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求“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对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思考在进行思想史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使我难以释怀:什么是思想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还有,什么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史同于中国哲学史吗?它与中国学术史或中国文化史又是什么关系?这是关系着思想史的“元问题” ,凡是有志于思想史的研究者,就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自觉地做一些追问。要回答它们,有必要对思想史的研究给予回顾。 一、西方的思想史研究 “思想史”是西方学术“Intellectual History”或“History of Ideas”的翻译,日本人首先将它们翻译为思想史,后被汉语世界所采用。所以,要探讨思想史,应对西方学术界的
2、“Intellectual History”或“History of Ideas”研究进行了解。从表面上看, “Intellectual History”与“知识分子” (Intellectual)相关,主要指人的精神、心智和知识;而“History of Ideas”更多与“思想” (Thought)相关,似乎是指经过艰深地思考而形成的理论化的观念。实际上,西方以“Intellectual History”或“History of Ideas”所称谓的思想史,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即它们都是研究思想与社会(或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多强调思想观念比物质力量对社会历史更具有能动的塑造作用。西
3、方观念史的出现,是对 19 世纪历史学研究在内容上只限于政治史、在方法上只限于唯物主义或实证主义决定论的反动。思想史家鲍曼指出,西方思想史,又称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 ,其概念最早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但观念史的研究则在 19 世纪末才出现。其中,英国的代表人物是阿克顿。1895 年,阿克顿在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教授的首次演讲中说:“我们的职责是关注和指导观念的运动,观念不是公共事件的结果而是其原因” (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 ,载阿克顿:就职演说:论历史研究 ,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 5 页)他主编的剑桥近代史就突出了观念史的主题。德国的代表人物则是哲
4、学家狄尔泰,他被称为近代历史观念史之父。1882 年成为柏林大学黑格尔讲座教授后,狄尔泰努力把观念史研究确立为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建立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认为观念史研究不只是重视人的理性的思想,它还应包括非理性的一面,如意志、想象等。必须指出,19 世纪末到 20世纪初期,德国兴起的文化社会学,从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到齐美尔、韦伯、宋巴特,甚至还有法国涂尔干的文化社会学,都反对实证主义或唯物主义把文化化约为“经济因素”的决定论,他们把文化看作内在于历史过程中的特殊的价值观念,强调观念通过人的行动而对社会的塑造作用,这对西方的观念史研究直接或间接地起了推动作用。20世纪前期,观念史研究逐
5、渐引起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兴趣,一批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观念史的研究。其中,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教授阿瑟?洛维乔伊致力于观念史的研究,并把它发展为一个学科,成为美国思想史的奠基人。1936 年,洛维乔伊出版了人类观念的伟大环节(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an Idea)一书,注重于对西方思想传统那些基本存在的、对西方思想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的单元” (unit Ideas)的研究,他还在方法论上对思想史研究进行了较系统地考察,对美国(甚至欧洲)的思想史研究有相当的影响。20 世纪前期的西方思想史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我们不得不说,
6、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思想史的研究,不管是洛维乔伊新开辟的“观念史”研究,还是其余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对经典文本、特别是一些伟大思想家的经典文本的研究占据着主导地位。精英思想家或经典文本的研究,虽然有许多周知的优势或便利,但是它限制了思想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妨碍了人们对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或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的理解。因此,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一些研究者不满于传统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开始探索思想史研究的新途径,并对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形成挑战,其中以剑桥学派和新社会文化史最为重要。剑桥学派的重点是政治思想史研究,其代表人物是波科克、斯金纳等。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史研究,采用了历史语境主
7、义的方法。他们认为,经典文本的思想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必须从产生这些经典文本的社会和知识背景中来研究经典思想;同时还应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谈论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政治语言” 。用斯金纳的话说, “不去专门研究主要的理论家,即经典作家,而是集中探讨产生他们作品的比较一般的社会和知识源泉。 ”同时探讨这个社会与时代出现、使用的政治词汇。因为斯金纳认为, “说明一个社会开始自觉地掌握一种新概念最明确的迹象是:一套新的词汇开始出现,然后据此表现和议论这一概念。 ” (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3 页)从斯金纳的名著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的重点和结论看,剑桥学派的思
