段时,是这样引导的: 师:是的,在玉澜堂,他们找到了春天,在这一段里,海棠树被比作成什么? 生:比作喷花的飞泉。 师:你平时看到的喷泉是什么样子? 生:我看到的喷泉喷出来的水花非常漂亮,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师:在这儿,冰心
9、奶奶把海棠树比作喷花的飞泉,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从哪里看出来。 生: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麻麻的花,从树枝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 (指导朗读)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学生的智慧来自于教师的引导。老师先是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海棠树生机勃勃的状态。这样的过程是由一般到特殊的启迪,由具体到抽象的启迪。让学生从中寻找到描写的奥秘,领悟到作者言语的精妙,不仅注意到了文本本身,还注意到了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从而使文本处处生情,字字有意。在经历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以后,我们发现孩子这样才能真正与“童年”为伴,真正畅“童心”所欲,真正显“童年”之真。阅读,只有真正自由的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启迪儿童的智慧,才能真正脱离“伪童本”精神的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