8、想史研究通过对历史语境的关注,一方面力图考察思想观念在具体历史过程中的差异、断裂和创造;另一方面关注“比较一般的社会和知识源泉” ,也就是关注一些所谓“二流”或“三流”思想家的思想,这样既可以给“经典作家”很好的历史定位,又可能会发现一个时代真正有影响的思想家到底是不是“经典作家” 。要之,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试图写一部以意识形态史而不是以经典著作为中心的历史” ,其“宗旨在于构想一个可以包括那时比较杰出的理论家的总的框架” (同上,第 4页) 。也就是说,他们要写出一部包括一般思想家和经典作家的思想史。20 世纪 60 年代后兴起的新社会文化史,标志着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转向。新
9、社会文化史的第一阶段,就是以心态史研究为主题的法国第三代年鉴学派。法国心态史研究不满于布罗代尔注重经济的“结构史”研究,他们可能从涂尔干的文化社会学中获得灵感而转向文化和心态史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菲力普?阿里埃斯、罗贝尔?芒德鲁、勒高夫等人,他们重视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或群体的某种民间心态和意识的形成变化,如对儿童、死亡、时间观念的考察,形成“集体意识” 、 “社会表象” 、 “心态结构”等概念。法国心态史研究重视民众观念和意识,虽然极大地拓宽了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但是他们与涂尔干相似,把心态看成为是由经济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一个层次,没有脱出传统思想史研究实证主义决定论的束缚。后来,在福科(他的规
10、训与惩罚监狱的形成一书对新社会文化史家产生很大影响) 、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第四代年鉴学派扬弃了心态史研究的结构主义倾向,推动思想史研究所谓的“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的新社会文化史研究。新社会文化史研究强调文化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认为文化不仅不依附于社会和经济,同时它还反过来建构或生产着社会和经济。新社会文化史重点研究普通人的知识、意识、心理和情感,或者说,社会上流行的普通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观念,认为普通人的观念犹如大河的河床,更能反映社会观念和价值的最基本和最低层的存在。同时,新社会文化史还研究普通人是如何构筑其意义和观念的世界,以及研究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人的行动并进而塑造
11、他们的社会的。与心态史学从涂尔干获得灵感相似,一些新社会文化史从韦伯的“新教伦理”那里获得灵感。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意大利史学家金兹伯格的奶酪和蛆虫 ,以及法国年鉴派史学家勒华拉杜立的蒙塔尤 。从这两部著作的重点来看,新社会文化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民众文化、民众观念或者说“小传统”的研究。同时,在研究民间文化时,他们常常考察民众观念和精英思想的区别(参见陈勇:民众观念和西方思想史的拓宽 , 浙江学刊 ,2002 年第 1 期)总之,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大体分精英思想和民众观念的研究两个层面。传统的精英思想研究以思想家、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理论诠释为主,而民众观念的研究更重视普
12、通民众的一般的知识、意识、心理和情感。然而,不管精英思想还是民众观念的研究,都注重考察思想与社会的关系,在方法上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实践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不同处是传统的精英思想和心态史有意或无意地强调了社会或经济对思想、以及社会史对思想史的决定作用;而新兴的新社会文化史更重视一般的观念对社会具体的塑造作用,甚至把社会史本身也看作社会一般观念和意识的聚合体。因此,他们所谓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转向” ,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将社会史等同于一般观念史的前提下而言的。 二、中国的思想史研究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大体也可以分为传统的精英思想研究和一般思想研究。传统的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其开端则可以追溯到
13、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6 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提出了“学术思想史” ,把它归于文化专史而与语言史、文字史、神话史、宗教史同列。虽然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史”只是一个极笼统而未展开的概念,但也表明了他将思想史与学术史合论的倾向,他心目中的思想史提法受传统“学案”的影响很大。后来,梁启超的学生蔡尚思在 1939 年出版的中国思想研究法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思想史不能像通史、文化史、国学、乃至学术史哪样广泛。他认为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科学方面” ,或者侧重于“经世哲学,而非心性哲学;多是社会哲学而非宇宙哲学;多是实践哲学,而非无用哲学” ,内容包括实践性较强的经济、政治、教育、伦理各种
14、思想,排除空虚渺茫的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蔡尚思将社会的思想(他认为可进一步细分为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伦理思想)作为研究的对象,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粗略框架而没有具体展开。真正开拓了中国思想史研究且成绩卓著者是侯外庐先生,他撰编的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侯外庐指出,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在一起编著的,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它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比较复杂” 。实际上,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是以精英思想家为轴,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基础之上对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科
15、学思想等社会思想的综合研究;在方法上,则表现为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结合,即重视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阶级对思想的影响与决定作用。这种研究方法与西方实证主义的思想史研究传统无疑是相吻合的。现在看来,侯外庐思想史研究的明显缺憾是过多的重视社会史和阶级的“决定”作用,所以有必要吸收后现代史学关于思想在塑造社会方面的观点,在研究过程中应重视社会思想意识对社会过程的能动影响。另外,精英思想的另一支是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由于中国传统“哲学”缺乏西方哲学那样明晰的范畴和系统,使得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对象和范围难以分清,研究家往往哲学和思想不分,而且常常互相等同。譬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名为哲学史的著作,但这部
16、以唯物史观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巨著,其内容和研究方法实际上更像是思想史,而钱穆的中国思想史 ,从内容上看实际是中国哲学史。但不管如何命名,冯友兰、钱穆对传统思想的研究也都是精英式的。20 世纪 90 年代,年轻一代学人葛兆光先生不满于传统精英思想史的研究,提出一般思想史的看法。葛兆光既不赞成哲学史即思想史,又不赞成传统中国思想史“可以包容哲学、意识形态、逻辑学说乃至政治、法律、科学”的包罗万象的写法,而且他特别反对把思想史写成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反对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排列,理由是:其一、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一定有一个非常清晰地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
17、却在缓慢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其二、精英和经典的思想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提出在精英和经典之外, “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 。葛兆光明确断言:他的思想史就是“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的历史”(中国思想史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313 页) 。在思想史研究方法上,葛兆光“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的历史”的提出,明显地受到福科及后现代史学新社会文化史派“思想史”研究的影响。但是,葛兆光教授决不是简单地照搬。正如他自己申说的,他
18、的“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不是西方新社会文化史所关注的反映民众观念的“小传统” 。但问题似乎也正在这里,他所谓“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一般读者理解起来常常是朦胧不清的。具体到其中国思想史的写作中,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反映“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那些章节:如从早期中国的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宫室陵墓建制,还有敦煌文书的经变、各种类书、私塾教材,还有秦汉简帛画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碑刻造像,还有书札信件等材料,来描述当时人们的知识、观念和信仰,确实很有新意。但是,读完这些精彩的部分,使人不禁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葛教授的这些讨论,不仅篇幅较少,而且还相当稀疏笼统,同时还交叉
19、着大量对诸子经典内容的引证,这使我们很难明确看到当时人们的“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到底是什么(是民众观念抑或是古代士人的思想呢) ,它是如何作为“背景”来影响精英思想的,以及它如何作为“底色或基石”来影响社会的?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知识阶层的思想(不管是儒学、道教和佛教)与普通的老百姓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还存在着相当的紧张。总之,葛教授的“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追寻,缺乏蒙塔尤那样在描写民众思想时给人明显的冲击感。在我看来,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非常接近于剑桥学派的斯金纳提出的:注重作为“经典作家”背景的“比较一般的社会和知识源泉”的思想史,只不过后者仅限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围。理由是
2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的绝大部分材料仍是来自于经典,书中的“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给人的影响似乎仍是传统士人的思想,一些非经典史料的诠释也似乎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解士大夫精英思想的背景。这也许就是这部中国思想史虽然给我们启示良多,但未能真正给读者清晰地提供一幅“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地图的原因。可以看出,中国思想史研究,与西方思想史研究一样,也大体分精英思想研究和民众观念研究两个层面。实际上,精英思想和民众观念不是对立的,更不会发生民众观念史取代精英思想研究的结果。因为在精英思想中,除了一些超越历史时代的价值和理想外,主要还是对具体时代民众的一般观念和情感的理论化、抽象化表达,它们
21、之间本身是交叉和混合的。精英思想研究和民众观念研究两者很好地互动,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观念和思想,同时也能更好地探寻到有利于我们人类生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的全貌,无论是精英思想还是民众观念,我们的确需要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手段,以便继续推进中国思想史研究。 三、对中国思想史的一点理解 谈了这么多思想史研究,那么思想史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思想史就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要理解思想史,有必要对“社会史”和“哲学史”进行说明。“社会史”既不是抽取了“政治史”之后历史学的剩余物,
22、又不是实证主义史学的经济或社会(表现为“阶级” )结构总体。这里的“社会史”与我所理解的“社会”密切相关。我认为,社会是人有意义的行动所创造的事件的总和。由于社会是由复数人的相互行动而产生的,同时,人们的相互行动是有某种意味、意义或意向的行动。因此,这里的“事件”决不是单个的孤立的事件(事实上,所有的事件都是“人际”的,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事件) ,而是指群体或社会的事件。还有,这种“事件”是有意向的,而“意向”是与行动者某种形式的需求有关,这种“需求”就是事件中的“问题” ,而“需求”的某种程度的满足,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事件”就是“问题”的生成和解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 “社会”就是人类问题的无限序列。如果“社会”是人的行动所创造的事件或问题的总和,那么“社会史”就是社会事件的历史,它是承装社会问题的“大容器” , “社会史”是人类应对社会问题的历史。